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

早期国人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称周边四境之民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诸华”、“诸夏“、“中华”、“中夏”、“九州”、“四海”、“神州”、“赤县”、海内”等。

在早期丝路贸易中,中国因出产丝绸而被西方称为赛里斯Seres(丝之国),在希腊语中是Sinai/Serica,古拉丁语是Sinae;中国在古印度语梵文被称为cina和CHINAs;在俄语被称为Китай,这是源于“契丹”一名;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histankia;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itai,Katay,Khatay,另有看法认为china等名称是来源于“契丹”这个名字;古代中国在中亚还有一别名“桃花石” Tabgach、Tabac(据研究,可能出自鲜卑拓拔部)等等;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

中国国名世界称谓及其来源一览表 朱少华编

近代西方对中国的称呼,则多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或其他变体China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瓷器”、“昌南”、“赤那”、“茶”、“秦”、“契丹”和“丝绸”

china一词在现代的意义:中国和瓷器

China,今日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中华。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2)

“China”一词的出现,不晚于辽金宋、不早于先秦;大致出现在隋唐时期。学界基本认定其作为瓷器的双关含义远远晚于“China”作为中国的本意, 所以China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中国。

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China(英语)、Chine(法语)、Sina或其变体,据认为是来自「秦」的音译。以英语为例,有观点认为「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但事实正相反,英文中的瓷器一词china是从中国一词China转化来的。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3)

目前为止,“China”的词源未有确切证据,均属推断;即使是引用的古代文献,其作者也是根据中国历史推断“China”源于某种音译(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之后,才知道“秦”是第一个封建皇朝,《全球通史》作者是1913年出生的历史学家,他也只是根据中国历史做出的推论)

China(中国)一词来源“瓷器(china)说”

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诸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天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磁县博物馆已有收藏,但当时不称“青瓷”而称“绿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磁器”一词早见于唐代文献记载内。当时磁、瓷的使用也分别得比较清楚。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邢州巨鹿郡土贡磁器;越州会稽郡土贡瓷器。”。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

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4)

高古瓷器 磁州窑博物馆

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逆向音译则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为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作为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Chinaware(瓷器)”省略ware,才小写其字头,简称瓷器为china;瓷器获得china之义,已经是晚清之后的事了。

由此可知,China(中国)一词并非来源于“瓷器(china)”,而是“瓷器(china)”一词来源于Chinaware(中国瓦)的缩略语。

China(中国)一词来源“秦国说”

今日有人认为中国称名China来自“秦”(chin)的发音,这是一种在西方流行最广、拥护者最多的说法。法国学者鲍狄埃(M·Pauthier)等人提出此种见解。他认为支那名称起于梵语,而梵语中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称中国为“秦”(Sin、Chin),而China后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为了表示地域。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5)

大秦帝国

“支那”一词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大唐西域记》就有一段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现了,但还不能确证这就是指中国。《释迦方志》引用了后汉献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话:“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震旦国五万八千里。’”那么震旦最迟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广为印度人熟悉了。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6)

东汉时佛教东传路线图

“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na。古代希腊、罗马等国对我国的称呼,除了有缯绢之义转化来的Serice(塞里斯)外,还有与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春秋时秦穆公归并了许多西北部游牧民族,并把翟(狄)人部落赶到漠北,秦始皇时代,又迫使匈奴西迁。他们就逐步渗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同时也使西方人知道了秦,并以为那就是中国了。这种说法还有争议,但从《史记》中说秦国禁“不得祠”来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Buddha),那么秦与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经中的支那就是秦,从而转化为中国之意的脉络也很清晰。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7)

秦朝时的中国和印度

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支持,由于伯希和是西方声名显赫的汉学家,所以在他之后,“支那”之名起于秦,以成为相当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中国著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张星烺先生也支持这种看法,这一说法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影响非常大

今人考究:China(中国)一词来源于梵语“丝绸”的外文名演变说

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于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之后。

在早期丝绸之路贸易中,中国因出产丝绸而被西方称为赛里斯Seres(丝之国),在希腊语中是Sinai/Serica,古拉丁语是Sinae;2世纪前叶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马其顿商人遣使到达Seres(希腊、罗马人对中国的称呼)首都Sera(洛阳)的记载。

这一记载一直通过罗马大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公元90~168年)的巨著《地理学》保存至今。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西方文献,托勒密著作的《地理志》中记载:有一位名叫梅斯(μαеs),又叫蒂蒂阿努斯 (Titiianus)的蒙奇兜讷人记录了从石塔(Lithinos Prygos)到Seres(赛里斯,东汉)的首府Sera 城(东汉京师洛阳) 的路程。据托勒密说,正是“由于这次商业旅行(指梅斯商团的中国之行),西方人才了解了这条由石塔至Sera 的道路,指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8)

东汉时丝绸之路

赛里斯(拉丁文:Sinae、Sinai/Serica、Seres),意为丝国、丝国人,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一般认为指当时中国或中国附近地区。拉丁文Seres原意是“有关丝的”,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在公元2世纪前叶的西方文献中,只有马其顿商人遣使到达Seres(东汉)的首都Sera(洛阳)的记载。这一记载一直通过罗马大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公元90~168年)的巨著《地理学》保存至今。

汉籍史料载罗马商团“于公元100年11月抵达洛阳。在洛阳宫廷受到汉和帝的接见。此事也被东汉史官记录在册,后来又被范晔编入《后汉书》中。

《后汉书·西域传》:“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西海,四万余里,皆重译贡献。(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后汉书·和殇帝纪》:“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后汉纪·和帝纪》:“永元十二年……,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属。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9)

东汉时国际形势

“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品贸易的往来, 各种语言文化也在这条路上不断交汇,丝制品作为经由这条道路输出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代表性商品;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从“silk(丝绸)”的历时发展看,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Serice) 、居民为赛里斯人(Seres),首都为“赛拉”( Sera,洛阳的早期外文名,隋唐时被称为Saraga)。后希腊词“Seres”又经海路传入欧洲,在后期拉丁语词中被称为“sericum”,之后又辗转传至英国,在古英语中被写作“sioloc”或“seolec”,然后古英语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sioloc”就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silk”。

silk(丝绸)词汇演变:

古印度梵文cina/chinas(震旦)/Sina—古希腊Sina/Sinai/Serica—古罗马Serice/Seres/Sera—古拉丁语Sinae/sericum—英语Sioloc/seolec—现代英语silk(丝绸)

据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著作《地理学指南》中所绘制的世界地图显示,在古印度东方标注了一个名为“Sinae”和一个名为"Serica"的国家。其中“Sinae”的名称是古印度人对“丝绸”的发音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0)

《地理学指南》世界地图

在现代英语中,Sino 和Chinese 则表示「中国的」的意思。

以英语为例(其他西文情况类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认可的考证为:

古印度语梵文Cina和Chinas——希腊语Seres/Sinai/Serica—古拉丁语Sinae—后期拉丁语Sinology,但古印度人为何使用cina目前没有定论, 疑Cina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

目前有多数学者认为指西周的秦国,(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1)

按照欧洲语言的演变历史,对丝绸与“CHINA”一词之间的关联作了解释。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的丝绸已经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欧洲,于是希腊文中也出现了“丝”这一词汇,希腊文中“丝”的发音与中文相近。随后,在拉丁文中则被称为Sinae“丝”的发音已经基本与以后“CHINA”的发音相近,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同样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Chine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2)

在印度语中,“丝”被称为“CINA”,即“丝国”之义,后来口译成“支那”。从西方语言演变历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进行探究,“CHINA”一词当来源于丝绸“Serica”的意思则是丝绸之国,后来英语的China也应该是由此演变而来。

CHINA(丝绸)词汇演变

古印度梵文Cina/Chinas(震旦),词根是Ci/Chi:

在许多印度古籍中中国原记述为Cnia,后来并见China的书法。古代印度民族和部落复杂,同一名词的读音有很大差别。“中国”这个名字是外来语,其字根由“Ci”或转为“Chi”是可以理解的。后来,China按原形保留下来,Cina逐渐演变为Sin,也存在于今日语系中,二者来源与含义均无区别。

China这个读音传出去,至古波斯称为Chinistan,古叙利亚称为Tzinisthan,古希腊读为TzinitzaTzinista,还有Thin的发音。其字根分别是Chi、Thi和Tzi,均来源于ChiCnia传出去,古阿拉伯读为Sin、Cyn,古以色列读为Sininm,古希腊和古罗马演变成Seriee、SereS和Sinae,字根分别是Si、Cy、Ser,均来源于Ci。这一大堆眼花缭乱的读法中,最根本的字根是Chi和Ci(Si)。前面已经说过,它们均来源于Ci,其实是一回事。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3)

依据托勒密《地理志》绘制的世界地图 1482年版本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在其著名的《地理学》中记述,Seriee国南面有一个Sinae国。另一个古希腊学者在《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中,将Sinea拼写为Thinea。可见读音源于Ci的Si和源于Chi的Thi,是不同人诵读的变音,应是可以相通的。至此可以得出结论:China就是Cina,和Sercie也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不同民族的变音而已。China和Cina,也即是“丝国”之义。

丝绸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在西方人眼里,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因此,英文中“中国”的翻译“CHINA”源自“丝绸”就顺理成章了。

汉朝的瓷器特征(China一词来源瓷器秦国)(14)

总结:

目前为止,“China”的词源均属推断;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China”一词必定是中国史上某种标志性名词的音译,至于源自哪种音译,在未有确切证据之前皆是根据文史规律进行逻辑推理。中华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上和周边各国均有贸易、文化、政治往来,甚至军事冲突。所以名称肯定是不拘一格各种各样,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北边的沙俄、西南的天竺对于中华的称呼反差明显。直到今日,俄语仍然称呼中国为:Китай(契丹),可见中华各民族都分别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周边国家,但周边国家依然把中华各民族都视为中国人,所以各种中华的词语来源各不相同也就不奇怪了;如认为这些国家的词源都是一样的,那就大错特错了。China一词的来源还需就事论事,不必拘泥于周边天竺、沙俄、波斯等文化影响。从西方语言演变历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进行推测,可以从上面论述大概推测出“CHINA”一词的由来了。

参考资料

《后汉书》

《大唐西域记》

《地理学指南》、《地理志》

《China释义新探》

《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中信出版社,2014年》

《从“silk”一词的生成及演变看“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梁志坚. “China”一词的由来[J]. 中国科技术语. 2008(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