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

临近年关,诸事缠身不能每天一更,望诸位看官海涵。

关于“提油”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沁色与“提油”不能混为一谈。沁色是古玉在墓室中经过水、土壤等侵蚀后形成的次生色;而“提油”则是人们或是为了玉器好看,或是为了伪作玉器的古朴之气,或是为了获取高利则有意而为之。无论“老提油”或者“新提油”都是如此。虽然现代染色也归属于“提油”范畴,但今天不在此篇论述。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伦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郭璞注:仑者山山中有一种树,模样像是榖树,有着红色的纹理,流出来的汁液像是漆,汁液的味道像糖一样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还可以缓解疲劳,它名叫白䓘,可以用它来染红玉石。

《山海经》为晋人郭璞所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据此认为,早在晋代时人们可能已掌握了染玉的方法。

陈性,清嘉咸时江阴人,字原心,承父传古玉81件,故其斋号“八十一玉山房”。《玉纪》作于道光乙亥(十九年,1839年),“所记皆实,非躬亲历试,著有实效者,概不书”。全书包括出产、名目、玉色、辨伪、质地、制作、认水银、地土、盘功、灰提法、养损㼂及忌油污等十二题。在“玉色”中讲到玉有九色,斯为玉之本色。旧玉尚有外沁之色,“总名之曰‘十三彩’,又有各种巧沁”。“辩伪”中提出:“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出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识家呼为‘老提油’是也。”

清人刘大同著《古玉辨》:“虹光草,似茜草,出西宁深山中,汗能染玉,再加硇砂少许,燃以竹枝烤之,红光自出。此法,名曰老提油,今已不多见矣。新提油法,用乌木屑煨之,色即黑,用红木屑煨之,色即红。今玉工伪造多用此法。”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

目前存世品种比较可靠的早期染玉代表作,应为台北故宫所藏的黄玉鸭。因其宁静自然的写实风格,故定为南宋(公元12—13世纪)。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2)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3)

玉匠以圆熟简练的手法,用淡黄色玉料琢出小鸭子平和而略带稚气的神态。其侧影呈现着无懈可击的完美线条,但若由背部或腹部观之,其丰腴且略显不规整的体躯,明显地保留了玉子的天然外形。

仔细观察发现这件玉鸭的局部颜色,可能是巧妙利用天然呈色再进行人工染色而成。因为在鸭嘴尖端,以及足蹼的每个趾尖部分,浅赭色部分明显淡化,局部似尚有脱落的痕迹。

因此,我们或可作如下的推论:此玉鸭初琢成时,嘴尖及趾尖处本即为赭色,引发了雕琢者的灵感,再用染料加染头、颈及足部。染足部时,是将玉鸭站立于盛染剂的浅盘中,故鸭腹也染成浅赭色,而本即为赭色的嘴尖与趾尖在加染后,颜色特别浓暗。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4)

故宫藏 元代 青玉镂雕鹦鹉纹带环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5)

放大观察可以看到颜色过渡生硬,无明显过渡,二次染色特征明显。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6)

故宫藏 元代 透雕秋葵蝶鸟纹嵌饰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7)

据文献记载,元代玉工对于白玉器物尤为擅长以提油法进行染色,目前出土、传世元代玉器中有很多都带有大面积黑色或红色的沁斑,通过专业仪器测试后发现为古代人为染色所制。

当然,在某种层面上来讲,这也是鉴别元代传世玉器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8)

故宫藏 明代 白玉夔纹环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9)

玉器表面颜色层次含糊不清,更无过渡,呈片状覆盖在玉器表面,另颜色浑浊不灵,此为典型“新提油”法。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0)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1)

明代朱察卿墓出土谷纹玉璧正、背面,外径4厘米 ,青白玉质边 缘局部呈黑色,正面饰谷纹夹抽象龙纹,背面饰阴刻方折线 ,为尚未完成的纹饰。此件玉璧整体似战国或汉代风格,但 是 纹 饰 构成模糊,似是而非,且线条勾撤较深,走势圆弧,应为明代仿古玉作品而无争议。显 微放大观察发现,谷纹玉璧上的黑色部位与玉质本体有明显分界 ,且局部存在黄、蓝色矿物结晶,或有斑状蓝-紫-红等明亮颜色,与自然沁色截然不同。此外,黑色部位普遍可见凸起颗粒,有金属光泽,局部可见凸起的拉丝状刷痕 ,且 此类刷痕均出现在纹饰表面 ,不见于纹饰线条内 ,有明显的人工涂刷特征。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2)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3)

黑色部位与玉质本体之间有明确分界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4)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5)

黑色部分可见颗粒及拉丝状刷痕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6)

阴刻线条内的彩色矿物结晶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7)

清代吴大瀓旧藏神人兽面纹玉琮(上海博物馆藏)

提油太慢怎么办(聊聊提油)(18)

《古玉图考》五十五页大琮

上博收藏的此件玉琮 高26.7,上宽7.7,下宽7,上径5.7,下径5.4厘米 ,共九节,饰抽象的神人兽面纹 ,具良渚文化特征 。射口内凹,与良渚出土 玉琮不同 ,推测曾经改制 。其一面有吴大澂手书金字 “組琮黃鐘律琯尺十二 寸 ” ,且形制、纹饰和尺寸均与《古 玉 图 考 》五十五页收录的 “大琮”甚为 相符。 反光观察可见 ,玉琮的黑色部分多有裂缝及旧磕 ,且表面有类似涂层的外来附着物,伴随类似漆的光泽。个别凹坑或裂缝内有黑色物质聚集,并有类似漆的开裂现象。《古玉图考》中对此玉琮玉质的描述为 “玉色纯黑 ”,可 实际上,肉眼观察可见其下半段基本都是良渚文化玉器典型的苍青色玉质。 此玉琮1979年入藏上博,从当时的藏品照上已可明确分辨出其下段颜色较 浅, 且有类似良渚玉质般的斑杂交织 。

吴大澂 1889年编撰成书时玉琮仍为纯黑 ,至1979年部分涂层就已然脱失,不过百年时间却对涂层有如此大影响, 推测涂色时间距大澂获得玉琮时间必不出百年,涂色之工出自清人之手。

此件流传至清代的良渚文化玉琮在清代经过人工涂色处 理 ,涂色材料主要是有机质 ,涂色结果既掩盖了裂缝和磕缺 ,又模仿了纯黑玉色 ,或许也有意模仿了传世玉器俗称的 “熟坑 ”,连著名收藏家都蒙混过去。至于该玉琮下段已恢复苍青色玉质,推测早年涂抹时裂缝较多的上半段涂层更厚重 ,而相对完整的下半段涂层较薄,并在日后的经年流传中逐渐脱失。

明代文献对玉器仿古的记载如《遵生八牋》中说:“近日 吴 中 工 巧 ,模拟汉宋螭玦钩环 ,用苍黄杂色边皮?玉 ,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 ,伪乱古制 ,毎得高值 。”《博物要览 》中说:“北 方有罐子玉,雪白而有气眼,乃药烧成者,不可不辨,然皆无温润之色 。”

清代,乾隆帝所作《玉杯记》一文中记述了名曰:“琥珀烫 ”的玉器染色方法 ,大致为“以琥珀滋涂而渍之其于火也,勿烈 勿熄 ,夜以继日,必经年而后业成 ”。

使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发现,明人曾使用有机质混合矿物质为仿古玉器作伪沁色 , 清人曾使用主要为有机质的材料为传世的前代玉器作“锦上添花”的颜色,是对明清文献中关于玉器仿古记载的佐证,也是对其作伪方法的补充。

最后,“老提油”、“新提油”在鉴别传世中古玉、近古玉的真伪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大家多多观察国有博物馆所藏的馆藏玉器的“提油”特征并加以强化记忆,而非个人或者私人博物馆的馆藏玉器。

请关注作者,并点赞、转发文章,谢谢!!!

参考文献:《明、清古玉器涂抹上色研究两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