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把握柳体字的特征(略谈柳字的特征)
柳公权《尝瓜帖》
略谈柳字的特征——韩达
《神策军碑》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年一八六五年)是晚唐大书法家。他的字,初学钟、王,后来遍习欧、虞、褚、颜,融会众长,自成一家,世以其书与颜真卿书并称“颜筋柳骨”。他是一位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楷书大家,对于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是其代表作,也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其字形端正,结体用笔法度谨严,特别适合用作初学楷书的临摹范本。
《玄秘塔碑》
学柳必须熟悉柳字笔法的特征
古人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就是说,用笔无非方圆两种,方笔从隶书来,圆笔从篆书来。柳公权的字,向来是归入方笔一类的,其实,柳的笔法是方圆并用的。
柳字的横画,无笔不方,总是横切而下,横扫而出,一顿作收,纯用欧法。直画则用欲下先上的锋,用力顿挫,表现圆浑,厚重有力。至于折笔和踢钩、起挑等,一般是用颜法居多。大抵柳字的用笔规律有如下几点: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1)长横瘦劲,短横粗壮,并用仰笔。连续几个重叠的横画,则长短粗细,必有变化。字底长横,则常作覆舟状。
(2)竖画总是粗而肥。依体势的不同需要,或作悬针,或作垂露。垂露竖和带钩竖,又因向背的关系,而有左弧竖和右弧竖的不同。短竖一般起笔皆用反笔。
(3)撇轻而捺重。长撇柔曲,短撇挺直。视结体之需要,有大头撇、兰叶撇等多种变化。斜捺尖短,平捺和走之捺尖稍长。
(4)折笔往往提笔另起。当横至尽头转向竖部提笔另起时,用笔按得稍重,并使之略粗于横。
(5)凡钩、趯、挑,皆略同于颜。不论横、竖、弯、弧各种钩的写法,都是在重顿之后,回笔再踢钩的。
(6)点一般皆长而圆。而顶点则分竖点和侧点两种。宝盖头的顶点多用于竖式,其它如六、方、主、玄之类的顶点则多用侧式。并列的两点,依情况的不同,有的两两相背,如共、六之类,有的两两相向,如羊、平之类。
《蒙诏帖》又名《翰林帖》
柳字用笔,极其注意顿挫。一点一画都有顿挫,则笔笔有精神,字字有筋骨。所谓顿挫就是在写字时,无论一点,一画,一钩,一挑,都不信笔一挥,一掠而过,必须意在笔先,意到笔到。所谓意到,也就是笔笔送到,必如此才能表现出顿挫的姿态。
我们常常指出一些字有“败笔”。什么叫“败笔”?败笔就是败颓之笔,就是说那笔画不合笔法规格,没有顿挫,毫无精神的意思。
柳公权对于用笔有一句名言,即“心正则笔正”。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借论笔法来对当时的皇帝进行讽谏,而执笔则不一定要正;也有人认为,执笔不但要正,而且笔管必须对准鼻头。两种说法,两个极端,过与不及。前者失之不及,因为执笔不正,则笔毫偏于一旁,不能四面出锋,下笔都成偏锋了。后者又失之大过,执笔倘一定要对着鼻头,写起来也太别扭了。
柳公写字,用的是长锋柔毫,这是见之于他给制笔工人的一封信的。就他的字迹来看,又苍劲,又遒媚。苍劲是他的功夫,遒媚则有柔毫之助。所以学柳字,最好用羊毫。
要学好柳,对柳字结构的特征也是要细心掌握的。
结构,是每个字的形体,要怎样才好看,才能艺术化,这是有它一定规律的。但是,这个规律不是刻板文章,不能干篇一律,也就是前面说的“结体因时相传”,无论哪个时代,每一个成名的书家,都各有各的巧妙!而结果一归于美。
柳公权《紫丝靸帖》(又称《年衰帖》)、《兰亭帖》 行书
柳字的结构是有创造性的。它既不同于欧字的严紧,又不似李(邕)字的放纵,也不象颜真卿的宽博方正。它有台下一些特点:
(1)它把每个字的中宫(即中心)收紧,却将横竖和笔画放长,让它宽严结合,疏密调匀。
(2)字的大小,各适其宜。不必同于颜字,一定把繁密的字收促使之小,也不一定把疏少笔画的字,展拓使之大。
(3)口、日、曰、白、田之类的字或以其偏旁部首的,总是左右两竖下端向内斜,写成上宽下窄,呈倒梯形;口中无笔画时,口之左竖脚促出口外,口中有笔画(如日,白之类)时,则伸出右竖脚。
(4)团、国、园、固之类的“口”框,左有两竖常相向写成“()”,闰、闵、问、闻之类的“门”框,“左右两竖则常相背写成“)(”。
(5)凡宝盖头,尽量让它大一些,使之涵盖一切,看来安稳平妥。
总之,柳之结体用笔,既谨守法度,又是极富有变化的。
柳公权《圣慈帖》
为了便于记诵和掌握,有人根据柳字笔法结构的特征,编成歌诀:“中宫收紧,横竖舒长。笔笔顿挫,筋骨开张。撇轻捺重,并用圆方。点圆波短,横弱竖强。短撇粗壮,短横 上扬。回锋起踢,挫纽相当。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