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华为ict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共育高质量ICT人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很多时候被当成了一句玩笑话。而实际情况是,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支撑社会、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栋梁。
过去4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熟练产业工人的奉献。而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样离不开海量的ICT(信息与通信)人才支撑。
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ICT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量总计将达到千万级别;其中,预计需求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无人机驾驶员近100万、电子竞技运营师近150万、人工智能人才近500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近130万、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到125万,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
从掌握基础到能够独当一面,这些ICT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2-4年的高等教育和数年的实践学习。如果将他们的培养工作单纯推给学校或培训机构,明显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便是将高等教育与实际生产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产业、行业、应用及技术趋势有所了解,从而在更短时间内成为能够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程序员、操作员。为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携手“懂行”的华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校企强强联手,共育高质量ICT人才刚刚闭幕的华为ICT大赛2019-2020全球总决赛吸引了全球逾82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所院校,近15万名学生报名参赛。而在此次总决赛上,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代表队荣获全球云赛道特等奖。
这不是南工师生的第一次“出征”。2019年,南工首次组队参加华为ICT大赛,就获得了全球总决赛云赛道二等奖,今年更是实现新的突破,获得总决赛最高奖项——特等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表示,华为ICT大赛是华为打造的面向全球大学生的年度例行ICT赛事,也是全球ICT学院的技术交流竞技的盛宴,为全球华为ICT学院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竞技和交流的平台,增长了全球大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和创新意识。
短期看来,南工取得的成绩源于参赛师生几个月来持续的付出与努力;长期看来,是因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坚实广阔的平台,即“511”项目工作室提供了拼搏进取的氛围,这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也是师生共创模式的成功,本次华为ICT大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指导教师李洪臣、刘春表示。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由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创建的中华职业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全国唯一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唯一的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南工与华为的合作最早始于2017年,双方共建华为ICT学院,给这座历史悠久的高校带来了一股新风。在行业最热、企业迫切需要的路由交换、安全、云计算等领域,课程融通、师资培养、实训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支持等一系列校企融合组合拳得以打出。
对于学生来说,华为ICT学院让他们更加了解行业,在钻研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以产业发展、生产需求指导学习和实践。而对于教师来说,华为安排企业讲师培训,与南工老师形成校企师资混编,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教授的内容更贴近就业,增加了内容的可塑性。同时,南工派出多位专任教师到华为公司进行顶岗实践3个月。经过合作,双方形成校企文化多维立体融合,打造ICT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
南工ICT学院的设立切中了产业与学校痛点,也体现出了华为的社会责任感——华为与学校携手,将多年积累的知识体系、技术能力等分享出来,努力将人力变成人才,聚沙成塔,构建更加广泛的ICT人才生态。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产教融合合作,目前南工每年有400多名学生考取华为认证,华为认证讲师21人,每年给华为生态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2019年被评选为优秀华为ICT学院。
欲做企业的“沃土”,先做“人才”的沃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共育人才的道路上,南工与华为步履不停。
培养ICT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厚植创造的沃土,南工携手华为打破传统教育培训的桎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出发,精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涵盖全职业生涯周期的发展支持体系,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支持机制、发展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平台和广阔发展空间。
比如,运用ICT创新教育,推动人才技能提升。南工在教学内容上与华为认证体系相融合,在实训方案上与华为培训的训战理念相融合,将华为高端证书体系导入教学中,融入华为项目管理与职业素养内容,开发3本教材,联合开发5门核心课程,同时,将引入华为的技术创新要素与做法,校内开展ICT创新教育,建立了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提升的专业内容体系。
双方在合作中也逐渐探索出一条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以“交互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
在原先的学校氛围建设上,南工按照华为研发环境构建师生融合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学习工作一体化,实施交互式学习。空间从早上9点开放至晚上10点,学习上做到了“有地方能学”、“有老师能问”、“有实验能做”,营造了好学、乐学、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课堂教学主要途径外,南工与华为还打出“融合教学牌”,双方联合建立项目工作室,以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工作室为载体,加大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以师带徒、口手相传,深入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去年和今年获得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奖项的选手,都出自“511CN”项目工作室,通过积极拓展多样的培养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在社会服务方面,双方还通过举办“全国高职院校云与大数据专业建设研讨会”,开设 “全国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师资教师培训班”和“通信运营商和企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将校企合作成果向全国高职教育届共享,形成良性互动,还为社会培养大批技术人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南工与华为也进一步就5G 智慧校园建设、高水平ICT应用人才培养等领域再次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混合云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校园网络、智能安防、智慧课堂等方面紧密合作,深入华为5G 数字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华为鲲鹏人才培养、华为人工智能实训人才培养,打造辐射江苏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ICT应用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及ICT产业链输送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城市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新人才。
助力江苏产教融合,华为一直在路上正如华为企业BG常务副总裁马悦在ICT大赛中所说,“未来十年,新ICT技术将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成为智能世界的基石,人才则是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引擎,为行业智能化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直接贡献。华为致力于构建良性ICT人才生态,普及数字技能,助力ICT产业繁荣、最终让更多人从数字世界中获益。”
而这一愿景也唯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实现。在江苏,“懂行”的华为与南工等院校的实践还在持续进行;并与江苏多家院校聚焦ICT人才培养,联合推出鲲鹏产业生态人才计划。此外,华为还与多家院校共同成立“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联合院校进行面向未来的专业课程建设。
著名管理大师韦尔奇曾说过,“即使人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策略,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发展、实现它,这些策略恐怕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创新为基,人才为本,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口,“懂行”的华为将和江苏院校一道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持续培养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ICT人才,为ICT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推动江苏数字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