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北京学生资助交出一份)
原标题:北京学生资助 交出一份“温暖答卷”
李建魁 北京市门头沟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书记、主任
刘小娟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科员
李明伟 北京市顺义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李雨晴 北京工商大学资助中心副主任
冯乃新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教师
赵旭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近年来,北京市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积极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逐步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延伸和拓展,涌现出一批在资助战线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资助单位和工作者,涌现出一批勤奋求学、追逐梦想的青春学子。
我们从北京市第三届“助学圆梦育新人”学生资助评选宣传活动的榜单中,选取了部分“首都学生资助典型经验单位”、“首都校园励志人物”
和 “首都资助育人优秀工作者”进行展示,旨在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让爱的力量最大化。
一、首都学生资助典型经验单位
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信息化赋能资助工作创新
朝阳区单独核拨编制,专设资助机构,归口管理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资助工作。锚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平台,为学生资助数据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发挥资助工作“助困”加“育人”的双重作用,把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传递开来,推动市、区级资助工作向发展型稳步迈进、向纵深方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东城区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规范管理 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坚守“立本求真,善思笃行”的初心,助力学生成长。通过印制《东城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指南》,让全区师生及家长了解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在此基础上召开培训会,宣讲资助政策,对工作中的重点、疑点,容易混淆的地方逐一讲解。对于获得中职政府奖学金的学生,通过多渠道加大对他们的事迹宣传,让更多学生学习中职学子努力自强、立志成才的精神品质。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全力打造资助育人德育品牌
坚持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相结合,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自强不息、治学严谨、尊师爱生、爱国爱校”的校训为宗旨,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全力打造“服务青年”“帮助青年”“引领青年”的青春德育品牌,有效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坚持将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经过申请、评选、公示、审核确定等环节,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探索“资志 资智”资助新模式
学校特别设立学生资助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助、奖、免”三位一体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以“助力学生脱困,建立学生信念,激励学生成才”为资助工作目标,探索实施了“资志 资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资助育人新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北京工业大学:探索大数据使用 确保服务及时
北京工业大学探索出一条围绕“三四五”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三”指“三关”理念,包括关爱困难群体、关注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四”指“四位一体”资助内容,包括经济资助、心理资助、学业资助、技能资助;“五”指“五个计划”,包括资助铸魂计划、助梦启航计划、精英资助计划、爱心温暖计划、筑梦昆仑计划。自201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使用大数据,进行学生大数据挖掘与精准服务系统建设,随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学风、安全等信息。
北京工商大学:细化政策 让资助“贴地飞行”
北京工商大学将立体化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资助体系,细化资助政策,实现“贴地飞行”。学校打造了“一个基础、两个精准、三级能力提升工程、四项主题教育”的“1234”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8大项22小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模型,并根据认定结果予以相应资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用心用情用力 探索资助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动探索“三全育人”的多种路径,努力解决和回答好资助育人这一生动的实践课题和深刻的理论课题。学校依托“驼峰助学团”“弘毅课堂”讲师团和资助管理中心助理团队,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了资助的目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三个中心为抓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扶。
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构建资助机制 厚植爱国情怀
学校恪守“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秉承精准资助、立德树人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始终保持资助工作规范有序,坚持把资助工作摆到位、抓到位、落到位,完善机制,实现精准资助。推动资助政策精准落地,坚持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贯彻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始终把握精准资助这个基本遵循,做到应助尽助。不断提升资助育人质量,通过开展“红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增强受助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二、首都资助育人优秀工作者
李建魁:不让一名学生因贫放弃理想
从2013年调入门头沟区资助中心以来,李建魁每学期都要亲身到山区学校做调研。他分析检查和督促学校,要将学生资助工作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身上。为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放弃理想,他积极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学生募集社会捐助,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他还带领门头沟区教育资助团队率先完成了一生一卡发放管理,成为北京市首个完成此项工作的区。
刘小娟:努力推动资助工作制度化
自分管怀柔区学生资助工作以来,刘小娟一直肩负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中职全学段和北京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五个阶段的学生资助工作。她负责出台了两个区级资助文件,注重学生资助下校调研,强调资助政策宣传,确保资助经费按期、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她还积极加强与其他区县沟通交流,不断完善全区学生的资助工作。
李明伟:谨行资助之路 惠泽特殊学生
“我还能为孩子们多做些什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李明伟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帮助特殊儿童家庭走出困境的“暖心事”。她将已有资助政策进行逐项梳理,参与起草、修订资助文件,带领特教党支部启动“双帮促优”,即“1 1 1”党员教师帮扶困难学生和家庭项目。利用家访,党员教师们针对帮困生情况,给予物质资助和康复方法。积极吸引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汇聚企业公益资源为特殊家庭带来资助。
李雨晴:用最细腻的心 做最温暖的事
五年间,李雨晴经手过千余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与同事共同研发出8大项、22小项的北京工商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指标体系,还曾多次到宁夏、新疆等地走访慰问特困学生家庭。李雨晴创立了“云帆计划”资助育人项目,她还带领学校“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团队在京内京外开展实践活动,为“两地四校”一体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育人平台注入了新活力。
冯乃新:立足学生 传递政策温暖
六年来,冯乃新坚持把专项资金用在需要的学生身上,做到应助尽助。每年,他都认真做好各类信息登记,力求零失误,提醒和指导学生按时、准确上报。工作之余,他还经常找受助学生聊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赵旭:希望点燃梦想 扶志助力远航
四年来,赵旭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优势,面对少数不愿申请助学金的同学,她耐心地询问原因,并进行疏导和安慰,帮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她与学校德育教师一起精心策划,开展感恩征文、畅谈未来等系列感恩励志活动。在她负责资助工作期间,学校困难生资助率和资助系统信息填报率均达到10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