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2章语文大师(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国学争鸣】作者:李定广(《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第12章语文大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第12章语文大师(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论语第12章语文大师

【国学争鸣】

作者:李定广(《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

《光明日报》2022年6月25日11版刊发朱辉军《“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是互文吗》一文(以下简称“朱文”),质疑《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第五场点评嘉宾王立群的解读不当。被质疑的王立群那段话为:“这两句在这儿的意思是‘互文’。‘互文’的意思就是:农家关心的不光是口粮,也关心蚕桑;地方官(方伯)关心的不光是蚕桑,也关心粮食。”朱文篇幅千余字,但实质性论证仅一小段话,不妨引出:“显然,元稹在此是直接描绘了小满时节农田里的情形。这时节,各种粮食作物已经长得比较饱满了,而蚕丝却不一定与小满时节有直接关联。‘田家’自然期待农作物丰收,而地方官却无视田间状况,想到的只是官家及商家孟夏急需的丝绸。以元稹惯于讽喻的态度看,他在这里其实是在嘲讽官家不懂时令,不知轻重,不关心民生疾苦。”朱文是认为这两句不是互文,说的是对立的两件事,讽刺地方官“不懂时令,不知轻重,不关心民生疾苦”。

这两句诗的出处为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钐,錋苽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第一,这首诗比较难,笔者对朱文的钻研精神表示肯定,但可惜的是,朱文缺乏论证,仅凭想当然。朱文说“蚕丝却不一定与小满时节有直接关联”,为何没有关联?朱文又认为地方官“不懂时令,不知轻重,不关心民生疾苦”,根据是什么?皆无具体论证,仅“以元稹惯于讽喻的态度看”而得出结论,怎能服人?第二,朱文最主要的立论依据“元稹惯于讽喻的态度”不可靠。因为《咏廿四气诗》组诗共24首,出自敦煌残卷,作者是谁难以确定。这组诗的敦煌两个抄卷署名不同,分别署“卢相公”“元相公”,唐代卢姓宰相共八人,元姓宰相仅有两位:元载、元稹。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认为“都应出于流传过程中的托名,真实作者的姓名却佚失难考了”。陈尚君也认为“卢相公”或“元相公”应是依托之名,但因元稹名气大,故陈先生所编《全唐诗补编》姑且将这组诗列在元稹名下。既然真实作者姓名难考,就不能以“元稹惯于讽喻的态度”为立论依据。第三,《咏廿四气诗》组诗24首五律,专为二十四节气而咏,全部是咏各节气的时令特点的,皆与“民生疾苦”无关,没有一首属于讽刺诗,从写法上来说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其中的两句是讽刺,朱文当为过度解读。第四,朱文的立论前提所谓“蚕丝却不一定与小满时节有直接关联”,地方官“不懂时令”,也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蚕丝与小满有直接关联,小满时节为孟夏,正是新丝上市时,蚕桑名著《湖蚕述》卷四曰:“小满之日必有新丝出市,谚云:‘小满见新丝’。”小满时节“方伯问蚕丝”正是“懂时令”啊。

其实,这两句扣住小满时节代表性物候特点,以谷物小满、蚕丝新上互文见义,田家关心谷物,当然也关心蚕丝,因为蚕丝也是田家的劳动成果啊;方伯关心蚕丝,当然也关心黍谷物,因为谷物也属方伯的管理范围,谷物的收成也关系方伯的政绩啊。这里用的互文属于“对句互文”,对句互文在古代诗歌和骈文中运用非常广泛,上下句互相补充。这里的“私”意为养护、保养,黍稷小满而未熟之时,正须养护、保养。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靡草”是一种草名,一般夏天枯死。苦菜是菜名,初夏开花,嫩苗可以食用。整首诗句句写小满时令,首尾联通过设问呼应:首联问小满正是气全之时,为何“靡草”衰败了;尾联呼应说刚刚看了,只有苦菜独秀。中间两联,颔联写小满时节田家和方伯的活动,颈联写小满时节两种辅助性农活:为割麦子而修镰刀(镰钐),为保护苽而竖起篱笆。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