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发言要注意什么(从此摆脱当众发言的恐惧)
【导语】
一项社会学调查显示:“当众演讲”竟然排在令人焦虑紧张之事的首位!即使不是演讲,只是当众讲话,都会让人寝食难安。
而在当今社会,当众表达是重要的沟通方式,焦虑紧张会极大抑制这种当众表达能力,限制个体的发展。
对此,本文从心理角度剖析原因,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之道。
01 当众发言的梦魇
这一夜,小王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明天他要上台演讲,演讲稿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他还是紧张万分,彻夜未眠。
想象一下,某一天需要你上台当着百余人、千余人甚至更多人演讲,你是怎样的心情?
上台时,很多人心跳加速,面部惨白,手脚僵硬,脑袋一片空白,原来准备好的内容,忘了一大半,舌头也像绕了弯,不好使了。
且不说演讲,即使是小范围的发言,人们也会紧张。
记得有一次团队会议,轮到我旁边那位发言时,就感觉她的声音微微发颤,音量很轻。还有很多人在发言前会咳嗽清嗓子,结果越咳嗓子越哑。结巴的人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都是紧张的表现。
如果放在平时非正式场合,大家说话都很利索,什么玩笑都敢开。
为什么当众发言时都成了这个样子?
人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02 心理根源
造成当众发言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焦点效应
每天出门的时候,我们会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如果同事好友今天夸我们穿着得体、形象漂亮,我们会很高兴。
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人注意不到你穿了什么鞋子。
社会心理学家做个一个实验,请一名大学生穿上很特别的T恤,走进其他同学的寝室。事前,该学生预计会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特殊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同学只有20%。
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们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同时,我们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以为别人也肯定知道,这就出现“透明度错觉”。
我们上台时,感到很紧张,心砰砰直跳,脸部僵硬,冷汗直冒,我们以为别人也看到了我们的紧张,于是越发紧张。
事实上,别人最多看到那么一点点紧张情绪,他们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
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是普遍现象。
二、性格差异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紧张?
总体而言,害羞、偏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发言紧张;而那些大胆外向甚至玩世不恭的人,不太容易紧张。
害羞的人,会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哪个方面表现得不好或是哪句话说得不恰当,导致公众场合出丑。
心理学将其称其为“评价焦虑”。评价焦虑引发了我们的紧张感,导致说话也变得缺乏逻辑。
那种羞耻感,是害羞的人难以容忍的。
因为害怕当众出丑,害羞的人会选择回避,也就是避免这些当众发言的场合,而这种回避只会让人更加封闭、退缩、胆怯,无助于解决问题。
另外一项特质是:完美主义。
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事事力求完美,发言时总想着把每句话每个字说得很漂亮,绝不容许有磕磕绊绊和说错话。这偏偏加重了心理负担,反而更紧张。
就算说得不那么流畅,又有什么关系呢?
03 消除紧张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或缓解当众发言的紧张感,自如地表达呢?
一、紧张分级
首先,当众发言的紧张程度不同,需要先分级,有针对性的处理。
按紧张的强弱程度来分类,可以分为四种程度:
第一种:重度紧张。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能量满格是100%,这种紧张能量已经占到情绪能量的70%以上。重度紧张,其实就是恐惧,害怕见人,内心极度不安,这种恐惧是说不出来的,因为它没有对象,有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
重度紧张的人,别说上台,就是你叫一下他的名字,他就已经被吓到。达到这种紧张程度的人,他是不会主动上台的,除非你把他抬上去。
见过一个学员,由于紧张,在台下怎么拉他上来都不上来,最后,几个老师把他抬上来,想让他走出第一步,结果他躺在台上一动不动了。
重度紧张,背后可能是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比如社交恐惧、社交障碍。不仅仅是当众讲话,他(她)的其他社会功能也受损,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所以,对于重度紧张人群,最好通过专业心理咨询解决。
第二种是中度紧张。
紧张情绪能量占比是50%-70%,这种紧张程度的人,还敢上台,但是也是在别人的逼迫之下。一般来说,当他站在舞台上之后,会头脑一片空白,大汗淋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第三种是轻度紧张。紧张情绪能量占比是25%-50%,紧张程度的人一般说话会发抖,有时表达逻辑混乱,不敢直视听众,但总体来说,还是能够进行当众说话的。
第四种正常紧张。其情绪能量占比是25%以下,这种紧张算是正常的范畴。
第二、三种紧张,可以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训练消除或缓解。
其实,紧张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反应,任何人都会紧张。伟大的演讲家在开讲之前,也会紧张。
适度紧张可以让你更加有状态,能够让你的思维更加活跃。保持适当的紧张是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克服紧张的目标,不是要把紧张完全消灭掉,而是把它控制在正常水平,把紧张情绪能量占比控制在25%以下,不让它影响我们正常的表达。
二、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如何调整?
1.不合理信念
谈到“认知”,这里要请出一位心理学大师:埃尔伯特.艾利斯。
这位大师在读中学时异常害羞,虽然成绩优秀,但不敢当众发言。在他19岁时,他依然非常害羞,也没有女朋友。他觉得这么下去不行,于是鼓起勇气做了一个实验:在公园里和单身女子搭讪攀谈!
实验结果:他搭讪了几百位女子,基本上都能和他友好交流,有不少成为了朋友,几乎没有发生令他恐惧害怕的结果(尖叫、逃跑、报警等等)。
他找到了自己为何那么害羞的原因。
因为他有很多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比如:我必须是看上去聪明、灵活的,才会有人接纳我,愿意听我说话;每次说话,必须是完美无瑕疵的。等等。
从此以后,他勇气爆棚,成功地进行了公众演讲。
他开创了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的先驱之一。
合理情绪疗法最核心的观点是:“当一个事件发生了,你看待此事的态度、信念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大量不合理信念充斥着我们脑中,限制了我们的情绪和思想。
你是怎么看待演讲、看待观众的,这也决定了你是紧张还是自如。
2.撕“名牌”
“撕名牌”,指的是拿下自己贴在身上的名片。
为什么当众发言时紧张,而在匿名发言(比如网络)时,都能毫无压力地表达?
如前文所述,“焦点效应”和“评价焦虑”给我们带来紧张。
说白了,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太在意外界评价。
去掉“名片”,去掉那个“我”(即“无我”),内心就会轻松,就会从容地表达,而不必担心表达之后产生的后果。
我可以和你观点不同,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的权利!
三、行为层面
有人会说,认知上懂了,但在遇到实际情况时还是紧张。
所以,更重要的是行为层面。八个字:“刻意练习、故意出错”。
1.刻意练习
一位学长分享了他的故事:
大学一年级,当别人都沉浸在解放的狂欢中时,他却很迷茫。在一所二流大学,自己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与常规做法相反,学长经过思考,选择了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演讲。他的理由是,如果我连最不擅长的都能做好,还有什么做不好?
学长想,自己害怕当众讲话,不就是怕丢人么?既然这样,我就练习让自己不要脸。
他的方法特别简单,练习,练习,拼命练习。
他先找来一篇讲稿,对着镜子练了100多遍。然后他走出寝室,早晨对着操场练100多遍。接下来,他开始拉室友,天天对着他们练。当他感觉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时候,他开始站在学校的路口,对着路人练习。
我问他紧张吗,他说:“当然紧张,但是我一边紧张着一边也能脱口而出,因为太熟了。终于,从紧张到不紧张了,从不紧张到胸有成竹,从胸有成竹到狂热。”
终极的挑战来了,学长在某一天随机走上一辆公交车,对着全车的人演讲。在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之后,他下了车,热泪盈眶。
后来,他组建了学校的演讲社团,并带领团队获得当年大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他开始关注商业演讲,毕业后从事一段时间的演讲培训,然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他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无他,唯手熟尔。
2.故意出错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太用力去做一件事,你反而无法做到这件事。
如果你太想呈现一次完美的当众发言,恰恰做不到。
反之,如果不这么用力,反而能做到。
曾经有一位学员说:她在教别人跳舞时,总担心自己出错,受到嘲笑。我对她说:“以后教舞时,必须发生至少一个失误。”
她很诧异。但随后惊喜地回复:“当我想着要犯错时,反而特别放松,教得特别顺利。”
要做到顺畅地当众发言甚至演讲,不是看了这篇就生效了,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刻意练习和强化。
王阳明先生说:“知到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但愿我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结语】
对于当众发言的障碍,认知纠偏、刻意练习、故意犯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个时代,需要会表达的能力。如果我们对当众发言心存畏惧,那就跨越它。
祝各位能突破自己,燃爆信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