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后汉最大的祸源之一——宦官

东汉末年分三国,谈论到三国的纷争,我们都知道它起于后汉时期,那么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造成后汉末年乱的主要原因是——灵帝宠信十常侍,从而引起政治的紊乱,然后引起黄巾的造反,于是便有了孙刘二人的起兵。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

十常侍

灵帝驾崩后,少帝即位,何进便开始谋划诛杀宦官而引起的董卓进京。董卓进京后,拥兵自重,于是引起了废立之事,接下来便是袁绍,曹操等势力起兵讨伐董卓了,天下就此分裂动荡起来。

后汉最大的祸源,便是十常侍。至于天下大势是否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样有什么规律和定数,恐怕未必是这样了。

宦官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历来读史的人,大都对宦官的危害了解较多,但真正清楚宦官来源的人比较少。

宦官是什么?

谈起宦官,受一些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他们都是受过阉割的人。我们更习惯把他们称呼为“太监”,为什么有太监这个称呼?因为在明朝,这些人所任的官职,都叫某某监(比如御马监、尚衣监等)。

那为什么他们又被称为宦者呢?

因为在后汉时期,这一类人十分受统治者的宠信,威权很大,对于政治的危害很大,在《后汉书》中,还专门有一篇传为他们所作,即《宦者列传》。其中写道:

”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从前的宦官并不都是阉人,而是光武中兴以后,才全部改用为阉人。这就打破了我们对于宦官的见解,以为他们都是受过宫刑的阉人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2)

宫刑

于是有人觉得这里所说的“宦者”应该指的是“内者”,但是这种解释实在是站不住脚的。

“宦”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就与阉割不搭边,而宦官,也不是指阉人所作的官 。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出自《礼记》的第一篇内容《曲礼》中,此处的“学”是指进学校,那么“宦”的意思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聊聊,古代的学校和今天的学校,方便我们进一步理解“宦”的意思。

古代的学校和今天的学校的区别

我们现在的学校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但这一点恰是古代社会所没有的。

古代的小学,负责教授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日常生活中的礼节,还有一些生活常识等,算不上教授知识,也没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3)

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包含了较为高深的哲学内容,此外它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

当时大学所传授的“诗、书、礼、乐”,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书经》、《礼记》等。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古时候,研究学问的人很少,其受迷信的影响程度也较后世更深。到后世,宗教才从学术中分离开来。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4)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在解释问题的时候,都含有迷信的意味。在古代,学术和宗教关系紧密,学问只存在教会之中,掌握教育权的也是教会,我们不能说古代教会中没有一点高深的学问。但它总是无法脱离宗教而单独存在。实用的知识技能得不到重视,学校里也不教授。当时的诗、书、礼、乐也和后世的有所不同(礼:宗教中的行礼,乐:宗教所用的乐,诗:乐的歌辞,书大概就是有关宗教的记录。)

在古代 ,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中有着仪式非常隆重的养老之礼,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亲自割好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完还要亲自给他斟酒为老人漱口,因为他是宗教中的长老,与普通的不带有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

《礼记》·《王制》中还说: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5)

“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

“释奠”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发兵出征,凯旋归来,去学校举行祭礼。

由此可见,古代的学校远不是一个学术机关那么简单,其宗教意味可以说是非常浓厚了。

在古书中,有关学校制度的记载有很多,我们暂不讨论其真实性,但有一点,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记载古代的某个人在某个学校中学习到什么知识技能的。

那么古人就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吗,当然不是,在夏商周时期,古人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当时的很多事情也是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才可以解决的。

从流传下来的先秦子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知识技能的也不少,不能都说是后人伪造的,那么古人所掌握的专门的知识技能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答案就是:从“宦”中学来。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6)

古人对“宦”有两种解释:分别是“学”(从学习的角度)和“仕”(从办事的角度)。

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之中,边做边学才能掌握的。

宦”“的正格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出自《论语》·《先进篇》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7)

孔子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路让子羔去一个叫费的地方当官,孔子认为让子羔这种没有经过学习的人去从政,会害了他自己。子路认为这个地方有社稷,有百姓,子羔可以边做边学,并不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

子路不是主张不学习就可以去办事,而是认为可以在办事的过程中学习,反对不能直接应用的知识,这和我们今天看重应用技术,而藐视高深学理的观点类似。

这就是重视“宦”而轻视“学”。

汉时皇室的藏书,在经过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的整理后,变成一部书目,就是《七略》,这也是班固编写《汉书》中的《艺文志》主要素材来源。他对每一类的书,都有推论这类学问的发源及其得失的话。在论先秦诸子之学的时候,认为都是出于一种官署。

“宦”就是在国家机关中学习如何做公务员,这些公务员中,自然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有学术思想的,就根据经验,逐渐形成一种学术了。

宦的其他含义

以上所说,是“宦”的正格,古代机关中,也有一些名为公务员,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专门为长官办理私事的人。

比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这么一句:

“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此处的”宦“便不是在机关里学习办理公务,而是在嫪毐家里当门客罢了,所以称为舍人。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8)

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古代贵族家里做舍人的都称为”宦“。所以”宦“字也有”养“的意思。从舍人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些人都是以奉养自己的主人为主要职务的,所以谓之养,从主人的角度,这些人都是自己门客,吃穿用度都是自己的,自己养活了这些人,所以谓之养。

除了贵族名下有这些门客之外,皇帝的名下也是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宦官

中常侍便是宦官之一,前文我们提到过“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在前汉时期,这个职位并不一定是受过阉割的人担任。

宦官、阉割、刑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9)

那么这些阉割的人从何而来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刑”。

在古代只有用兵器对人体造成无法恢复的损害,才能称作“刑”。

后世的许多官职都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制定的。比如《周礼》中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相应的后世就有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周礼》中的地官司徒,相当于后世的户部,主要是管理人民的。

司徒负责管辖治理地方的官员。他们都可以治理狱讼。狱相当于后世的刑事,讼相当于后世的民事。但是两者所能动用的惩罚手段,也不过到拘禁和罚做苦役而已。如果上升到需要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了,就只能交给专门的机构-司寇来办理。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0)

这里所说的司寇就是我们后世的刑部,其最高长官也叫司寇,从字面上看,寇代表外来的敌人。听讼的官员叫做士,其上级是士师,师在此的意义是长,士师即士的长官,而士本身就有战士的意思。

在古代,用兵器对人体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最早是起源于战争中,对待敌对势力的俘虏以及内部的奸细的。后来,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才把这种惩罚手段用在处理内部问题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本民族的机关中,这种刑罚还是不能使用的。

原因有两点:

一是以前没有这么做过,所以没有这种习惯;

二是施行这种刑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以及专业的器具和技术。这种条件在治理本族的机关中是提供不了的,故而只能移交给专门的机关里。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五刑即(墨:脸上刺字;劓:割去鼻子;剕也叫膑:截掉脚趾;宫:对男子是阉割,对女子是拘禁;大辟:这是五刑中最重的大刑也是伤人性命的,杀头)

五刑对于男子和女子来说,有所区别

对于男子来说,每一项都是伤害身体的,对于女子来说,有一项,宫刑只是拘禁,伤害肉体之刑起于军事,但在战争中,女子被俘虏后,往往会被战胜者用来满足性欲,所以不会对女子施宫刑。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1)

于是自古以来,阉割的刑罚,都是针对男性的。即使要将此刑施于女子,也只能用拘禁这种方式来代替了。

如何处置受过刑的人

在《礼记·王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由此可见古代人对待这些受过刑的内奸和异族的态度,国家不会再录用他们,大夫不会收留他们,在路上遇到也不理会他们,把他们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国家不会向他们征税和徭役,但也不会分给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他们继续活着。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2)

这么做是因为俘虏原来是敌人,内奸也是投降到异族那边的,也是敌人,怕他们日后复仇报复的缘故。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3)

当伤害肉体的刑罚用于本族内的时候,相比较于受刑的敌人和内奸,族内的人受过刑后,起码还能有条活路。会安排一些事情给他们做。

而其中受过宫刑的人,安排他们所做的事情,便是“守内”。古代贵族一般妻妾众多,内室中用受过宫刑的人,便可避免妻妾和家丁私通。

宦官二字失去本意

后来,还有一种出身低微或极下贱的人,原本没有受过宫刑,但是为了能够去贵族内室服役,不惜自己阉割,以为进身之阶了。

宫刑在隋文帝时期被废除,自此以后,做内监的人,都是自行阉割的。汉朝虽然还有宫刑,但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的宦者,还是自行阉割进身的占大多数。到后汉时期的宦者,便专门使用阉割过的人,从这以后,宦官二字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便专指这一类人了。

皇帝为什么会选择相信宦官呢?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4)

看过宫廷剧的都应该有印象,皇上身边总有个大红人,某公公,皇帝为什么会选择相信宦官呢?

因为宦官都是关在宫里的,和外人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不易结党;而且宦官没有家室,营私的念头也要少一点,故而相信宦官。

小小的宦官为何能酿成大祸

历史上的皇帝中,贤明的人只占少数。但皇帝也不是生来就昏愚。

人的知识,总是从教育中得来的,这里所说的教育并不是狭义上的教育,而是周围一切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环境。

这么一看,皇帝所能受到的教育可谓是特别的坏了。

自幼长在深宫中,寻常百姓能够接触到的,增加知识的,他都接触不到。如果皇帝本身

积极进取还好,如果只是个普通人,就不免成为一个昏君或者无能的君主了。

历代皇帝喜欢宦官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身为奴仆,没有身份,也无骨气,还愿意倾身奉承。

但是,有一类人,因为其所处的地位重要,那么他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宦官是不是就是太监(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群体)(15)

光绪慈禧

母子不和的事情在民间不稀奇,也不会闹出什么乱子,但是清朝末年的光绪和慈禧也是母子不和,但因为这是皇室中,所造成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就酿成“戊戌政变”、“庚子拳乱”等诸多关系到国家大局的事情了。历代皇帝因宠信宦官,最终酿成大祸的原理不过如此。


我是@H说历史,看完这篇文章,愿你有所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