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发展史》:历史上的人口普查和历代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全国净增人口48万,仅为2020年的1/4。实话说,看到这个数据时感觉到非常震惊,虽然一直把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以及老龄化挂在嘴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别切实的感受。
震惊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对于人口数量发展情况的好奇,找了一些相关资料、书籍阅读,其中就有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这本《中国人口发展史》。
葛剑雄老先生今年已经77岁了,从研究生求学阶段就一直专研人口学相关论题,是一位非常资深、也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老教授,《中国人口发展史》脱胎于学术专著,是葛教授人口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专研人员非常有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读到不少与人口有关的有趣知识。
《中国人口发展史》封面
01历史上的人口普查古代的统计制度,称为“上计”,就是由下至上的一个定期汇报制度。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能确定有这样的制度了,那个时候行政层级比较简单,往往是县令直接向国君作报告,报告中的数据基本上会作为当时各县的绩效考核数据。
总的来说,县令们虽然不是专门去计算人口的,但是因为多次统计各种各样的数据,顺便实现了常态化的人口调查情况更新。
秦代继承了战国时的“上计”制度,之后又延续其他朝代,直到明清时期,各省每年进贡的奏销册,都仍然属于该制度的延续,因此上计制度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整个古代的。
古代流传下来的丰富史料,让后世的研究者们对2000多年间中国人口的历史背景、人口变化和长期发展规律,可以有更深层的了解,但是由于疆域、调查范围、调查对象的不断变化,这些数据之间难以精准地进行比较。
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其实直到到清朝光绪34年(1908年)才正式开始,经过差不多50年,至到1953年才真正完成了第1次全国人口普查,距今其实也不过100多年。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口学研究,也只能从这100多年的资料入手,其难度可想而知。
02 历代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小时候看过好多遍的古代大户人家电视剧,除了《红楼梦》,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宅门》,看起来似乎古人都是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
而实际上,中国的核心家庭的平均规模,历来基本上都在5人以内,贾府、白府那样的大型家族只是凤毛麟角。古人的平均寿命也很低,三十多岁就当爷爷的也不少。
一般来说,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时期,基本都是自然灾害较少、社会较为安定的时期,例如西汉20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7‰,其中前期数十年间达到10‰以上。
而人口大幅度急剧下降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多种类型的天灾人祸和社会秩序混乱。例如两汉之间的十多年间,人口骤然减少了约42%。
自汉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以来,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总体来说,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口基本上处于一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低增长模式之中。
03 人口发展研究的作用
人口是社会、自然、人类自身三者综合作用的复杂产物,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水准。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一个劳动力就是一个单位的生产力,所以人口数量尤为重要。
但人口数量,绝对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或唯一动力,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不可能使社会产生根本性的进步。
毕竟在不同历史时期,持有不同思想理念,追求不同的生活水平,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口,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西汉末年的人口数量,与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相差无几,但人们在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口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但又是不能重复的,不仅人口数量和分布始终在变化,迁移不断在进行,就是人口的质量也一直在发展。
即使在一个固定的地域范围内,人口的数量维持着动态平衡,也不能说这里的人口没有发展,因为人口的质量、人口与外部条件的关系都是会发生变化的。
因此研究历史人口发展有助于还原真实的历史,研究现代人口发展有助于理解当前人口发展规律和方向,不同时期的人口研究都有相应的作用与意义。
总结
人口发展史与历史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门历史相关学科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对任何一段历史来说,了解相应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才能准确掌握历史的原貌。
葛剑雄老先生撰写《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初衷,就是希望人口发展史的研究作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对中国以至世界的现实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人口增长率明显放缓的今天,特别凸显其意义。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阅读,分享快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