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

道书《云笈七签》中所述:第三十四天月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这里说的三十四洞天,是指杭州余杭区大涤山。

大涤山在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南,大涤山有4峰,中有大涤、栖真、白茅、鸣风、龙蜕、归云、雷门等洞窟,皆道士羽流修真之处。其中大涤洞上下平划如削,洞壁泽涧如黑玉,洞深百余步。入内有响石2块,叩击发声如钟鼓。远处一看,大涤山有头有身子,像只卧牛。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1)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四《大涤山洞天》云“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大涤山不仅山水秀美,同时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胜地。

宋末元初的思想家邓牧(1246年~1306年) ,自称三教外人,又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遍游名山大川,元大德三年(1299年),邓牧到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隐居。大德九年,元廷鉴于邓牧的名声,派玄教大师吴全节亲至洞霄宫请其出山做官,被邓牧严词拒绝。隐居期间,邓牧曾和冲霄观道士孟宗玉编辑了《洞霄图志》和《洞霄诗集》二书,详细记载了该地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及游览、酬答诗篇。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2)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3)

据记载,从晋代起,已有道士居大涤山修道,邓牧《洞霄图志》卷三《大涤洞》条引《茅君传》曰:"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涤玄盖之天,周回四百里,内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灾祥之所,姜真人主之。"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属,姜真人治之。"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云:"天柱山大涤玄盖洞天,一百里,在杭州余杭县天柱观。"据此,道书将余杭的大涤山、天柱山和临安的天目山视为同一洞天。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4)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5)

《洞霄图志》卷五载,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年十三,历华阴山,石室中得石函,即神虎内真紫元丹章。后晋室乱,乃入余杭大涤山,依林为舍,独居十余年。《晋书·隐逸传》亦载其事,曰: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其舍,携与俱归。飏赠以物,不纳,辞归山中。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病卒,葛洪、庾阐并为作传。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6)

《洞霄图志》卷五又记许迈,称许迈字叔玄,一名暎(多作映-引者注),后改名玄,字远游。与许逊、许穆为再从兄弟。初立精舍于垂溜,永和二年(346)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渺然自得,有终焉之志,即今大涤山。后莫测其所终。至唐代,大涤山道教开始兴盛。除张整、叶法善、司马承祯等游历此山外,住山道士亦多著名者。

邓牧、杜光庭、司马承祯均为高人,对道学研究颇深,一生成就也颇高,所著道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7)

大涤山中峰的洞霄宫是为当时整个大涤山中最为显耀的一处道观,南宋迁都临安后,皇帝赵构下旨在晋唐时杭州城里通往洞霄宫的古道的基础上,改建成直通洞霄宫的御道——西溪辇道,以方便游幸洞霄宫,可见当时洞霄宫是何等荣耀。洞霄宫在道教典籍中称为大涤元盖天、天柱福地,自初创至全毁,历近二千年,期间多次毁建。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始建宫坛于大涤洞前,为投龙简以祈福之所”。吴越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与高道闾丘方远依地形山势重建宫观,奠定了洞霄宫的基址。北宋初,钱镠之孙、第五任吴越国王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后,将天柱观尝改为天柱宫。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年)赐“洞霄宫”匾,自此定名。不久,诏道院详定天下名山洞府二十处,洞霄宫列为第五,遇祈祷,封降御香,遣官员入山,极受朝廷重视。元代初期,洞霄宫虽屡遭兵火损毁,但都获得重修,规模甚至比昔日更加壮观,重视程度亦比前朝更盛,至明清时期,洞霄宫日渐衰落,但依然是东南一方的重要道观。解放后洞霄宫的殿宇建筑还曾蔚为壮观,后来逐渐遭到彻底毁坏,现今洞霄宫地面建筑已不复存在,在空旷荒芜的遗址上,只剩下一截大殿基座、一座石拱小桥、一段断墙残垣。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8)

浙江道教道源洞(杭州余杭大涤山)(9)

近年,杭州等地有识之士上书相关部门,希望能恢复重建洞霄宫,以期恢复道教盛状,丰富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