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

吸:动词,泛指上瘾型行为,原义如吸烟、吸毒等,后被网络语言借用形容恋物心理,如吸猫、吸狗等。除了有“喜猫、喜狗”的谐音含义外,又形容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心理依赖状态。

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1)

高磅球拍响亮的击球音、凌厉的出球效果和自如的控球性能,被相当多的球友所追求。为此,不惜透支球拍、球线的寿命,不惜用错误的抡拍发力动作,不惜让钱包瘦身,不惜腕肘肩等关节的健康受损,于是同样可用“吸”的行为来形容。

低磅没什么好说,大家都使用过或者正在使用低磅球拍。而高磅则不一样,不少人还抱有幻想,仍然有不少人觉得磅数越高、弹性越好,或者无高磅不好拍等等。

于是,我们这一期希望交流一下,高磅拍高拍压的手感有什么至今无人提及的终极优点?用什么客观标准确定自己适合多高的磅数?

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2)

图1:磅数众生相。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在有一定基础后就半瓶水就晃,通过宣称能打高磅刷存在感;另一方面,则是老司机、老球棍希望每一拍球都不费力,在场上用连贯打法与多拍战术,来跟这些他们认为“愣头青”的人周旋。球星几乎都在第一象限“高手”里,但也有少数人选择当第四象限的“老司机”。比如,前马来西亚男双名将钟腾福(24至26磅)、现役日本女双高桥礼华(25磅)、日本女单名将山口茜(24至26磅),这些都是多拍型选手。

弹性系数是“沸点”,还是“拐点”

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3)

图2 摘自艾迪宝公司“定磅拍”的广告

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4)

图3 摘自网络,经多次转载后,图作者

图3来自近几年艾迪宝公司“定磅拍”的广告,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似曾相识,于是翻了一下约10年前的资料,发现当年就有达人做过同样原理的图表。只不过,艾迪宝的图片让人觉得弹性系数是“沸点”,即一条L上行然后趋向水平的爬坡曲线,而后者认为弹性系数是“拐点”,即缓慢上升后再迅速下拐,接近羽毛球高远球的弧度。

“沸点”,物理学词汇,如水的沸点是100度,过了这个临界点后,你加上再高的温度,水温都只能停留在沸点。在此借喻,用来描述球线弹性系数的上限,到达球线这种能量转化能力的临界点后,你的挥拍速度再快,也不能增加球线的反弹力。“拐点”,则认为过了某个挥速的临界点后,你挥拍速度越快,出球的速度反而越慢。

我个人比较认同后者“拐点”的说法,因为这更符合“共振”的原理。以前我们已经讨论过球拍称手的原理,就是它跟你的发力方式形成了“同频共振”。先天的框体,本身的硬度高低、后天的穿线、拍面的拍压大小会影响球拍的触球时间。框体越硬,拍压越高,则球拍的触球时间越短。换句话说,就是球拍击球的固有频率越高,球拍就越高频。越高频的球拍,要求你的发力越紧张,留给你力量爆发的时间越短促。总之,球拍所谓的好,就在于“适合”两字,你适应球拍的击球频率,球拍才能让你的力量从容爆发,指哪儿打哪儿。

羽毛球拍高磅低磅有啥优缺点(吸高磅的正确姿势)(5)

图4是物理学的受迫振动物体的共振曲线,在发力频率与受力物体的固有频率一致的时候,产生了最大的振幅。羽毛球拍的击球,也可以视为一次让羽毛球受迫产生振动的过程。只不过,球振完不回来直接飞走而已。飞行距离相当于振幅,当发力的频率与球拍出球的频率一致时,击出的球又快又远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