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力量创造美好生活(文化民生你我共享)
七月,盛夏似火,花语缠绵。七月,草原最美的季节,白云悠远,溪水潺潺,白如云絮的羊群,悠闲觅草的奶牛,撒野纵横的马群,和星罗棋布的蒙古包,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古朴画卷。
行走在七月的草原,随处可见老百姓在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下幸福生活的温暖画面,随处能感受到各级政府为民谋福祉的紧迫与热烈。
让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拂过百姓心田
“不仅城里人流行锻炼身体,我们嘎查里也兴起了一股健身热,嘎查里不仅有广场舞队还有秧歌队!到了晚上,嘎查里的妇女们就聚集到文化活动广场,跳起了广场舞。”兴安盟科右中旗二支箭苏木包拉温都嘎查书记王利民自豪地说道。
时下,走进内蒙古自治区的乡村嘎查,文化活动室里的乐器声、歌唱声不绝于耳;“草原书屋”内挤满了前来给自己充电取经的牧民,从书籍里求解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一听到“草原流动讲堂”要开课,牧民们就提前忙活完手头上的营生,早早来到课堂。
“我们以前排练节目的场地又小条件又不好,地板吱吱作响,还伸展不开手脚,2007年,政府投资310万元,为我们建成了排练大厅和办公大楼,我们开展艺术创作更有激情了。”正在排练节目的乌兰牧骑演员高志强高兴地对记者说。
“观看这些红色经典电影,让我们重温历史、铭记历史。同时,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观看《建国大业》后,观众朱巍激动地说。奈曼旗组织的“红色经典”电影展活动已在全旗范围内播放经典电影1020场次,吸引观众达30万人次。基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奈曼旗每年都要举办各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型文体活动品牌化趋势明显。最近几年连续举办了奈曼西瓜节、诺恩吉雅文化节等大中型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期间,举行红歌演唱大赛,“家庭风采”大赛,民歌器乐大赛,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图书展销,皮影演出等10余项活动,给全旗各族人民群众献上了一道又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该旗还积极组织乌兰牧骑、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部门深入开展送文艺、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活动,丰富广大农牧民文化生活。
……
桩桩都是百姓关切的大事,件件都是惠及群众的实事。内蒙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正在让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化作温暖的春风,拂过百姓心田……
如何让百姓更幸福?面对这样的问题,文化,是答案的重要内容。
内蒙古努力求解: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内蒙古文化发展的硬抓手,文化阵地提档升级;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让百姓享有的文化权益内涵更丰富;以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为契机,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让民族地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正是这把“幸福尺”,考量出一条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的内蒙古文化民生“准则”。
2018年1月11日天刚亮,兴安盟科右中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便穿上演出服、画好舞台妆,在大巴车上集结完毕。他们要前往十几公里外的敖尼斯台嘎查,与自治区文联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一起为那里的农牧民送上欢乐。窗外是滴水成冰的寒冷,精彩的演出把屋内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在下乡的条件越来越好了,队员们下乡演出有汽车,道路通畅,进入村屯的演出次数更多了,节目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副队长张学智说。
2018年5月17日晚7:30,巴彦淖尔市九原区乌兰牧骑正在举办“扎根生活沃土 服务基层群众”惠民演出。演出在优美欢快的舞蹈《光景不错》中拉开序幕,独唱《美丽心情》、《江山无限》、接地气的《亲亲的二人台》和男女对唱《牡丹花与放羊皮娃》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迎来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山曲对唱《双山梁》和歌曲《最美的歌献给妈妈》、《天下乡亲》、舞蹈《牧浪》把台下观众的热情彻底点燃,不住气的叫好,最后演出在观众的意犹未尽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2018年6月16日--6月18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分别走进苏木图苏木开发区、乌兰镇帅丰社区、乌兰镇包日塔拉嘎查进行惠民演出。此次演出、乌兰牧骑演职人员为群众带来了歌曲《幸福一家》、《三十二颗棋》、《母亲》、《骏马》、四胡独奏《赛马》、三弦独奏《金丝鸟》、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二重唱《故乡》、舞蹈《盅筷风情》、《打马印》《吉祥三宝》等精彩文艺节目。表演者歌声悠扬动听,舞蹈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现场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即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增添了生活乐趣,让当地农牧民群众感受到了来自乌兰牧骑队员最诚挚的慰问及祝福。
……
又是桩桩件件惠及群众的实事,乌兰牧骑实实在在的践行着!
2017年11月21日,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赞扬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是全区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情,全区各族儿女欢欣鼓舞。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4年来,内蒙古“建到村、通到户、送下去、带起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建到村”,我区旗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通到户”,全区直播卫星用户282万户,覆盖846万农牧民。
“送下去”,自治区75支乌兰牧骑每年在农牧区基层活动4个月以上,去年开展下基层惠民演出达到7000多场。
“带起来”,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优秀文化志愿者和体育指导员,成为推动基层群众文化的一支有生力量。
幸福共分享!农牧民住进崭新的“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新居,党的富民政策实实在在,文艺轻骑扎根人民歌唱幸福美好新生活!
广袤的大草原就是舞台,几个观众也是演出!乌兰牧骑优良的传统不能丢,这是发展的根源!
如何获得更多的福祉?
2018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
“保障与改善民生”, 这个闪亮的词汇,2018年,更加频繁出现。
一个个庄严的承诺,印刻进群众心田。
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各级政府,不畏艰难,想方设法,踏踏实实地落实着一句句承诺。
无数个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以人为本”这条红线贯穿始终,每一个细节,都述说着进步,都温暖着民心。
夜幕降临,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院广场流光溢彩,健身、观影、游玩的人群一簇接一簇;东河广场音乐喷泉随光与影起舞,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脑包村,由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塞外“周庄”……
文化需要载体,艺术需要舞台。乌兰恰特是一个大剧场与内蒙古博物院同处一院,这个总投资5.6亿元,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是内蒙古境内规模最大的、设施最齐全的现代化公共文化场所。在这里,有现代化的演出大厅、电影放映厅、国际一流的音响、灯光、录音棚等,舞台可以旋转可以平拉,另外,多功能厅还弥补了一项空白,有了T型台。主剧场可容纳1370多个座位,能满足大型歌舞、交响乐戏剧、杂技等国内外大型演出的需要。多功能厅可容纳460个座位,可以进行六种语言的同声传译。3个影剧院分别可容纳200名以上观众欣赏各类大片,音响、灯光等设备也将趋于国内前列。其中主剧场、多功能厅及录音棚均采用了Meyer Sound的有源一体化扬声器系统,大剧场采用Digidesign的VENUE现场数字调音台,以及OPTOCORE的光纤传输网络。不少市民感叹,这样的文化设施,至少提前了10年享受到。
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内蒙古正努力形成完备的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看书、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村里人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文化的印记——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计划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12453个,新通电行政村1370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3389个。其中,采用直播卫星方式的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以及偏远地区国有林区盲区共14990个,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2174万元,解决34.78万户群众听广播看电视。
内蒙古图书馆开展的“彩云服务”实现图书馆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此举在去年荣获“美国图书馆主席国际创新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尚属首创。获奖证书上写到:“彩云服务”项目彻底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增强图书使用率,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读者满意度,构建可仿效的服务模式为在全国营造以读者为主的阅读氛围作出贡献。这项服务已经引来发达国家效仿,这是内蒙古给世界的智慧贡献,也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喝彩。
……
这些福祉,是内蒙古百姓看得着,摸得着,受了益的幸福,也是群众文化遍地开花的成果。
文化自信,服务于民、发展为民,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凸显支撑作用;文化自觉,抚慰心灵,文化在走向豪迈中彰显力量;文化自醒,把握先进文化建设规律,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再来看看每届的草原文化节,这是一场草原文化的盛会,促进了草原文化的研究、整理、挖掘、创作、传承、弘扬、发展。
2005年,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
2009年以来,草原文化节展演新创优秀剧目40部,展演新创小戏小品100多部,全区75支乌兰牧骑和各大院团都参与了草原文化节的各类展演。
2012年以来,内蒙古舞台剧艺术作品质与量加速发展,地方剧种百舸争流,全面繁荣,话剧、音乐剧、舞剧、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
第11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舞剧《白骏马》,结合蒙古族马文化习俗,展现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
第12届草原文化节演出的民族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通过一个牧民家庭祖孙3代人眼中乌兰牧骑的发展变化,讲述了乌兰牧骑传承民族艺术、服务人民群众的深刻主题。
2009年以来,在草原文化节上共展演新创优秀剧目40部,展演新创小戏小品100多部,全区75支乌兰牧骑和各大院团都参与了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和小戏小品的展演。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充满民族韵味的文艺作品经过层层遴选,反复打磨,脱颖而出。
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二人台《花落花开》话剧《拓拔鲜卑》等,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草原记忆》《拓拔鲜卑》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小村总理》《拓拔鲜卑》先后获得全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舞蹈《马背上的女人》《戈壁沙丘》分别获得第8届、第9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戏剧《下河东》《斩唐丹》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文学、摄影精品力作也不断涌现:《阿斯根将军》《阿尔泰蒙古风》《父亲与故乡》等作品获得第10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绿色毛乌素传奇》斩获第6届鲁迅文学奖,刷新了内蒙古文学奖项的又一记录;摄影作品《中国游牧蒙古人》获得第9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自治区艺术作品及个人共获得国内外各类奖项160多个,为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千古马颂》是中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剧目,综合运用了民族马术、马背杂技、蒙古族歌舞等优秀文化元素。这部自治区文化产业重点剧目,3年来累计演出136场。《千古马颂》的成功,也是自治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源自传承、出自创新的一个剪影。
草原文化节激发着创作活力,全区文化发展生机勃勃,实力有了整体提升。
文化,让一座城市充满活力与魅力。如今,每逢节假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文化广场、艺术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人目不睱接。乡间地头的文化演出也是遍地开花,让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彩,精神家园越来越丰富。正如一位文化界的专家说,文化市场不该是守着“阳春白雪”孤芳自赏,而应在群众生活中繁荣发展。文化惠民带给群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精彩瞬间,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期望。
编后:
如今,一份优质的答卷已现雏形。从城市到农村牧区,从公共文化的均等化到标准化,内蒙古正在精心解答公共文化服务的多选题:
——全区共有93支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惠民演出1.2万余场,其中下基层开展惠民演出超过7000场。每年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1000多项,参与人数近3000万人次。
——截至2016年底,全区累计投入2.255亿元建成草原书屋1.12万个,实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草原书屋的建设目标;全区建有县级以上图书馆117个,嘎查村文化室10576个。
——自治区文化惠民已经形成品牌。“惠民演出全覆盖”“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音乐周末”“草原戏剧演出月”“四季内蒙古舞蹈季”等系列惠民品牌演出,仅2016年就开展80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这一个个数字,代表着内蒙古各族人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牧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最好注解。一张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五级服务网络,实实在在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夯实内蒙古农牧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为民族地区群众开启了文化生活的新篇章。
内蒙古文化民生列车已鸣笛启程,开往幸福的下一站……(张丽清 潘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