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

炼形,顾名思义就是盘好太极拳的架子,要把架子盘到完全合乎标准,整个行功过程一气贯通,无有缺陷、凹凸和断续。反之,若行功过程中还有缺陷、凹凸、断续,或者自己还觉得有不顺遂、不自然之处,那就是炼形还未到家。拳论云:“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即是此意。

那么,为何太极由炼形开始呢?人们平日里,内用其心、外役其身而不知调理与补养,以至于精气神逐日耗损,而后疾病生焉,衰老随焉,其皆由妄想散漫而至于斯。若欲恢复健康,只有静心养气之一途,但是一般人大都精气已损,由于生理的影响,内心很难平静,以至于静心养气之不可得。鉴于此,三丰祖师创太极以令人收拾身心,使人之心意聚于行功走架,渐渐身不妄动,心不妄驰,而精得以固,气得以伏,健康可得。所以炼形的核心是外收形体,内固精气,其重点在固精,实为道家内功筑基的方便法。丹经云:“静其身则精与情寂,身不动则精固而水朝元。”即是此义。可见,炼形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和筑基功夫,不得此则精不能固,精不固则情不得降伏,而依然归于散乱,那么功夫也只能流于武技,而不能上通于道。

有人说,练太极可以不要重视架子,不要在意外形,单从心意上找就可以了,这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对于初习者是误导,因为这种观点忽略了太极的修炼次第,前后倒置。盘架子是筑基功夫,就像盖楼一样,如果地基不造好,如何能够建成万丈高楼呢?即便是炼气和炼意,也需要形体这个载体。一个人长时间坐姿不正确、不端正,肯定会觉得腰颈部麻木和酸痛,而一个人睡觉姿势不科学,一定会导致打鼾或噩梦连连,这都是由形体错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至于说太极是神意功夫,要“重意不重形”,那是在基础打好之后的更高要求。鲜有基础不牢固,而能功臻化境的。

初层功夫分调形、练形、忘形和无形,具体要求是武禹襄祖师的“身法十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对武禹襄祖师提出的“身法十要”,除了郝月如先生曾留有文章解读外,很少有人对其系统解释,这里先引用郝先生的解读,再加以笔者的理解,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身法十要

1.涵胸

解曰: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略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涵胸,也有叫“含胸”和“空胸”的,但都没有“涵”字用得妙。“涵”不但有虚、含、空之意,还有涵养、孕育之意。涵胸不单是说胸部在外形上要含进去,而更主要的还在于养气。在炼形阶段,每个形体标准都具有特殊的内功含义,而非单指形体。胸部,内部主要是心和肺,心藏神、肺主气(后天气)。涵胸其实就是虚心和炼气,涵胸同时也是在实腹,从内在讲就是要凝神(心)入气(肾),调合水火,气沉丹田,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先天之气。所以涵胸不是人为地刻意去含胸,而是气沉下去后的自然结果,要从松沉中去体会。《悟真篇》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莫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可以说,这是整个道家内功和太极修持的总纲。涵胸的内义在虚心,心虚才能气沉丹田,才能涵养本源而生铅。铅者,水中真阳,真一之气也。得此气,方可水返生金(丹)。金丹者,坚固圆满也。世人往往实胸虚腹,心火外炎,气海空虚,实为速死之道。叶士表说:“虚其心,实其腹,虚心养气,实腹养丹。”可证此意。可见,涵胸主要在虚心沉气,所谓“气沉丹田神贯顶”也。

在练功中体会涵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驼背。涵胸的关键是气沉下去,并非形体的扣肩、缩胸(图3-1),这是错误的。涵胸还要和“开胸顺气”相互配合,涵胸与开胸看起来矛盾,实际是相互融通的。所以孙禄堂先生讲“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沉,任脉之理也”。若一味开胸,忽视了扣,则气没下沉,就会集聚在胸间(图3-2)。所以,要沉气,要做到思想放松,然后胸有往两侧延伸、打开的感觉,两肩如同延长后再内裹一般,自然下垂,则气自然沉下(图3-3)。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

图3-2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

图3-3

在运用中,如果对方将我两手都推至身后,我无法得劲(图3-4)。若我挺胸用拙劲相抗,则对方很容易将我发出(图3-5)。若我放松,两手下沉,同时上身前探,保持涵胸与气沉丹田,则对方的劲将落空(图3-6)。然后,我脊背后靠,气往下沉,两臂就势前掤,则敌将被发出(图3-7)。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4)

图3-4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5)

图3-5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6)

图3-6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7)

图3-7

2.拔背

解曰: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拔背和实腹一样,是涵胸的结果。能做到虚心空胸,自然气沉丹田,脊背上拔,即老前辈常说的“背如锅盖”。有一点需要注意,拔背不是驼背,不是弯腰;否则,即为病态。拳法中的肩背,在八卦中属于艮卦,所谓“艮覆碗”,同时兼凹与凸,在太极就是涵胸与拔背。只有做到脊背上拔而不刻意紧张,才能真正做到“力由脊发”。武式所传《太极体用歌》里也说:“劲由脊中发,膀臂到指尖,伸筋与拔骨,坐腕展指端。”这是太极中心劲法的独特之处,《太极拳法诸论》中说:“心劲法是练之以通其背筋,而以心劲佐其周身之力。”充分点明了虚心拔背的关系。另外,脊背在道家内功中属于夹脊关,此处是升阳补亏的关键窍穴,能确切地做到拔背,对于补足身体亏损之精气,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体会拔背的时候,很多人容易做成挺胸(图3-8),这是错误的。在体会拔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要点:脊背后靠,而不是仰头挺胸;下巴微收,竖项,颈椎后拔上竖;耳朵尖照肩膀尖(图3-9)。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8)

图3-8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9)

图3-9

在应用中,拔背常和涵胸配合用来走化对方施加在我身上的劲力。略举一例,对方在推手中,两手按在我胸前(图3-10)。我可以通过涵胸、拔背将对方的劲力吸引吞化,让对方的劲浮起,如此,对方必然不得劲(图3-11)。我再加以“打回劲”,对方必被发出(图3-12)。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0)

图3-10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1)

图3-11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2)

图3-12

3.裹裆解曰: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裹裆,又叫合膝掩裆、圆裆。从外形上说,就是在太极的行功中,要做到膝盖内合、裆部内合、两足内合,尤其两脚不可丝毫外撇,是葛传太极的独特之处。从内在看,裹裆的真义在提肛溜臀,也就是吊裆。提肛可以锁闭精关,激活阴蹻,补亏复壮。溜臀可以做到尾闾中正,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可见,裹裆实为提肛溜臀,贯通督脉的关键。溜臀,要臀部肌肉放松;提肛,其要点在提气,而不是刻意地收紧肛门附近的肌肉。这些只有在不断地体会中方可真正领会。

裹裆是做到周身合力,以及“全力法”的重要前提。在裹裆时,两胯要有往前延伸并内裹之意(图3-13)。在运用中,做到了裹裆,即便不用手,也可以通过步法、身法将对方发放出去。假设对方打来,我来不及用手去接,可以通过步法走边门,通过步法去夺位,以胯为接触点来发放对方。(图3-14、图3-15)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3)

图3-13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4)

图3-14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5)

图3-15

4.护肫

解曰: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所谓护肫,是与涵胸相应,两肋内涵,中焦略有涵敛之意,有周身运动以“中”为本之意,也有行功走架,肘不离肋之意。护肫是武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内功修炼之法。

护肫,在形体上要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其一,要体会两解曰: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所谓护肫,是与涵胸相应,两肋内涵,中焦略有涵敛之意,有周身运动以“中”为本之意,也有行功走架,肘不离肋之意。护肫是武式太极拳特别强调的内功修炼之法。

护肫,在形体上要从两个方面去体会。其一,要体会两肋向两侧延伸并内裹;其二,要体会两臂、两肘内合、护肋之意。当把裹裆、护肫练到纯熟,一举一动,无论架势紧凑还是开展,都可做到周身皆有合意,做到六心合一,周身可由任一点接手发放。

这里举一个肩靠的例子。肩靠不是用肩膀去撞对方,那样很容易失去重心并落空。当对方打来,我可以挒劲接手并引进落空对方之劲(图3-16、图3-17)。同时,我由侧面向前进步,在对方劲力落空之时,我的肩膀正好贴住对方的肩肋。要注意,不是去撞击,而是在引化之时,我顺势贴住对方。太极拳打实不打虚,绝对不是去生拉硬拽和撞击(图3-18)。如此,我脚下往前寸步,两肩、两肋、两胯一合,则对方必然跌出(图3-19)。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6)

图3-16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7)

图3-17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8)

图3-18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19)

图3-19

5.提顶解曰:头劲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

提顶又叫“顶头悬”、虚灵顶劲。实际是指神贯顶,而不单是说外形。如果刻意为之,反而不得要义。先说说外形上如何做到,其实很简单,做到“耳尖对肩尖,鼻尖对心尖,两眼对两肾”,自然就做到了顶头悬,而不必刻意抬头上拔。再说从内在做到神贯顶也很简单,做到涵胸实腹、提肛溜臀、尾闾中正,则自然“气沉丹田神贯顶”。

关于提顶,这里再讲一讲虚灵顶劲。太极拳的神打、意打,其实就是讲的虚灵顶劲,太极拳练到周身通透后,气一沉,神即贯顶,内劲自然发出。从外在表现看,往往是眼神一贯,劲即发出,对方便倾跌而出。同样一个动作,提顶后神意的方向、角度不同,劲力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举一个野马分鬃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以野马分鬃肩靠拿住对方的劲,我往后看的眼神方向不同,领劲不同,决定了我的靠劲也不同。我先以眼神看我胸前偏后的方向,然后发靠劲,对方是向我的正前方跌出(图3-20、图3-21)。我再以眼神看我的右肩方向,然后发靠劲,对方是向我的前侧方跌出(图3-22、图3-23)。从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的领劲不同,技击的结果也不同。

图3-20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0)

图3-21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1)

图3-22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2)

图3-23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3)

6.吊裆

解曰: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吊裆要和裹裆结合起来理解,做到裹裆,自然有提肛溜臀,尾闾中正之感。在行功中,尾闾随呼吸开合不断地在后敛与下垂如悬吊间转换,内肾与外肾亦在呼吸开合间不断地收敛与虚悬,而小腹则随着腰部和胯部的转化不断地内涵与外腆。合则尾闾、腰肾、小腹与两胯俱合而收敛,开则尾闾略下坠,腹部略腆,而腰肾虚悬。

这里略举一个应用的例子来说明吊裆的作用。假设对方封住了我两手、两臂及上身的所有劲路(图3-24)。我的腰部以上无法再进行反应,只有后退。如果我退,对方肯定会跟进,则我败得会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通过松腰、吸胯引化对方的劲力(图3-25),如此对方的劲力落空后,我没有了逼迫的劲力,随即上步,同时尾闾下坠,小腹腆起,六心合一,用“全力法”将对方发出(图3-26)。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4)

图3-24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5)

图3-25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6)

图3-26

7.松肩

解曰: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松肩,又叫“沉肩”,但“沉”字确没有“松”字讲得到位,松是手段,沉是结果。做到松肩,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是具备太极拳技击功夫的重要环节。肩是上肢的根节,也是连贯手臂与上身的关节,因此练好、练通肩关节是做到“行气如九曲珠”的关键。因为松肩,才能沉肘;沉肘,才能真正地做到气沉丹田;上中下三盘气路畅通,才能做到劲力转换传输无碍。《内功经》说:“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运劲循循。”其中,“井”是说肩部的肩井穴,“池”是说肘部的曲池穴。可见,任础,是具备太极拳技击功夫的重要环节。肩是上肢的根节,也是连贯手臂与上身的关节,因此练好、练通肩关节是做到“行气如九曲珠”的关键。因为松肩,才能沉肘;沉肘,才能真正地做到气沉丹田;上中下三盘气路畅通,才能做到劲力转换传输无碍。《内功经》说:“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运劲循循。”其中,“井”是说肩部的肩井穴,“池”是说肘部的曲池穴。可见,任督的贯通和肩肘的贯通在内家拳的修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举一个推手劲法的例子来更好地体会松肩、沉肩的用意。当对方两手托住我的手臂,把我的肩往上托,并加挤劲时(图3-27),若我以硬劲对抗,我很难和对方两手抗衡,很容易被对方挤出(图3-28)。若我不用硬劲,不去对抗,周身放松,肩膀松沉,周身之劲合于肩膀,则对方无论如何用力,都无法托起我之肩膀(图3-29)。此时,我若打一对劲,则对方必然跌出(图3-30)。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7)

图3-27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8)

图3-28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29)

图3-29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0)

图3-30

8.沉肘

解曰: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沉肘,一般也叫坠肘,但“沉”比“坠”说得透彻。因为坠更多的是一种动作的过程,容易让人流于刻意,而失去了太极拳自然的特性;而沉更多的是说一种感觉和趋势,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肘部的行功要求。在太极的行功中,如果能够时时感受到劲道的下沉和下塌就对了;反之,如果觉得劲力僵滞或劲道上浮就错了,这是还没有松到位的结果。松柔,则自然沉厚;松肩,则自然沉肘。此为一定之理。就像我们提重物一般,如果使劲很大,就会感觉自己的劲道往上拽拉;如果放松,只是让手指保证重物不滑落,那么就会感到重物牵引胳膊往下沉坠,而两足也会感受下踩和下塌的劲意。只有找到这个感觉,才能真正做到“两肩松开,气往下沉,敛于脊背,劲由脊发”。

沉肘,在推手中也是有特定用处的,太极拳的“拉不动”与沉肘就有着很大的关联。在此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沉肘的作用。我自然站立,假设对方两手拉我一臂(图3-31),我若与之较力,由于对方是两手同时拉我,很容易就能把我拉动(图3-32)。如果我不与对方较力,我只是做到松肩、沉肘,肘部有意识地往下沉,周身与肘部的下沉之劲合住,另外通过松沉将周身之气劲沉到脚下,如此则对方无论如何拉我,都很难拉动(图3-33)。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1)

图3-31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2)

图3-32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3)

图3-33

9.腾挪

解曰: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腾挪,是太极的身法和移动,形容太极身法之轻灵和移动之随顺。其中,“腾”是说内合与换势,所谓“换势似鹰”“形如捕兔之鹄”;“挪”是说开展与移动如同燕子抄水般迅捷。郝月如先生说的“有动之意而未动”,更加鲜明地指出了腾挪主要是从神意上领悟。比如,葛传武式太极拳中的上步揽雀尾、扇通背等式过渡动作,就体现出神意的腾挪,意在形先,神通身外。(图3-34、图3-35)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4)

图3-34

太极拳招式金刚起势(太极拳功夫之初层功夫)(35)

图3-35

10.闪战

解曰: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发箭,迅若雷霆,一往无前,谓之闪战。

闪战,是在实战运用中要做到虚灵与快捷,要退中有进、化中有打;要做到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前后相随,左右相随,无有断续、凹凸之处。“闪”不是躲闪,而是形容像闪电一样迅捷,要让对手感受到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另外,要领会“闪战”,还要认识到一点,太极拳在技击中没有绝对的走化,也没有绝对的攻击。在实战中,要做到“化打合一”,走化要轻灵,打发要迅捷;左退则右进,右退则左进;化中寓打,打中寓化。

炼形的四个阶段

1.调形

诀曰:

初练太极须调形,上下相随六合功;

自修还需师父领,千锤百炼方为真。

这个阶段的主要修习内容是学习拳架,调整生活习惯和矫正拳架。我们平时生活起居形成的行为习惯与太极运动的标准有较大差异,初学太极拳的时候一般都会感觉比较吃力,觉得处处不合规范,认为太极拳很难学习。学习太极拳架一方面要调整日常行为规范,让自己的生活行为合乎太极自然之理;另一方面,通过练好拳架,做到收拾身心,凝神调息,为太极内功修习打下基础。练好太极拳可以改变、调整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改善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所以调形阶段一方面调的是生活习惯,一方面是通过“学习—矫正—再学习—再矫正”的多次重复,掌握合乎拳理拳论的太极拳架,这其中包括自调和师调。自调就是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根据师传要求,自行体悟,多从腰腿求之,有不顺遂之处,多思考、多实践;师调则是多和老师交流,多给老师演示自己的架子,不怕出错,不怕丢人。调形阶段会持续在整个炼形层次中,一般需要至少1~2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完全掌握所有的太极拳动作。这是从拳法继承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指一般普及性太极拳教学。

2.练形

诀曰:

形器乃是神气舍,炼之坚固精乃全;

能刚能柔太极相,筋骨强健五脏实。

练形就是在调形的基础上苦练拳架,边练边调,边调边练。在完全掌握拳架的各项规范和要领后,再用1年的时间苦练拳架,每天保证完整地盘3~5遍拳架,慢慢就会达到纯熟,举手投足间自然合乎身法十要,这样才算打下了太极的基础。练形和调形一般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在练形的过程中,包括两种功夫。第一是内壮,也就是强壮筋骨、坚实五脏。有人会说了,太极拳以松柔为本,如何能够做到抻筋拔骨、强壮筋骨呢?实际上,在松柔中,同样可以做到抻筋拔骨、展筋腾膜。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松而不泄,要在身法十要的基础上,放松外在肌肉,有意识地从内在延展筋骨,体会内劲从根节沿筋骨节节贯串,体会筋骨内在的延长、拉伸。此时切记不要使用僵劲,肌肉不可紧张,要保持周身放松。这样才能做到内气“收敛入骨”,营卫筋脉骨骼。第二是松柔,也就是松柔空灵,柔弱无骨。能内壮,才能有掤劲,才能有立木劲;能周身松柔空灵,才能走化外力。在体会松柔的时候,要首先精神放松,每一动都要去体会周身各个关节的空,尤其是腰腿、肩胯要松、要灵,当整个拳架达到十要随心、骨节空灵时,就有了进入“全体透空”的基础。在此还要体会三心空——胸心、手心、足心的空,能做到三心空,对体会周身的松柔,事半功倍。

3.忘形

诀曰:

十三总势终是妄,得意忘形是窍要;

道是无形却有形,六合十要内里藏。

忘形并非真正把拳架都忘掉,而是在拳架练习纯熟并完全合乎身法十要之后自然形成的一种境界。这个时候,练习拳架无需考虑,自然在举手投足间合乎要求,合乎规范,练习中也可以超越原有拳架顺序,随意组合并练习,但无论怎么练,都不会违背拳理和拳论的要求。

4.无形

诀曰:

无形无相透体空,应物自然且不迷;

气定神闲伏气机,翻江播海克愚顽。

无形是太极与生活融合后形成的境界,达到这个阶段,生活中行住坐卧皆遵循太极拳理,一切行为合乎身法十要。周身异常警觉,一遇触动即可快速做出反应,且处处合乎太极。到此境界,行则闲庭信步,立则磐石落地,坐则气定神闲,卧则龟胎鹤息,动则灵猫捕鼠。可谓太极即生活,生活即太极。

注意:忘形和无形两个阶段是炼形成功后,结合炼气和炼神自然形成的两种境界,已不是太极的初层功夫,由于与炼形有关,所以放在炼形一节中一并述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