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骂人不带一个脏字)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凡事讲求有礼有节。所以,国人就养成了含蓄、内敛的性格。而西方人的表达大多比较直白。同样一件事情,中国人大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委婉的表达。而西方人基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然而,古人也有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不但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性格,古人的涵养,以及深厚的学养。就连骂人,也可以成就流芳千古的佳作。甚至如果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可能都不知道对方是在骂人。

骂人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骂人不带一个脏字)(1)

  当然,能产生这样的诗文,大抵是古人出于义愤而作。无论出于家国情怀,还是出于道义、礼法,古人骂人绝非为了一己私利。而当这愤慨之言出自一位女子之口,又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在一千多年前,五代后蜀主孟昶有一位宠妃,被后人称为花蕊夫人,意为花不足拟其色,故称花蕊。

  她虽比不上西施、杨贵妃那样有名。但如果论美女中的才女,花蕊夫人当拔得头筹。

  她留有一首诗,可谓脍炙人口:

骂人是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骂人不带一个脏字)(2)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当赵匡胤的大军,挥兵西进之时。后蜀主孟昶依然过着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的日子。历史上纵欲之君,在用人上也必然昏庸无能。轻信自比诸葛亮的都统王昭远,致使后蜀军连连败退。

  国主孟昶已经吓得不知所措。紧要关头,花蕊夫人沉着冷静,请孟昶“速发金帛,征募精壮,即发救兵”。孟昶这才如梦初醒,任命太子统帅,出师剑门关。

  然而“上所行,下所效”,这位太子和他的父亲一样喜好声色,出发时还带着美女伶人。

  一路之上载歌奏乐,颇有艺术气质的太子。

  而当他来在阵前,面对大宋的十万雄师却已经被吓蒙。剑门毫无悬念失守了。最后,宋军驱直进

  于是,才有了花蕊夫人“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句“骂人”不吐脏字的绝佳诗作。

  处于深宫的亡国妃子,痛骂那不虎而降的三军将士,那四十万人竟然无一人是热血男儿。

  此诗一经流传,更使后蜀三军汗颜见江东父老。

  花蕊夫人在宋史上虽然记载不多。相传她不仅能诗善画、文武双全、能歌善舞;还身有异香,娇柔如花蕊。

  她曾作宫词上百首,在亡国之后,又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垂青。

  花蕊夫人这句骂人话语相对来说还算客气,在《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直接将任何动物相比,将是人不干人事的人“骂”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是《诗经·鄘风·相鼠》中,抨击人无威仪礼节的诗。

  在春秋时期,“礼”只通行于贵族之间,做为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谈礼的,当然也谈不上威仪。所以,这首诗无疑是贵族对贵族的抨击。

  在春秋中晚期,天下已经“礼崩乐坏”,所以诗人感叹,老鼠都有皮,而作为人怎么可以失去礼仪呢?如果人连礼仪都没有,不死等什么呢?可见,诗人对于当时那种“人不如鼠者”的愤恨,

  这首诗不带一个脏字,但是“杀伤力”却很大,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涵养”。

  有人也曾经说过,“狗会一直是狗,但人不一定一直都是人”。可见,无论古今都有对“是人而不行人事者”的怒骂。

  《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有很多直抒胸臆之作。而做为中国历史上另一部以讽喻擅长的经典,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经典就是《庄子》。

  第三句:“夏虫不可以语冰”

  庄子曾经借南郭子綦之口讲述了一个道理:人类的认知其实是狭隘而封闭的。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类智慧的局限,苏格拉底才会说“我一无所知。”古西伯来谚语才会讲“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皆可谓“异曲同工”。

  “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句话正是在说明我们受到了时间、空间乃至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就像是夏天的虫子,它根本没有见过冰,你跟它说冰是什么,它根本无法理解。

  这就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了。不过“夏虫不可以语冰”则更显得“高级”一些,这句怼人的话语,如果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话,确实听不出来这竟然是在“骂人”。

  不过,这句话也在说明人类也只有破除心中的执念,放下自以为是的身段,才能更真切地了解什么是宇宙,什么是自然。也只有用更加关爱、开放的心灵来关照万物,人类才有生存下来的可能。

  如果说哲人始终在思考宇宙、未来,并对此给予人类以建议。那么,在小说、生活中,更为常见的谋士,又会发表怎样的高见呢?

  第四句:“竖子不足与谋”

  在“鸿门宴”上,眼见沛公刘邦就要成为项羽的“囊中之物”,可谁知这项羽竟然使得刘邦走脱。

  《史记》当中记载,刘邦只身逃走,留下张良献玉璧于项羽。

  而当时的项羽竟然还不以为然。亚父范增眼看着项羽将刘邦放走,他气急败坏,直接就把张良献上的玉斗扔在了地上,并愤怒的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其中,“竖子”指的就是“小子”,是一个妥妥的骂人的词汇。

  后来事实证明,项羽大军最后被刘邦大军所灭,项羽则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无论如何,范增再有智慧,也只是个寻常人物。那么,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奉“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见到令他愤慨之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第五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中有个原壤,算孔子的老相识,但是这个人一点也不懂礼节。《论语》中只说原壤“夷俟”,就是抻腿蹲在那里等待孔子来。这在古人看来,是极没有礼貌的一种行为。

  据朱熹说,原壤大概是老子一派,为人放荡不羁,不喜礼法。原壤曾经“母死而歌”。这似乎和庄子有一比。

  于是,孔子则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还用手杖敲他的腿,明显是嫌弃他。

  其中,“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为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的家伙。

  可见,即使是圣人,见了不合礼仪之人,也免不了要开骂、开打了。如果说,以上之人皆是出于不符合道义者的义愤。那以下面要讲的这一位,就是大家眼中的一个笑话了。

  第六句:“沐猴而冠”

  项羽、刘邦反秦时,二人相约:先入秦者王。

  谁先占领关中,谁为王。结果,是刘邦先到。刘邦一到,就施行怀柔之策,与众人“约法三章”。而项羽在入咸阳后,也干了三件事:烧杀抢。

  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大开杀戒,就连投降的秦王子婴也给杀了;将秦宫里的奇珍异宝、美人统统掳走。

  干完这三件事,项羽准备拍拍屁股走人,要回到老家彭城去,就是现在的徐州。就在他准备动身之时,有个说客建议他不要回老家。告诉他,咸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特产丰富,是极佳的都城。

  可是,项羽一口回绝了。原因有二:其一,看着被他亲手焚毁的城池,不用说重建费时费时,恐怕当地的老百姓也看他不顺眼;其二,也是项羽认为非回彭城不可的原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发达了,怎么着了得在亲朋好友、当地百姓面前显摆显摆。要不然,就好像穿着一身精美的高档服装在黑夜里走路,谁也看不见,太亏了。

  面对一味贪慕虚荣的项羽,说客哭笑不得,说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讽刺项羽就是一只戴了帽子的猕猴,尽管装成人样,却终究不是人。这话传到入项羽的耳朵中,他竟然将说客扔进一口大锅,给活活煮了。

  可见,项羽虽然身大力不亏,骁勇善战。

  但有如此之胜的虚荣之心,本就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成熟之人,让刘邦得了天下,也在情理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