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

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开通济渠,五年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见证了洛阳城的兴衰变迁,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10月24日,“行走大运河”主题活动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洛阳,探寻这片土地上的运河故事。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1)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沟通五大水系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活态遗产,中国大运河被视为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春秋末期,吴国最后一位君王夫差,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隋炀帝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统一,有效控制江南地区,特别是掌控调配江南富庶地区的物资,又重新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其工程大体分为四段进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2)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于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洛阳利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交汇之便,借助有利的地理中心位置,成为隋唐两朝的东都所在。”在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讲解人员告诉记者,大运河的开凿还促使洛阳的工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隋代洛阳城内有三市——通远市、丰都市和大同市,到了唐代则成为北市、南市和西市。这三个集市附近有码头,云集来自各地的货船,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胡人和沿运河而来的外国商人、使者也漫步于洛阳街头,洛阳呈现出胡汉交融的国际大都市景象。”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3)

回洛仓再现“国家级”粮仓富饶 见证运河辉煌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大运河洛阳段附属遗存主要分为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

位于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随着16年前的一次发掘,一千多年前国家级粮仓的富饶跃入世人面前。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4)

据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介绍,从2004年发现至今,已经过多次勘探发掘。根据钻探调查和考古发掘已知,回洛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发现已确定的仓窖数量达到220座。根据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为700座左右。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5)

站在回洛仓3号窖仓遗址前,仓窖内部情况一览无余。“这里当时可以储存粮食约50万斤,按照一人一天吃一斤粮食,大约可供1400人吃一年,足以看出储粮之丰富。”讲解人员说。

应天门成“网红打卡地” 新技术重现隋唐洛阳之辉煌

今年央视中秋晚会“落户”千年古都,全景水上舞台搭建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旁,应天门一时成为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6)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先后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四个时期,沿用530多年之久,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天门规模宏伟、气势浩大,是中国礼制中最能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建筑之一,是考古发掘出的隋唐两京第一座宫阙遗址,在1990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隋唐两京的“双向三出阙”,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隋唐千年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之心)(7)

据介绍,今天的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仿唐式建筑构筑起一幅浩瀚场景,更是以巨大的“门”字形建筑群为依托,运用充满创意的现代艺术手段,在夜晚营造出绚烂辉煌的3D投影灯光秀展示,古今辉映,重现隋唐洛阳之辉煌。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

目前,洛阳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隋唐大运河将以多种方式“活化”展现于世人面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