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处世四大名句(国学经典论语名句详解)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名句的诞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处世四大名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处世四大名句(国学经典论语名句详解)

论语处世四大名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名句的诞生

  子曰:“巧1言令2色,鲜3矣仁!”

  ——学而·三

  完全读懂名句

  1.巧:高妙灵活的意思。2.令:美善的意思。3.鲜:读作xiǎn,“少”的意思。

  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可是一点也不诚恳。

  名句的故事

  “巧言”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会吹、会盖,“令色”就是外表很虚伪。这种心口不一、只会舌灿莲花的人,为了一己利益,或逢迎拍马,或专给人戴高帽,也许会受到一般人欢迎,但却是孔子很讨厌的行为:在《公冶长·二十五》中,也记载着孔子提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相传是《左传》的作者,是孔子敬重的一位贤人。“足恭”指的是“过于恭敬”。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讨人喜欢、态度过于恭敬,隐藏内心对朋友的怨恨,外表还称兄道弟,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心里却不知在打什么算盘的人,是孔子最不齿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三国魏明帝时有个叫刘晔的大臣,当时魏明帝曹睿想进攻蜀汉,群臣都认为不可行。于是曹睿询问刘晔的意见,他就顺着曹睿的心意,说伐蜀可行,但私下又对其他人说不可行。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睿的亲近大臣,他坚定反对伐蜀。刘晔每次遇到杨暨,都投其所好,大谈不可伐蜀的道理。有一次,杨暨又劝谏曹睿打消伐蜀的念头,曹睿一急,脱口而出说:“卿不过是一名书生,哪懂带兵打仗的道理!”杨暨不服气,说:“臣也许不行,但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也说不可伐蜀。”曹睿一愣,召来刘晔当场对质,但刘晔坚持不肯表态:

  后来,刘晔单独去见曹睿说:“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刘晔解释是担心军情泄漏才不说出自己的心意,曹睿听说如此,赶忙向刘晔道谢。

  刘晔又跟杨暨说:“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刘晔跟杨暨说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责备杨暨虽然正直却没有谋略,这番话也说得杨暨频频点头。

  然而,尽管刘晔“巧言令色”至此,但还是有讨厌他的人向曹睿报告:“刘晔不忠,每次都揣摩陛下的心意而曲意迎合。陛下如果故意透露与自己心意相反的讯息给他,他回答的与陛下不同,才表示他与陛下的想法一致。否则他就是趋合上意。”曹睿就这样试了一下,刘晔果然露出马脚,从此曹睿就疏远了刘晔。裴松之在《三国志·刘哗传》便注说:“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

  英文谚语不也有“Those who seek to please everybody,please nobody”,想要讨好所有的人,最后是谁也没讨好。《红楼梦》里王熙凤能言善道、长袖善舞,但最后还是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所以为人处世还是“宁拙勿巧,宁朴勿华”来得实在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