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

当我们试图了解哈萨克斯坦内部的地缘结构时,作为哈萨克有机组成的大、中、小玉兹,就成为了我们的解读“窗口”。实际上哈萨克三玉兹的划分本来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但是随着独立后哈萨克斯坦民族文化的复兴,三玉兹的区分正日益被更多的哈萨克斯坦人所认识和接受。而玉兹在哈萨克语中的本意是部分或地区,其基础是个别氏族和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三玉兹指的正是哈萨克民族相对独立发展的三个部分。玉兹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形成最早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而之所以会逐步分成大玉兹(乌鲁玉兹)、中玉兹(奥尔塔玉兹)和小玉兹(基希玉兹)亦称大帐、中帐和小帐,根源上还是由游牧经济的分散特点所决定的。其中本期主要解读的大玉兹,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流域,强盛时塔什干、撒马尔罕等地亦归其控制。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1)

哈萨克大、中、小玉兹分布示意图:大玉兹占据七河地区、中玉兹占据哈萨克丘陵、小玉兹占据里海咸海低地

其实哈萨克三玉兹的存在,反映了中亚草原内部依地理结构差异而产生的三个亚板块。如果我们把视线推到更早的时间线上,在中亚草原上,从最西边的里海-咸海北部低地,最东边的七河流域,以及夹于中间的哈萨克丘陵,所对应的的分别是西侧的阿兰人、东侧的乌孙人和中间的康居人,而如今取代三者之名的就是三玉兹。随着历史变迁,更鉴于中亚北部草原在欧亚大草原中的枢纽位置,考虑到每一个在这边土地活跃的游牧族群,都以部落的形式留下自己的印记,可想而知哈萨克现有的部落结构是如何复杂了。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2)

哈萨克斯坦的三玉兹部落分布图

即便后来15世纪后期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创建了哈萨克汗国,统一整个中亚草原,但是三玉兹巨大的地理差异以及部落区别,再加上游牧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哈萨克各部落间以及部落内部争夺牧场和财产的纷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性增强后,分裂随之成为必然。于是1718年著名的头克汗去世后,哈萨克人便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更祸不单行的是,崛起于北疆的准噶尔汗国大举攻入,大玉兹和部分中玉兹的土地落入准噶尔之手。大量的哈萨克人逃亡小玉兹,于是1723年也成了哈萨克历史上的“大灾之年”。但也是这次疆域的变动,直接改变了大玉兹与中玉兹、小玉兹板块之间的地缘关系。其中的变化一言蔽之,就是一是大玉兹相比中玉兹有更多的农耕基因;二来大玉兹相比小玉兹而言,其文化更偏向东方,而靠近沙俄的小玉兹最终在1731年正式沦为沙俄保护国。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3)

塔拉斯河谷西侧的卡拉套山堪称中亚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其实同样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大玉兹,之所以农耕基因得以延续发展,跟所在的地缘板块环境密不可分。为此我们不妨把视线投向大玉兹西侧边缘地带的塔拉斯河谷,前十多期我们专门解读过发生过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爆发“怛罗斯之战”的这片河谷。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势力而言,在中亚这个普遍干旱的环境下,其扩张的方向注定要沿着山麓的绿洲、草原去延伸,而在塔拉斯河谷的南侧就是南天山山脉延伸出来的一条支脉—卡拉套山。虽然这条海拔仅有数百米,且中间存在明显断裂山口的山地,并不能对往来的商旅,以及游牧民族的扩张造成障碍。不过以地缘属性的角度来看,卡拉套山分割的不仅仅的北侧的塔拉斯河谷和南侧的锡尔河中游,更是中亚地缘板块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割线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4)

卡拉套山以南是受锡尔河和阿姆河滋润的河中农耕区

正是紧邻着受锡尔河和阿姆河滋润的河中农耕区,塔拉斯河谷的游牧属性与相邻的中玉兹并不是十分显著。因为从阿拉套山以北,包括塔尔巴哈台山,直到西西伯利亚平原边缘,在古典时期完全是游牧民族的乐土,那些从蒙古高原翻越阿尔泰山进入斋桑泊盆地(额尔齐斯河流域)的东亚游牧民族,真正能够在文化、种族上显著影响这一区域,而这一区域就是大玉兹的核心—七河地区。而塔拉斯河谷仅是七河地区中的一小部分,与中亚农耕区相互影响的边缘地带。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5)

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五条河流,故巴尔喀什湖湖盆也可称“五河流域”

对于七河地区来讲,之所以整个区域能够合并成一个更高级别的地缘板块,根源在于注入巴尔喀什湖的阿亚古兹河、列普色河、阿克苏河、卡拉塔尔河、伊犁河以及消失在莫因库姆沙漠的楚河、塔拉斯河都是源出南北天山山脉及其支脉、阿拉套山和塔尔巴哈台山这片“中亚水塔”的北部,而且这七条河流所滋养的山前绿洲和草原带,彼此连续,能够享受到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当然从七河地区的结构,以及河流的总流量上来看,占据了巴尔喀什湖总入水量的75%~80%,造就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神奇现象的伊犁河,毫无疑问是七河地区的地缘核心。这也意味着,掌控了伊犁河流域便有了争夺整个七河地区的资本。或许这也是清末积贫积弱的国势下,左宗棠拼了老命也要坚决收回伊犁河谷的重要考量:即便不能收回全部收回伊犁河中游,最低限度也要将伊犁河上游河谷控制在手。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6)

巴尔喀什湖流域在大的地理环境中相当于一个大型“湖盆”

其实如果我们想要更透彻的看清七河地区的地理结构,不妨把视线抬高,以山、水结合的角度,来观察就十分清楚了,如巴尔喀什湖流域。湖泊之所以能够成为湖泊,是因为它比周边地区要低,地理结构呈盆地状态。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湖泊本身只是覆盖了一个盆底。由高地围就的“湖盆”面积,要远大于水面面积。当我们以湖盆的视角来为巴尔喀什湖寻找边界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介于哈萨克丘陵和天山山脉之间的凹地单元,包括在阿拉套山、塔尔巴哈台山和昆格山之间,七河当中的五条(阿亚古兹河、列普色河、阿克苏河、卡拉塔尔河、伊犁河中下游河段)都是属于这个湖盆的范围,而湖盆的最低处就是巴尔喀什湖。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7)

巴尔喀什湖南岸地形图及伊犁河口三角洲示意图

当然身处在亚欧大陆腹地,像巴尔喀什湖湖盆这样的大片低地,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的降水,若想靠周边山地供水,为整片低地涂抹成绿色,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巴尔喀什湖流域整体上,不可避免的会呈现荒漠草原地貌,就像东侧的准噶尔盆地一样,所以巴尔喀什湖到阿拉套山之间的区域就有了另外一个地理标签: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当然这并不代表巴尔喀什湖南部的地缘潜力会小于北部的哈萨克丘陵,因为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地缘板块内有多少河流和河流的流量才是决定草原面积、质量的关键因素。由此便可看出,被纳入巴尔喀什湖流域的“五河地区”,凭借着从天山支脉汇流下来的五条河流,不仅在山麓地带形成连续的立体草原带,而且能够在汇入巴尔喀什湖前,形成大小不一的河口三角绿洲。 如水量巨大的伊犁河在汇入巴尔喀什湖前就形成了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的三角型绿洲。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8)

楚河与塔拉斯河所处的地理结构更像是一个向西开口的“盆地”

而“七河”中的另外两河:消逝在沙漠中楚河和塔拉斯河,与其视为“四周高中间低”的湖盆,不如视为存在西侧出口的“盆地”,因为在这个“盆地”的西侧还存在着海拔更低的图兰低地。如果要确定这个“盆地”的边缘,那么哈萨克丘陵以南、卡拉套山以北,东侧隔着低矮的热尔套山与巴尔喀什湖湖盆相连就是大致的地缘区位。实际上一路向西流淌的楚河和塔拉斯河也确实符合对这块东高西低的“盆地”定位,甚至楚河和塔拉斯河还存在与锡尔河汇合,一同流入咸海的可能。只不过楚河和塔拉斯河缺少类似伊犁河上游巨大的集水河谷,使得楚河和塔拉斯河的流量不足伊犁河的十分之一,再加上途径莫因库姆沙漠,河水大量蒸发、渗透,终归消失殆尽。但这并不影响楚河和塔拉斯河成为七河地区的一部分,因为在干旱的中亚,合并地缘板块重要的并不是河流流向哪里,而是河流所滋润的绿洲或草原能否连接成一块整体。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9)

伊犁—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

所以从哈萨克汗国在游牧时期的地缘结构来看,由七河地区构成的大玉兹,不仅能够享受天山冰雪融水滋养出的高质量草原,更因处在古丝绸之路的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亚板块,特别是伊犁—阿拉木图—比什凯克一线所代表的伊犁河谷、外伊犁盆地和楚河河谷更是整个亚板块的核心。无论是走“草原丝路”继续西行还是南下进入河中农耕区,上述地区都是必经之地。所以在沙俄势力渗透到中亚后,就选定了外伊犁盆地的阿拉木图作为整个哈萨克草原的政治中心,正是基于此。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10)

沙俄控制哈萨克这片土地之后,便着手推动游牧向农耕和工业化转型

但实际上,按照游牧民族的地缘属性而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传统上并不需要政治文化中心,更没有首都。哈萨克三玉兹在各自的次级板块发展,有着各自的活动中心点,俄国人设置阿拉木图作为整个哈萨克草原(或称中亚草原)的政治中心,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游牧向农耕,甚至是向工业化的转型。毕竟由于游牧经济的分散性,会加大俄国人全面管理这片土地的难度,也难以产生足够多的经济价值,再考虑到当时沙俄急速扩张的庞大体量也急需人口来填充。所以从战略角度而言,提升人口潜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发土地上的农业潜力(即农耕)。一亩种小麦的农田与一亩饲养牛羊的草场,谁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养育更多人口是显尔易见的。这也是在河中地区从事农耕的乌兹别克人数量比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总和的根源。于是具备一定农耕基因和自然条件的大玉兹在哈萨克三玉兹中脱颖而出。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11)

哈萨克斯坦民族分布图:北部灰色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俄罗斯族

当然随着哈萨克农耕化、工业化的转型在南面的大玉兹展开,俄国人也在加紧对中玉兹的北部,靠近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改造”,即大量迁入俄罗斯等东欧人口,发展工业化。所以到1979年,哈萨克斯坦全国1468万人口中,哈萨克族仅有528万,而俄罗斯族人数高达599万,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民族;即便是在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哈萨克族人口为653万,俄罗斯族也有620万,二者不相伯仲。假如苏联没有解体的情况下,哈萨克的俄罗斯化将是必然趋势。所以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安抚境内数量众多的俄罗斯族,避免再次分裂成为首要任务,所以经过两三年准备,位于哈萨克丘陵西北部的阿斯塔纳(即今努尔苏丹)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而这里显然属于中玉兹部落所经营的地盘。

黄河最大的风水镇(外西北的风水宝地)(12)

哈萨克斯坦首都从南部大玉兹的阿拉木图迁往北部中玉兹的阿斯塔纳(今改名努尔苏丹)

而失去首都政治中心的阿拉木图,仍保留了科学部、教育、文化和卫生部以及国家银行,今后仍将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这种职能拆分即是应对现实的困境,也是为了平衡大玉兹与中玉兹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毕竟在哈萨克斯坦的版图上,占比超过国土三分之一的哈萨克丘陵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忽视的存在,相比以七河地区为核心的大玉兹,以哈萨克丘陵为代表的中玉兹要拥有更大的体量,也拥有不可忽视的地缘潜力,当然那是下期再叙的故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