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到底在哪个博物馆(马踏飞燕不是文物吗)
前言:1969年,位于甘肃武威的一座古墓中意外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铜器。此物为奔马造型,马高34.5cm,马长45cm,马宽13cm,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看到此物,仿佛就看到一匹正在奔腾向前的骏马,三足腾空而起,一足如同蜻蜓点水般踏在一只正在飞翔的燕子背上,燕子吃惊地回视背后,故而此物常被称为“马踏飞燕”。
那么问题来了,马踏飞燕既然是文物,为何后面又成了旅游标志呢?今天,我们一起从其名称、价值和寓意,这三个方面来走近它,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国家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一、“马踏飞燕”的名称1、马踏飞燕
该文物出土的过程较为意外,当时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的村民正在挖掘防空洞,结果却发现了一座古墓,并在其中发现了诸多罕见的文物,其中就包括“马踏飞燕”。当消息传到省里后,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让专人将文物全部调到省博物馆,由省里的专家来负责清理和修复。
就在专家们对这批文物进行初步整理时,由国家文化局下放到甘肃的文物专家王毅先生发现了“马踏飞燕”,并根据其造型进行命名,称其为“马踏飞燕”。此后,王毅先生在《文物》月刊和甘肃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均以“马踏飞燕”称之。
博物馆中的马踏飞燕
2、铜奔马
1971年,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到甘肃访问,作为考古学家的郭先生,岂会放过甘肃博物馆?一行贵宾的行程定下来后,甘肃博物馆方面随即开始对馆内文物进行重新布置,以便能够将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马踏飞燕”被安放在了一楼的关键位置,在其展台上还放置了写着马踏飞燕的大卡片。
一行人抵达博物馆后,王毅先生负责全程讲解,他在讲“马踏飞燕”时,很是用了一番心思,特别强调了该文物的特别之处,尤其是三足踏空、一足踏燕的力学平衡。郭沫若先生由此对此物赞不绝口,并决心邀请“马踏飞燕”赴京参加展览。
郭沫若先生观察马踏飞燕
赴京参展直接代表了国家声誉,专家们不敢大意,曾任甘肃博物馆馆长的初世宾先生在给“马踏飞燕”撰写相关资料时,发觉“马踏飞燕”之名不是很妥当。在他看来,“马踏飞燕”虽生动形象,但却不够科学和准确,因为奔马的脚下并非燕子,而是鸟鹰。
在初先生等专家的综合考虑之下,决定按考古学的传统来给“马踏飞燕”重新命名,即简明扼要地通过文物的材质(铜)、造型(奔)和性质用途(马)来命名。此后,“铜奔马”便成为文物标本学的定名。
似鸟鹰而非似燕子
3、马超龙雀
1983年,历史专家牛龙菲先生在兰州参加全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次大会,他在会上将“马踏飞燕”,称为“马超龙雀”,此名称在当时还有一阵的轰动效应,可惜却始终未能被学术界认可。
所谓龙雀,来源于东汉张衡的《东京赋》,“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用牛先生的话说,神马当遨游云汉,龙雀当蜿蜒太空,“马踏飞燕”自然踏的是神话中的飞廉(风神),天马的速度超过了风神,其境界不久更高了吗?可惜飞廉是龙身豹尾,和鸟鹰的形态差之千里,强行将“马踏飞燕”改名为“马超龙雀”,存在杜撰的嫌疑,故而很多人都没有接受。
神话中的飞廉形象
4、飞燕骝
近些年,有资深历史专家针对“马踏飞燕”之名,提出了“飞燕骝”之说,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因为前面的3个名称都是一种现代词,而“飞燕骝”却有一种汉代构词的特点,显得更雅致和贴切。古代多有以飞燕来比喻骏马的诗文,比如“紫燕跃武,赤兔越空”等。
然而,此名称却难辨真伪。为何这么说?因为对于文物的名称来说,除非记载有原名,否则皆属后人研究、推测或命名,那么“飞燕骝”也只是一种推测,不能代表真实名称,既非真实,又为古词,就有些古不古、今不今的感觉了。
天马的感觉
二、“马踏飞燕”的文化价值“马踏飞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单说艺术构思,古代虽然条件简陋,但是要想铸造出一匹骏马并不难,可要把骏马的动感给充分展现出来却很不容易。东汉的艺术家能够想到用鸟鹰来衬托骏马,然后把骏马的动感又放在一个静止的空间内,就像把这匹马给弄活了,实在是令人叫绝。
如果“马踏飞燕”是近现代产物,倒也没有那么大的文物价值,可它是东汉时期的产物,是距今快2000年的工艺品。它一方面能够说明我国很早就有铜雕铸造的历史了,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在东汉时期就拥有了高超的铜雕铸造工艺。换句话说,“马踏飞燕”代表了一种文化沉淀。
1996年,它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俗称国宝。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可见它的文化价值之高!
我们鄂州的马踏飞燕,你们那有吗?
三、“马踏飞燕”的文化寓意1、东汉时期的寓意
汉朝时期,民风尚武,马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军事装备。自汉朝与匈奴开战之后,历代皇帝对于马匹的培养都很重视。汉武帝出于改良马种的想法,多次派人到西域寻求良马,并为此不惜发动战争。
众所周知,汉朝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马在里面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如若没有良马,霍去病何来封狼居胥?如若没有良马,汉朝如何能轻易打通河西走廊?今日之甘肃,汉之河西;今日之“马踏飞燕”,汉之“马踏匈奴”。充满了斗志的骏马,岂不正好应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河西之战
2、当代的寓意
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马踏飞燕”定为国家旅游标志。很多人会说,我们有那么多的文物,为何偏偏看中了“马踏飞燕”呢?首先,“马踏飞燕”历史悠久,体现了我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其次,骏马和鸟鹰都是速度的象征,其腾飞的姿态岂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最后,“马踏飞燕”的那种昂扬的精气神和无拘无束的天马行空,岂不映照着我国的自由与开放?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马到成功,更需要的是“马踏飞燕”的那种勇往直前,与时俱进的精神!
少见的正面照
结语相较于编钟等更加古老的青铜器来说,造型主体为马的“马踏飞燕”更有亲和力,也更能被世界所接受。其蕴藏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含义都很到位,用它做国家旅游标志,正是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图说甘肃》
《马踏飞燕》
《国之瑰宝马踏飞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