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电影评价现在很高吗(周星驰的功夫豆瓣8.6分)
周星驰的电影百看不厌,脑海中自带画面、台词,每每想起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如果只能选一部、唯一一部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最经典的,我选择《功夫》。
很多人评论哪部电影好、值得被推荐,喜欢看票房、豆瓣评分,觉得豆瓣评分高的电影就一定好看、值得珍藏,但事实是,每个人对电影鉴赏不同,选择性也不同,多达几十种类型的电影,究竟谁好看、谁精彩、谁才是经典,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功夫》豆瓣评分8.6,这个分数没有《喜剧之王》、《大话西游》高,个人觉得被严重低估了,在我心目中《功夫》值得拥有9分以上。
周星驰从1981年开始跑龙套,到1994年自导自演《国产007》,其实这些年期间一直在探寻自己的电影之路,而到了2004年的《功夫》,压抑许久的激情、灵感终于像岩浆一样喷发而出,尽情宣泄,于是有了这部经典中的经典——《功夫》。
如果说这是周星驰电影的巅峰之作、封山之作,恐怕没有人持异议,尽管后续周星驰依然拍出《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这样的卖座电影,但与《功夫》相比,差距明显。
《功夫》作为周星驰个人风格最为明显、最为写意的一部电影,可以说开创了香港电影史无前例的先河,也缔造了无法超越的经典。
周星驰之前,没有人敢这么拍《功夫》,因为担心被人骂;而周星驰以后,同样没人敢这么拍,因为再也无法达到周星驰的高度。
《功夫》的出彩,看过都会赞不绝口,看完一遍还想再看,如此几遍,再过几年,依然觉得它百看不厌,令人叫绝。
综合而言,《功夫》的主要看点都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这是一部向功夫巨星李小龙致敬的影片,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李小龙的影子,动作设计、气质、武打场面,几乎都有李小龙浓浓的时代气息。
影片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分不清谁是谁的感觉,似乎人物太多,但随着剧情的延伸、拓展,逐渐分明,令人一下子感觉豁然开朗。
影片融合了许多中西方元素,尤其在人物的刻画上,从主角阿星,到那个跟班、卖糖的小女孩,再到包租公、包租婆、龅牙妹、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的传人这些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连镜头不多、客串性质的演员甲乙丙丁,诸如"那个拿葱的大婶"、"戴眼镜那小子"、"那个矮子"等,都格外出彩,出场即过目不忘。放眼电影界,除了《功夫》,只怕没有哪部电影能做到这样的深入人心。
从开场冯小刚客串的鳄鱼帮老大,到他的那个上海胭脂味十足的女人,然后被砍死,警察出来洗地;再到那个被炮仗击中的斧头帮头目,那些清一色的斧头帮成员,然后是砍完人以后集体起舞的斧头帮,在对人物的雕琢、把握上,的确没有哪部电影可以如此细致、入木三分,思之令人发癫。
《功夫》的每一个人物,几乎都是经典,这是影片最深入人心、广受好评的最大亮点。
2、音乐从一开始的电影配乐就可以听出来,富有强烈的时代感、紧凑感,融合了古典民乐、西洋乐、老上海音乐等多种曲风,但听起来毫无时代的隔阂。
直到今天,《功夫》的很多背景音乐,依然是各大短视频、社交平台喜欢采用的音乐,可见周星驰的这一创意,有多令人追捧。
就连影片中那两个瞎子的"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也令不喜欢诗词的人记住了这句经典的台词,让人不禁想去探究这句话出自何处。
每逢杀人之前必有音乐伴奏,每逢砍人之前必有舞曲想和,就算杀人也要先演奏一曲,灵魂变态如此,居然还这么热爱音乐?这恐怕是观众念叨的最大的疑惑,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剧情
《功夫》和其他电影不一样,它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从影片的发展中却可以让人明显的捕捉到是民国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而且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了来自各个地方的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阶层的角色,有租界、海报、报纸、电影宣传照,还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租户,从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旧上海时期的真实写照。
最令人费解的是,影片里每一个看似不起眼、平凡庸碌的人,却都有令人不敢小视的背景和故事。
躲在裁缝店的洪家铁线拳、做苦力谋生的十二路谭腿、靠油炸为生的五郎八卦棍,还有整天打麻将、混日子的包租公和包租婆,包括那一对瞎子天残地缺,和最后出场的那个火云邪神,这些绝世高手居然都这么低调,是出于什么原因?
剧情的设计着实让人看了很难理解,但仔细一想,却也合理,正因为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才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求平安。相反,没有打通任督二脉之前的阿星,和那个跟班,再怎么装,实力也不允许。
4、喜剧和功夫浮夸的合体
《功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表演方式,包括许多台词,都是浮夸的,但看了以后不会令人反感,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终极杀人王的火云邪神居然是个糟老头子,还为了隐居躲进精神病院;传世已久的如来神掌就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小人书里,这简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细数那些经典而又充满玩味的镜头设计,你会从心底蹦出两个字,直接对影片的评价:天才!除了天才,还有谁能想出这样的创意,这样的设计?
影片开始冯小刚那一连串的雷人雷雨,结果印证了"秀恩爱,死得快"、"枪打出头鸟"等诸多真理;
龅牙妹被包租公揩油、调戏,包租公又被包租婆"妻管严",你不笑都难;加上包租婆和阿星那一个个笑到抽筋的对白和"飙车",很少有哪一部喜剧能如此引人入胜。
至于那些看似荒诞的打斗,更是体现了一代鬼才周星驰大胆的设想和天马行空的构思,的确是不服不行。
从美工、特效、意象、配乐,到商业效应、艺术价值、核心思想,《功夫》几乎都做到了极致,给人目不转睛的观赏视觉体验,也留下发人深思的哲理,最主要是非常卖座,在内地取得了1.6亿人民币,香港收获6127万港币,那一年的双料冠军。另外在北美也横扫了1710万美元票房。
科技和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 喜剧和武打毫无违和感的融合,《功夫》将周星驰推向了一个最高点,但也见证了香港电影的最后辉煌,盛极一时的香港电影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再无人可以拯救。(撰文:冯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