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哺乳动物进化(海洋哺乳动物的趋同演化之谜)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北极熊的毛发是白色的,而不是棕色的?为什么鲸鱼和鲨鱼都有尾鳍,而不是四肢?为什么海豚可以在水下发出声音,而不是静默无声?这些问题都与哺乳动物在环境适应中的进化机制有关。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多样化和最普遍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分布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从热带雨林到极地冰原,从高山草原到深海洋底。哺乳动物如何能够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呢?它们背后的进化机制是什么呢?


海洋中哺乳动物进化(海洋哺乳动物的趋同演化之谜)(1)

海洋哺乳动物是一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它们依赖海洋资源生存或完全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白鱀豚,包括海牛类、鲸类和食肉目中的鳍足类等几个主要支系。这些动物分别独立由陆地重返海洋,是“二次入水”的哺乳动物类群。长期以来,海洋哺乳动物不同支系分别由陆地重返海洋的演化历程和水环境适应及其趋同演化机制广受关注。


趋同演化是指不同祖先来源的生物,在面对相似的环境压力时,独立地演化出相似的形态或功能特征的现象。例如,在水生环境中,鱼类、鲸类和鲨鱼都演化出了流线型的身体和尾鳍,以便更好地游泳和捕食。海洋哺乳动物之间也存在许多趋同演化的例子,如以下几个方面:


1.体温调节:海水的高导热性使得哺乳动物身体的热量更易向水中散失。海洋哺乳动物在水中保持恒温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不同海洋哺乳动物支系都存在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的改变来进行体温调节以适应水生环境:通过控制棕色脂肪细胞的合成和利用来增加产热,并通过改变血管系统来调节热量的散失,双重调控最终实现维持体温恒定。


海洋中哺乳动物进化(海洋哺乳动物的趋同演化之谜)(2)


2.骨骼形态:为适应水生环境,海洋哺乳动物骨骼形态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前肢变成鳍状肢,身体呈流线型或者纺锤形。研究发现与骨骼发育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基因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发生了特异性改变,极有可能影响海洋哺乳动物骨骼形态的变化。


3.低氧耐受:海洋哺乳动物需要在水下长时间潜泳和捕食,因此需要具备低氧耐受能力。研究发现与低氧耐受相关的一些基因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发生了正向选择或快速演化,例如一些影响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基因。


4.回声定位:部分海洋哺乳动物具有回声定位能力,可以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探测周围环境和猎物。回声定位能力需要一套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神经系统来支持。研究发现与回声定位相关的一些基因在回声定位能力强弱不同的海洋哺乳动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些影响口腔结构和听觉感知的基因。


海洋中哺乳动物进化(海洋哺乳动物的趋同演化之谜)(3)


海洋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层面上的趋同演化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它们对水生环境压力的共同适应策略。然而,并非所有水生环境压力都导致了趋同演化。例如,在视力方面,不同支系的海洋哺乳动物表现出了不同程度和方向上的改变。这可能与它们所处的光线条件、食性偏好、回声定位能力等因素有关。


这些机制涉及到基因组演化、基因演化、非编码保守元件等多个层面,并且可能影响到多个方面的性状和功能。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命进入并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所经历的复杂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