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的野竹林位置在哪里(贾雨村为何来到智通寺)
清代张新在《读红楼梦法》中说:“《石头记》借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正是因为这段精妙绝伦的话,我才从读《红楼梦》的迷茫中走了出来,在解开了《水浒传》中诸多谜团,基本上破译了这部伟大著作的基础上,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伟大著作,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是如何借胎、借径、摄神前人的成果的,本文暂且不做全面的评述,只以一个小细节,一窥《红楼梦》如何摄神于《水浒传》的。这个细节,就是贾雨村在扬州城去了一回“智通寺”。
那么,为何说《红楼梦》中的智通寺是《水浒传》中的瓦罐寺,这其中又有王羲之《兰亭序》什么事呢?
引子:第三回远比第五回书重要,智通寺又是重中之重
《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本身就隐藏着玄机,庚辰本中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到了甲戌本在改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乙本再次修改回目,变成了“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其次,还有“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托内兄如海酬闺师”之类。
整部《红楼梦》总共有两回书的回目存在三个以上的版本,除了第三回,就是第五回,也就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回。第五回书是全书的总纲,是“书眼”,回目几经改动恐怕是要掩藏真相。但第三回书只是写的贾雨村带着林黛玉进荣国府,犯得着把回目改来改去吗?
其实,第三回远比第五回重要,没有第三回的总括交代,就不会有第五回,《红楼梦》究竟写的是什么,警幻仙境预伏的人物和故事的线索便无从谈起,甚至荣国府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京都”的重要性今后再来细讲,本文要讲的是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又是重中之重,没有这个细节,恐怕也难以读通《红楼梦》。
第二回书中的这个细节,不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也不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而是贾雨村去了一趟智通寺。这个智通寺是全书的一个最被忽视的大关节、大过节,《红楼梦》的作者综合了《水浒传》、《西游记》中的隐喻,而且,引用《兰亭序》,写了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去处。下面,我就以《红楼梦》之前的两大名著,解读“智通寺”。
对看智通寺、瓦罐寺, 一样笔法一样寓意
《水浒传》中的“瓦罐寺”是鲁智深东游途中经过的重要一站,这座虚构的寺院除了隐伏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革佛历史外,更主要的是暗写了朱洪武东游合肥之后,从朱砂镇折返西游回皇觉寺的历史。
书中写道:“(鲁智深)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朱红牌额,金字,都是朱洪武的标识,在朱洪武亲撰的《朱氏世德碑记》中,讲到了他们家的祖贯:“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市”。原来,朱元璋家曾经是做黄金买卖的商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避免皇统混乱,给各家亲王和藩王确定了辈分,皇子亲王的名字中必定以“金木水火土”排辈。朱元璋的儿子们的辈分是“木”,所以,《水浒传》、《西游记》就以朱氏元祖的职业和朱家皇室字辈,把朱洪武隐写为“金公”。故而,鲁智深东游复西游,路过的瓦罐寺,就是暗写的皇觉寺(于觉寺)。
瓦罐,出自朱洪武逃荒途中的一则野史传说,是瓦罐汤的寓意。
鲁智深进入瓦罐寺,叫了半日也没人答应,回到香积厨下看时,锅也没了,灶头都塌损。鲁智深四处寻找,终于“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这段描述,同样出自《朱氏世德碑记》:“居无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瓦罐寺此时的“寺主”是生铁佛和飞天夜叉,这两个人物也是深有隐喻的,为节省篇幅略去不讲。因为寺主封仓,绝了斋粮,所以,瓦罐寺的老和尚熬粥充饥。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智通寺所见,正是《水浒传》瓦罐寺的翻版。但是,其作者并没有原文洗稿,而是“摄神”瓦罐寺,在立意上做了升华。贾雨村见到的 “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这个老僧“既聋且昏”,与瓦罐寺四个金字都“昏了”是一个意思。不过,《红楼梦》比《水浒传》更直接,这个老和尚就是“龙”,是出自“钟”这个地方的龙,朱元璋乃“濠之钟离东乡人”。
《西游记》也隐伏其中,孙悟空难道真有历史原型?
朱洪武曾经出过家,但却只是做了童行,也就是带发修行的行者,并没有正式剃度,因而是没有法号的。《水浒传》中的智真、智真、智深究竟是以谁的法号虚构的,是另外一回事,而“智通寺”却又与《水浒传》这三个师兄弟有关。行者,同样是朱洪武东游复西游的真实写照。
《西游记》以孙悟空为行者,同样是“摄神于”《水浒传》,西游得真经,与智真长老四句偈子指引鲁智深正果都出自两个典籍,其中就有《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这个典籍说的是朱重八从皇觉寺出来逃荒,途径朱砂镇时,遇见一位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儒生,这个儒生给他算了命,告诉他“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东南”。于是,朱重八折返回皇觉寺。鲁智深在瓦罐寺挨饿,同样是“春秋笔法”。
《朱氏世德碑》中,讲述了朱洪武自己在皇觉寺遇郭子兴起兵攻打濠州的事,当时,寺里众僧都准备躲避兵灾,朱洪武却请“智者”为其占卜,占卜结果是逃跑、困守都不吉,于是,干脆加盟了义军。“智通寺”之“智”,恐怕就出自这里:“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
贾雨村来到智通寺前,一如鲁智深到了瓦罐寺,抬头看见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与四川街子古镇 凤栖山古寺的对联异曲同工:“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
这副实景对联,上下联最后两个字就是“悟空”。这座古寺,是朱洪武幺叔朱五六出家修行之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原型恐怕就出自这里。菩提祖师说,猴王是“猢狲”,所以,就姓孙,叫做孙悟空。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农历戊申年,申就是“猢狲”。
因而,《红楼梦》与《水浒传》、《西游记》一样,写的是不同时期的明朝那些事。《水浒传》写的是洪武至永乐年间的秘史,《西游记》则写到了明代思想启蒙最鼎盛的时期,《红楼梦》则继续往下写,直到南明灭亡为止。
因此,《红楼梦》点化了这样一副对联,寓意明朝末世,朱家时代已经过去,在眼前无路之时便要“想回头”了。
林黛玉得的是什么病,病根藏在《兰亭序》中
贾雨村从智通寺出来,便遇到了冷子兴,两人演说了荣国府。以上文所分析的结论,《红楼梦》写的是明初至南明时期的事,那么,荣国府的故事就应当锁定为明代而非清代。
固然,“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其中之“夤”便是曹寅之“寅”,书中也肯定涉及了清朝的事。南明与清朝有交叉的时间,《红楼梦》的作者也在清朝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隐伏清朝的事是绝对的。曹寅是江宁织造,荣国府也有这座织造府的影子,这是没有丝毫疑问的。
却说贾雨村正与冷子兴说到兴头处,昔日同僚张如圭前来报信说“都中奏准起复旧员”。甲戌在“张如圭”后面批注道:“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这则批语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读者视线,掩盖自己对祖上朱洪武的不满。其实,“张如圭”也是隐喻朱洪武的。
《水浒传》中,但凡好汉们要隐瞒真实姓名,都是冒充姓张的。“张”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张宿,张宿又是于南方朱雀七宿之一,隐喻的就是皇城建立在燕雀湖上的朱明王朝。而“圭”则出自朱元璋的“璋”,璋是半圭,白色的玉器。
圭,在《水浒传》中也以“蔡”、“龟”隐喻,《红楼梦》却没有这样写,毕竟,他们还是朱家人。
得了张如圭的口信,冷子兴献计,让贾雨村去找林如海帮忙,图谋复起。贾雨村于是便找到了林如海,林盐课为酬谢这位西宾(家庭教师),便写信给内兄贾政,举荐了贾雨村。但是,林如海却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委托贾雨村将林黛玉带进京都,交给她外祖母抚养。贾雨村立即应承下来,问什么时候出发。林如海答道:“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
林如海说出了具体日期,却没说是哪一月的初二日,那么,林黛玉是哪一月去的京都荣国府的呢?这就又要回到第二回书中写到的智通寺了。
贾雨村遭遇谪贬,应林如海之聘做了林黛玉的老师,这天来到郭外闲游,“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这处景致描述,便出自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曲水流觞……”。
因此,贾雨村到智通寺这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三。那么,林如海所说的“出月初二日”,就是四月初二。
王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三月初三文人雅集这天,为大家所做的曲水流觞诗所写的序言。《兰亭序》中所提到的“修禊事也”,就是三月初三这天是拔除不详,去除瘟疫的日子,文人以雅集的形式举行了这样的仪式。
《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因为嘉祐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的一次早朝,其中的“三月初三”,与《兰亭序》中的三月初三是一个寓意。因而,选定这天作为洪太尉前往龙虎山诏请张天师,请这位大仙来京城祈禳瘟疫的起始日子。
由此,可以推断出,林黛玉的病根就是瘟疫。那么,林黛玉得的又是什么样的瘟疫呢?
(本文到此打住,至于林黛玉究竟得的是那种瘟疫,且看后文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