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摘(彀中的天下英雄)

唐晓敏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唐宋八大家文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唐宋八大家文摘(彀中的天下英雄)

唐宋八大家文摘

唐晓敏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苏洵、苏辙和曾巩,这一文学创作群体,虽以韩愈为首,但主体为宋代人;虽称唐宋八大家,但又仅是在中唐和北宋两个时期出现的。这又并非偶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期。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一种理论,称为“唐宋变革论”。他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中国历史学者多认为,这一变化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唐宋之间,而是发生在盛唐与中唐之间,因而主张的是“中唐变革论”。不过,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可以统一起来,即是说,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的这一社会变革,始于中唐而完成于北宋。如程千帆所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前后期的一座分水岭。但是后期封建社会的许多特征只是到了宋朝才更加显著地呈现出来。”盛唐与中唐是历史的分界,但新的社会的许多特征到宋代才“更加显著地呈现出来”。

  中国古代社会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是怎样的变化呢?简要地说,此前的社会是士族占优势的社会,而此后,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社会,或称为“平民社会”,或称为“科举社会”,总之,士族消失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从政治结构说,此前的社会政治中,地方有较多的权力,而在朝廷中,君王的权力也受到较多的制衡,而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加强,而在朝廷中,君王的权力也得到加强。从历史的记载看,宋代重文轻武,看上去有偶然的因素,即宋太祖本人是通过被部下“黄袍加身”的方式得到皇位的,他对武将不信任,同时也是总结了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于是“杯酒释兵权”。他认为文官不像武官那样具有威胁性,于是重文轻武。宋太祖作为一个武人,在加强君权方面采用的方法上表现出他的聪明和狡黠。王定国《闻见近录》载“太祖即位,方镇多偃蹇,所谓‘十兄弟’者是也。上一日召诸方镇,授以弓剑,人驰一骑,与上私出固子门大林中。下马酌酒,上语方镇曰:“此处无人,尔辈要作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方镇伏地战恐,上再三喻之,伏地不敢对。上曰:“尔辈是真欲我为主耶?”方镇皆再拜,称万岁。上曰:“尔辈既欲我为天下主,尔辈当尽臣节,今后无或偃蹇。”方镇复再拜,呼万岁,与饮尽醉而归。还有,唐代君臣议事,大臣可以“坐而论道”;宋代皇帝视朝听政,宰执大臣在君主面前只能站着了。《邵氏闻见后录》讲,这一变化也发生在太祖朝:“艺祖(赵匡胤)即位之一日,宰相范质等尤坐,艺祖日:‘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显然,废坐论之礼是尊君卑臣的一项举措。,宋太祖的这些做法看上去似乎是他个人的“伎俩”,但实际上却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社会即缺少了对君王的制衡力量。中央权力的加强和朝廷中君主权力的加强,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必然是通过宋太祖个人的这种偶然而开辟道路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一变化,与科举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前的魏晋六朝时期,士族做官很容易,而飞士族家庭出身者则很难。他们是受到压抑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即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如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门阀制度之下,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科举制度改变了这一切,使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有了机会,可以凭借科举考试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进士及第后可以到中央做官,由此,中央权力中的“君主—吏员”结构变为“君主—士大夫”结构,这就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读书人有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机会,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命运的一大改变。在“共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中,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精神面貌都有了绝大的变化。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空前增强。这是宋代文化的繁荣的最重要的原因。以至于有些研究者将宋代的文化繁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恩格斯对此曾这样说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是受资产阶级的局限的人。相反地,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而唐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一样,也是“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唐宋八大家,特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欧阳修又是历史学家、金石学家,苏轼更是艺术上的全才。总之,就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而言,唐宋八大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相比并不逊色。

  不过,唐宋八大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此后的社会发展趋向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宋代以及之后历史的发展趋势,逐渐加强的中央集权,显然不要求思想的解放;而科举制度对唐宋时期的士人既是宝贵的机会,也使他们受到严重的束缚。《唐摭言•述进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入彀”则比喻由人操纵或控制,等于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唐宋八大家像当时的其他士人一样,又是自愿进入彀中的。这八个人中,除苏洵一人之外,都是进士及第。而苏洵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他们通过科举而获得从政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但皇帝与士大夫之间显然不是对等的关系。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实际上上也只是皇帝在治理天下之时,需要得到士大夫的帮助,但并不是让士大夫分享自己的权力。更重要的是,皇帝与士大夫对天下实际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士大夫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君主的天下,则是他一家的天下,这就是说,士大夫与皇帝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