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网红事件(沉迷饭圈互撕谩骂加入)

蹭饭网红事件(沉迷饭圈互撕谩骂加入)(1)

制图/李晓军

● 关于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网络亚文化,目前没有精准概念的界定,治理对象不明确,成为目前治理的一个难点

● 为了营造清朗、干净的网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互联网平台、学校、家长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等需要共同发力

“这个链接点进去,该骂的骂该举报的举报。”

“这个人刚才骂××哥哥,快去冲了他!”

“她的首页有自己的照片,还有自己的学校,我们去学校官方账号下刷开除她的消息!”

……

在漫无边际的互联网信息浪潮中,上述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成为常态。然而,由于一些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诱惑性的圈子的存在,未成年人被利用或诱导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辱骂、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

多名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网络亚文化及不良社交圈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和社交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诱发犯罪,亟须加强治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联合发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学校、家长加强正面引导,补上法治教育这堂课;未成年人自身也要积极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网络文化。

饭圈骂战频频发生

组织粉丝冲锋陷阵

14岁的小蕾(化名)是天津市一名初二学生,也是某男明星的“忠实粉丝”。

自从小学五年级看了由该男明星主演的电视剧之后,小蕾就喜欢上了这位男明星。她关注了男明星的所有社交平台账号,频繁上网搜集相关新闻和视频,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带着相关话题夸赞该男明星。久而久之,她认识了越来越多“同道中人”,关注了一大批粉丝应援号和“大粉”(指粉丝群体中有话语权,粉丝量多的人),还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群。

“除了基本的资讯群和聊天群外,还有专门负责评论里发文案的控评群,专门做数据的数据群,专门举报抹黑言论的反黑组。”小蕾介绍说,这些群里像她一样还在上中学的人有很多,包括她身边的同学,群里年纪最小的粉丝还在上小学。

小蕾告诉记者,在“饭圈”(指粉丝圈子),一个人单打独斗只能算是边缘粉丝。他们管这种人叫“散粉”“路人粉”,而真正核心的粉丝都是要加入各种群为自己的偶像“作贡献”的,比如花钱买各种代言产品、杂志,或者在明星被黑时为其“冲锋陷阵”。

小蕾所说的“冲锋陷阵”,多数情况下就是和对家明星的粉丝对骂。

前两天,因一位男明星的粉丝说了自家男明星的坏话,在几位群主和“大粉”的带领下,小蕾和其他粉丝不仅去那位粉丝的账号下进行辱骂、举报该账号,还去那位粉丝喜欢的男明星“超话”和微博下用带有侮辱性词汇的文案和男明星的丑图刷屏。

像这样的骂战和纠纷,小蕾已经见怪不怪:“几乎三天一小吵,十天一大吵。”

大部分情况下,小蕾认为粉丝的做法很正常,因为“总是别人先来招惹我们哥哥”。但有时候,骂战中的污言秽语令小蕾也难以忍受。有一次,有粉丝把对方的照片PS成遗照,诅咒其家人甚至小孩,这种做法让她连续几天都感到很不舒服。

尽管小蕾有时并不认同“大粉”的一些言论,但在粉丝群群主的号召下,她还是会为那些言论点赞转发加评论,“因为群里发了链接就要按要求打卡,打卡少就有可能被踢出群”。

采访快结束时,小蕾反复跟记者强调,务必要保护她的隐私。“如果让其他粉丝知道了,我肯定会受到攻击,而且他们知道我的一些真实信息,我怕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伤害我。”

像小蕾一样,沉迷于追星的未成年人其实并不少。

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班主任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班里有40名学生,近四分之三都有追星行为,有的学生也加入了粉丝群,还会因为同学说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不好看而发生争执。

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王老师会经常打开他们的“朋友圈”。有时,女学生在“朋友圈”里发明星的新专辑或者新剧海报,如果有同学在底下发质疑或反对的评论,她们多半会直接怼回去,说话毫不留情。

不良社交影响身心

低俗文化亟待治理

近年来,刷量控评、群体对立、互撕谩骂等“饭圈”乱象引发社会关注,而未成年人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不仅仅局限在“饭圈”。

2018年2月,未成年人陆某因怀疑对方抄袭自己的原创舞蹈视频,与对方发生争执,纠集自己所在的网络社交群成员与对方在线上互相谩骂,最终发展为百余人线下斗殴的恶性事件。

2021年初,因和同学发生误会,深圳一名初中女生被同学雇佣的“网络水军”发文辱骂,污蔑其是“同时交往多名男友的渣女”。为保清白,女生联系要求删帖,却被要求支付2200元。尽管最终文章被删除,但网络霸凌让她变得厌学并患上抑郁症。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不少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社交和“祖安”文化、“黑界”文化等具有网络暴力特征的青少年亚文化影响,积极参与网络谩骂、人肉搜索。

小张是山西省运城市的一名准高二学生,16岁的他混“黑界”已经有3年时间。

所谓“黑界”,多是由组织(指网民人数少的家族)和家族(指网民人数多和家族分部多的大家族)组成。这些家族大多以网络社交群为主联络阵地,加入相关的群就意味着加入了“黑界”。进入家族后,可以在里面交朋友、认师傅,而家族中影响力最大的人可以作为族长,号令家族成员与其他家族“对战”。

在“黑界”规则中,家族“对战”多是通过“扣字”来体现的。“扣字”即打字发骂人的言论,谁打字速度最快,骂人“输出”最多让别人插不上话,就算谁赢。

说到“扣字”,小张语气中透露出自豪:“我算是我们小家族里‘扣字’前几名了,每次出征我都是主力。”据他介绍,“扣字”骂人的话不需要有逻辑,但必须要有骂人的字眼,“这种时候你讲文明就是怂了”。

小张接触“黑界”,是因为在网络社交平台里无意看到一条征友信息,当时他只是出于无聊加了好友,之后就被拉入了“黑界”。他说:“现在我们家族有100多人,大家的年龄都差不多,最大的17岁。每次跟其他家族比拼,都是在为我们的家族荣誉而战!”

“我感觉自己像古代的少侠,身处一个江湖,所在的门派还可以和其他门派比拼。”小张说。

实际上,早在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就联合下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要加大对“饭圈”“黑界”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的治理力度。之后,一些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了集中排查清理。

但记者近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黑界”“扩列”(未成年网络交友的流行用语)“扣字”等关键词进行检索,仍能发现一些个人或群组的“招友”信息。“并没有受到影响,家族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停止。”小张称。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说,“饭圈”文化、“祖安”文化、互相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实质就是一种网络欺凌或者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严重不良行为,甚至可能诱发犯罪,必须及时治理。

多重因素导致现状

网络平台首当其冲

今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9.5%,自己或亲友遭到恶意骚扰的比例为7.2%,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为4.9%。

庞大的未成年网民群体背后,不容忽视的是未成年人受到的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的影响。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看来,第一个责任方就是互联网平台。虽然目前很多大型互联网平台已经建立起青少年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下提供的内容不够丰富等原因,所以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

“互联网平台上有关暴力、低俗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吸引未成年人的关注。所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怎么建设,才能让未成年人更愿意使用。”佟丽华说。

他进一步分析说,发展青少年模式,以往主要采取“白名单”的思路,也就是只有那些完全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健康的内容,才能进入青少年模式。但“水至清则无鱼”,未来发展思路上是否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改“白名单”为“黑名单”制度,把那些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都挡在外面,这样可以放更多的内容进入青少年模式;另外互联网企业要加大投入,支持创作更多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除互联网平台存在问题外,田相夏认为,关于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网络亚文化,目前没有精准概念的界定,治理对象不明确,成为目前治理的一个难点。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法律政策或相关规章制度找不到发力点。

另外,田相夏认为很多未成年人本身的行为规范缺乏正确的引导。“现在未成年人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是没有一个合理的发泄点。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进行情绪疏导,他们很容易在上网过程中被诱导。”

多方共治缺一不可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此外,关于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容还可见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规范中。

受访专家认为,为了营造清朗、干净的网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互联网平台、学校、家长以及未成年人自身等需要共同发力。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出发,佟丽华提出,要督促这些互联网平台依法经营,对违法违规的平台加大执法力度,该处罚的要严厉处罚。“相比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个别平台的经济利益绝对是次要的。”

从互联网平台的角度来说,佟丽华认为,应当尽快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政策的要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三方评估,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大型互联网平台应当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从产品设计的理念到所有的经营行为,包括涉及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处理等问题,都要有专门的团队负责,从而保证平台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田相夏说,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教育引导的最基础环节,未成年人本身行为养成是最根本的起点。家长和学校应为未成年人树立正面引导,同时关注未成年人的交往习惯和情绪变化,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未成年人群体养成正确的网络素养。同时应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补上法治教育这堂课。

“就未成年人自身而言,一方面他们应该有意识地分辨远离低俗网络文化,遇到情绪上的问题及时和老师、家长沟通;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遇到网络霸凌时勇于向平台举报,向家长报告。”田相夏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