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是怎么病死的(他的死让清朝羞于启齿)
医学和史学的结合,可以解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在鉴定同治病因之谜这一点上,确实是发挥了决定的作用。
据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光绪年间,江苏名医陈莲舫被征召入京,为光绪皇帝治病。“叩头毕,跪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座,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苍白不华,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故事,医官不得问病,太后乃代述病状,皇帝时时颔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
殿廷之上,惟闻太后语音,陈(莲舫)则以目视地,不敢仰首。闻太后命诊脉,陈则举手切帝脉,身仍跪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缕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姑妄听之而已。”不久,陈莲舫觉得如此诊治,自己需承担极大的风险,非常害怕,便设法向太监行贿,告老称病逃回了家乡(许指严《十叶野闻》)。
原来,所谓的“脉案”,其实是依照慈禧太后所说的话记录下来的。这样的“脉案”,如何反映实情?
另据内务府总管大臣增崇的儿子回忆:“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的则是切合了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的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对于这些事,我父亲(指增崇)、叔父们心中有数。我听得多了,也有些明白。”(察存耆《关于光绪之死》)
以上虽然说的是给光绪皇帝看病的事,虽然我们不能由此连带推断出同治皇帝的“脉案”也是不准确(甚至造假)的,但足以让人对同治的“脉案”产生怀疑。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当时给同治治病的太医。
1989年,有一位自称是太医李德立曾孙的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同治究竟死于何病》一文,透露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同治皇帝并不是像宫廷脉案所记载的那样是死于天花,而是死于梅毒!作者还说,如此重大的秘密,李德立没有告诉给别人,只是告诉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又把这个秘密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该文的作者李镇:
曾祖父奏诏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自忖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不如装糊涂吧。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好在皇室近臣对天子微服寻花问柳,都争一只眼闭一只眼,讳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讨苦吃呢?不过请脉处方还须格外小心谨慎,因为每张脉案都要呈东西两太后过目,有时六爷恭王(奕訢)和帝师翁同和(龢)还要拿来斟酌一番,最后登记入档,责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药,岂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芦根、元参、金银花、桔梗之类配制的“益阴清解饮”、“益肾清毒饮”、“益肾清解饮” 等滋阴化毒的补剂。
当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药”而只是用上述所列的滋阴化毒的“温药”来调理,同治也未必就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他的病本来有所好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个变故,直接造成了同治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后,(皇后)阿鲁特氏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同治)神志清醒,看见皇后愁眉锁目,泪痕满面,乃细问缘由。这时早有监视太监走报西太后,说皇帝和皇后阁内私语。慈禧急来东暖阁,脱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窃听,并示意左右禁声,切勿声张。此时皇后毫无察觉,哭诉备受母后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不料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李德立)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这后面的一段口述,恐怕未必是李德立亲眼所见,倒是与流传甚广的《崇陵传信录》的说法如出一辙;而前面一段口述,如果是真的,则同治的死因不难盖棺定论。但口述资料有难以查证的缺点。同治死因依然是个谜。,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