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最新单口超长包公版(笑坛点将录之及时雨)
说郭德纲是相声行的及时雨恐怕并不过分。在他走红之前,整个相声行业完全可以用“万马齐喑”来形容。记得我上高一的时候,由于那个校区在南门外大街,因此我经常去月光戏曲音像店选购,有一次听有人跟老板聊天,说当晚有田立禾的演出,票价是6元,那人感叹地说:“田立禾就值6块钱?”(我记得那时鼓曲磁带是最便宜的了,一盘也6.6元,田先生还不如一盘磁带值钱呢)可见当时相声行业之没落。可是自从2005年底,郭德纲走红以来,相声逐渐成了炙手可热的艺术形式,甚至听相声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郭德纲表演相声
郭德纲走红后对他的评价确实是有天渊之别的,褒扬的把他捧成艺术家、相声的“救世主”(甚至有的“钢丝”认为除了郭氏别人都不是说相声的),而贬斥者则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庸俗、肤浅,他的走红是当今社会浮躁的表现(甚至有些人把郭德纲的走红完全归功于媒体的炒作),这似乎都是欠妥当的。
诚然,郭德纲的走红,媒体功不可没,没有媒体、网络的宣传,郭氏不可能有今天的知名度,杨议就曾经说过郭德纲比他想得远,就在于郭德纲能够运用网络。但相声毕竟是一门需要基本功的艺术,没有一个人能够单纯靠宣传在波涛汹涌的娱乐界站这么长的时间,由此可见,郭德纲走红还是有他自身的主观原因。
2006年郭德纲初火
郭德纲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员,最重要的一个主观原因就是他有比较全面的基本功(仅仅是全面,却未必扎实),下过一定功夫,这在老先生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现在看来却难能可贵,现在有很多相声演员传统功底几乎为零,这是很可悲的(姜宝林先生在《内行说门道》里就曾经说过有的演员说了三十多年相声,连一段贯口都不会背)。而郭德纲在这方面就能达到一个合格的水平,说、学、逗、唱起码都能拿得起来,在同龄的相声演员中确实是难得的(而郭德纲的徒弟们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够,以后会详细地介绍)。
郭氏走红的第二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就是他恢复上演了很多濒临失传或已经绝迹于舞台多年的节目和演出形式,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在郭氏的努力下,使太平歌词这一绝迹多年的艺术重新大放异彩,时下成为茶馆相声的宠儿。这筚路蓝缕之功还是应该记在郭德纲的名下的。不论他的表演还有多少幼稚的地方,但能让观众看看这种传统形式也是奇功一件(这也源于德云社这十年近乎撂地式的创业历程,它自然要搜肠刮肚的去上演一些观众没见过的东西来赢得市场,这也是在恶劣的形势下逼出来的办法)。
近年郭德纲接受采访
郭氏能赢得大量青年观众的原因还在于他重组了许多传统相声,把相声的娱乐性重新提升到一个第一要务的高度,并且把很多网上流传的笑话融入了相声之中,让观众觉得很新颖、很亲切,而且他这种快餐相声也符合现在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一点不得不承认,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虽然这些新传统相声水平良莠不齐、观众褒贬不一,但他这种与时俱进的观念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了以上几点,郭德纲的走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2004年拜师侯耀文是否与走红有关不得而知,不过侯耀文在《河南戏》中说了一句:“头八年半你们还不是现在这样呢。”似乎其中大有含义,当然他2006年在西河门拜金文声为师对其出名影响就不大了)。
当然郭德纲的走红与于谦的辅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谦1969年生于北京,1985年拜石富宽为师,作为一个优秀捧哏演员,不但能在舞台上即兴发挥,为郭氏锦上添花,而且每每在郭德纲“飞”出去的时候,于谦能把他引入正轨,这才是于谦最为可贵的特点,不过现在说他卓然成家还为时尚早,希望他真能如少马爷所说成为赵佩如式的的人物。
“郭于”黄金搭档
当然郭德纲终究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所下的功夫虽较同辈有过之,但和老先生比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在他的表演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是基本功水平质量不高。刚才说他的基本功全面,只是说他能拿得起来而已,然而郭氏的基本功水平实在是不高,尤其是贯口功底,简直可以说是最差的,听听他的《报菜名》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大段的“菜单子”虽然背得风驰电掣,但观众听得累,演员自己也使得累。背贯口往往有一种误解,是说得越快越好,其实应该是越稳越好(当然速度不能太慢),气口要均匀,才为上品,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李伯祥的《报菜名》,虽然速度也很快,但是气口非常均匀,快而不乱,这就可以看出艺术水平之高下了。
二是有的段子非常闹,尤其是他的群口和腿子活,一味扯着脖子喊(当然他有一条好嗓子做资本),给观众的印象非常之差,我总觉得他演这种段子有一种流氓气息,也许这也是茶馆演出给逼出来的吧,但可以说郭德纲最大的毛病了,刘梓钰把这种表演称之为“洋闹”,大家可以听一听他的《黄鹤楼》、《全德报》、《师傅经》这几个段子,就能明了了(我觉得郭德纲的单口虽然没有什么韵味,但在他的作品中水平还是最高的,就在于演得比较稳当,其次是对口,最次是群口)
三是有些段子不严谨,我曾经表演过许多郭德纲的相声,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散”,往往说着说着就飞出去了,尤其最近这几段新节目更是如此(大家可以听一听《我是文学家》),可能是郭氏成名之后就不像当初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了,在台上往往随心所欲,这也是一大缺点。不过从这些段子中也可以看出于谦捧哏的水平来,这也叫“因祸得福”?
最后着重谈谈郭德纲的唱,不可否认的是郭德纲有一条好嗓子,因此他说一些学唱类的节目总是得心应手,但他的唱有四个严重的缺点,一是只凭嗓子空喊,而不讲究韵味(因此他只能演唱那些高门大嗓类的唱段,对于讲究韵味的就力不从心了,前些日子看《津夜嘉年华》,郭夫人王惠唱了一段《探晴雯》,我妈问我唱得如何,我说她唱得这点郭德纲还真来不了);二是有的唱段破绽百出,很不严谨(他的弟子何云伟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这个缺点,有些学唱类的节目有很多错误在其中,难免误导观众,可惜现在听过原声的还真是不多),三是随意以评剧腔调掺入其中,且气口掌握不好(尤其是太平歌词,大家可以听听他的《秦琼观阵》,后边突然越唱越快,很不得法,而马志明老师这段就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把节奏转快的,这才是真功夫),四是反串鼓曲(如西河大鼓、铁片大鼓)水平确实不高,会唱而已。
郭氏虽然现在成了名人,工作也很繁忙,但他始终没有脱离相声舞台,这还真是很可喜的。尽管他目前的作品与他刚走红时比显得退步了,但只要郭德纲还站在舞台上说相声,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至于是捧是贬,就要看他日后的发展了......
思考。。。。
推荐作品: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这段是郭德纲和张文顺合作时期的作品,这段不但有大量知识,有演员的反思,而且难得之处就在于郭氏使活比较稳,并不闹(可能是因为跟老先生合作多少有点顾忌),现在他已经没有这个规矩的作品了。
《我要上春晚》:郭氏“我”字系列的节目很多,但大多比较散,禁不住细推敲。这段还是不错的,结构还比较严谨,而且这段所反映的问题也比较值得人们深思。
《学评戏》:郭德纲原本学过评戏,所以说这段最为应工,我最喜欢他和杨进明合作的版本,学刘翠霞派的唱腔,一句“数九隆冬雪花飘”,听着真过瘾。
《蜂马燕雀》:这是郭德纲的单口相声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郭氏的“稳”(因为没有可闹之人),而且也没有过分的“外插花”,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注:宋江在《水浒传》中排座次的绰号是“呼保义”,但“及时雨”是江湖上普遍对他的称呼,所以我就用了这个,特此说明,以免大家误会(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