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2)

今日

时报君与您一起读报

《教育时报》9月16日

↓↓↓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3)

标题新闻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

■ 人社部、教育部:乡村中小学可以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教师

教育部: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本报讯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 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时闻)

河南省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类资源应用评估培训活动在郑举行

本报讯 (记者 方慧)为贯彻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提升幼儿园保教水平,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9 月 14 日下午,河南省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类资源应用评估培训活动在郑州举行。全省220余位学前教研员、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代表参与培训学习。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要求,要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资源的监管和审核,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并运用到实践当中,生成适宜儿童需要和发展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要强化措施,加快开展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运用,鼓励教师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做好筛选,做到有目的、有选择、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园本课程。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做到教学相长、资源共享,共同实现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要指导幼儿园充分利用环境开发幼儿课程资源,环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充分挖掘园内、园外和家长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孩子喜爱的优质课程。

据了解,本次培训活动持续2天,9月15日—16日,商丘市第二幼儿园、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洛阳市实验幼儿园从不同角度分享幼儿园课程资源应用经验,并由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主任张亚杰和南阳师范学院教授李辉共同对3所幼儿园的经验分享进行点评。此外,李辉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濮阳市基础教研室教研员李臻还为参会老师带来幼儿园课程建设相关的专题讲座。此次培训全程录像,培训视频供全省幼儿教师观看学习,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园不断提升保教水平,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 喜迎二十大,豫教新气象

■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把大学办到家门口,让河南学子求学不再难

■ 我省高等教育内涵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家门口上大学也能拥有更多优质选择

■ 持续加强“双一流”建设,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事业起高峰

让河南孩子家门口上好大学

□ 本报记者 梁美玲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一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会上,省长王凯在回答相关提问时,带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成绩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13%,比2012年提高25.91个百分点,河南学子拥有了更多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的机会……”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虽然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通过不断在提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发展步伐已显著加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民众期盼: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让河南孩子上大学不再难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基础教育人口基数位于全国前列,高等教育需求呈正比。要想让更多学子接受高等教育,我省首先要做的便是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4)

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放飞人生理想 通讯员 王开心 摄

追溯我省高等教育办学历程:1949年前后,全省仅有河南大学1所高校,在校生约800人。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高等教育逐步起色,“十一五”规划期间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107所(含独立学院),全省各地均布局了普通高等学校,其中13个省辖市布局了本科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达到7.8万人,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省部共建高校由1所增加到5所;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到28所(含独立学院),增加10所;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5.4万人,增加15.5万人;增设化工、汽车、陶瓷、食品、烹饪等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完善了为区域经济服务并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高等教育在2010年前后,仍存在规模偏小、毛入学率偏低等问题,结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教育部与省政府签订《加快河南教育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随着我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愈来愈强烈,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增添了新动力。

一步推进,步步紧跟。

2017年2月,我省根据《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计划:重点建设2至3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重点建设7至10所特色骨干大学、10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到2020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期达到50%。

2019年8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亮出闪亮成绩单,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并逐步迈入普及化阶段。

2021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

今年5月,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概况》,再给全省广大学子、家长带来好声音:我省现共有高等学校166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56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专科)院校99所、成人高等学校10所;拥有博士学位授权普通本科学校10所,硕士学位授权普通本科学校19所;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97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68个。2021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53.13%。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随着全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我省实现了把大学办到河南学子的家门口,让他们的求学不再那么难的目标。

加快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学水平、育人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规模扩充到一定程度后,质量问题便会逐渐凸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千校一面、后劲不足的低水平发展方式,也可能会导致部分高校“倒闭”。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5)

近1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但高水平大学却不多。如何实现“华丽转身”?这需要一部分优质高校率先成长起来。

于是,在2012年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开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的新征程。

“十二五”期间,我省构建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作为我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达到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由5个增加到10个。该校近日出台了《重点学科振兴计划》,计划投入3亿元,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出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

高等学校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但我省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的瓶颈问题一直没有突破,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我省高等学校不断集聚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协同创新实践。比如,河南师范大学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创新中心,提升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层次,是我省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为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近年来,我省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调整相关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强化功能定位和特色意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9年1月,郑州市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2019年6月,郑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户郑州航空港区,合作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9月,省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在中部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高端培训中心与创新研发园区……”牵手省外名校,将我省高等教育拉进“升级”时代。

自此,我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格局更加清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今,河南学子在家门口上大学也能拥有更多优质选择。

优化结构:借助“双一流”东风,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

8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重点介绍了我省近年来取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6)

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发明人是郑州大学教授常俊标;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该项目由河南省农科院许为钢院士牵头完成;

“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项目,开发了纳米润滑油脂配伍技术,实现了高端润滑产品的进口替代和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由河南大学教授张治军牵头完成;

…………

记者细数这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半数成果的主要参与者来自全省各高校。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不断调整、优化的结果,也有益于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高校的接续努力。这期间,“双一流”建设,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质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在‘双一流’建设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面向未来发展需求,以前瞻30年的眼光,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格局推动河南高等教育事业起高峰。”在7月20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原高等教育论坛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的主题发言振奋人心。

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稳步发展,我省调整优化高校布局,拿出百亿元资金支持建设。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遴选7所高校培育“双一流”建设后备军;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培育“双一流”建设“第二梯队”,努力争取更多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以全省高等教育持续高端突破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更多创新引领和智力支持。

为持续保障“双一流”建设,我省以政策驱动强化支撑,在顶层设计上,省委、省政府坚持“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创建工程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共提出38条真招、硬招、实招。在项目带动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确立了53个和35个重点支持项目,高标准推动“双一流”二期建设。在学科引领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和其他高校11个一流创建学科分别从国内外高校遴选对标学科和领跑学科,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制订“十四五”时期的赶超路线图;15个学科对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成效指标体系,分别制订“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的学科建设规划,累计邀请百余名院士专家对学科规划进行逐一论证。此外,“十四五”期间,省财政还将安排130亿元引导资金用于“双一流”建设。

当前,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其他7所“双一流”创建高校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做到企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4个一流建设学科和11个一流创建学科与企业深度合作,聚焦发展需求和科技前沿,协同推进科学研究,已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代表的河南高校,在全面完成“双一流”一期建设任务的同时,也为省内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开了好局。来自全省高校的109个专业纳入国家立项建设范围、12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金课”,为我省高校“软实力”建设持续加码。

此外,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同迈入院士校长领衔时代。

“‘十四五’期间,我省发展正处于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处于可以大有可为、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阶段,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想问题、做决策,围绕‘两个确保’目标实现,推动高等教育起高峰、职业教育建高地、基础教育促优质,以饱满的精神、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副省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争辉说。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7)

■ 学前教育的河南实践

■ 与平时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不同,在省实幼的健康调养班里,每一类课程都为儿童健康服务

■ 加大投入,扩大公办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入园难”“入园远”“入园贵”难题

■ 重规范强管理,聚焦幼小科学衔接,推动幼儿园优质发展

济源: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

□ 本报记者 王强东/文图

近日,2022年秋季学期如期开学,记者在济源市愚公路幼儿园看到,又一批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高兴地步入幼儿园大门,开启“人生第一课”。如这些朝气的幼童一般,济源示范区学前教育事业同样蓬勃发展。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以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重大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济源幼儿园普惠性覆盖率达到81.5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8)

狠抓经费保障,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走进济源市愚公路幼儿园,记者看到,宽阔的室外活动场地、现代化的多功能教室、齐全的幼儿活动器材、高规格的安防系统和新风系统、轻松舒适的园内环境,为孩子生活、游戏、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硬件、环境保障,让每一个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愚公路幼儿园是济源示范区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鲜活案例。

济源示范区坚持把“幼有所育、幼有优育”作为民生大事来抓,明确幼儿园建设“市、镇两级财政分担”投入机制,以公办园为主,持续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截至2021年,济源示范区累计投入3亿余元,新建改扩建项目100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3万人口以下乡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建设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2022年,济源示范区计划投入2亿元,实施新建北海街道第一幼儿园、玉泉街道济渎幼儿园,重建实验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回收小区配建幼儿园等项目。项目投用后,将增加普惠性学位4000多个。

一大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投用,极大缓解了周边适龄幼儿“入园远”“入园难”问题。围绕破解“入园贵”问题,济源示范区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上得起”。

按照“以事定费”的原则,济源示范区及时完善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延时托管费标准。调整后,省级示范幼儿园收费标准为每生每月370元,市级示范幼儿园收费标准为每生每月325元,其他幼儿园标准为不高于每生每月300元;延时托管费不高于每生每月80元。

“现在孩子在私立普惠幼儿园上学的费用和公办幼儿园的费用差不多,班上孩子人数也合理,作为家长,我们很省心。”幼儿家长李女士说。

此外,济源示范区还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作用,安排800余万元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生均200元奖补;安排150万元对部分民办幼儿园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进行奖补;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幼儿进行资助,累计资助资金5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幼儿园持续健康发展。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9)

狠抓规范管理,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5月20日,主题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的2022年河南省学前教育宣传月线上启动。济源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精神,同步广泛宣传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深入落实学前教育思路和举措,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科学、健康、规范发展。

开展督导评估是济源示范区狠抓学前教育规范管理的生动载体。按照济源示范区幼儿园基本信息台账,济源示范区教育部门采取“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办园条件、教师配备、安全防护、卫生保健、营养膳食、保育教育、收费及经费使用等方面,加强监督指导,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告知,并限期整改。对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教育方式“小学化”、教学环境“小学化”、小学非零起点教学等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坚决查处幼儿园教育“抢跑”行为,建立督导问责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国务院要求,每5年要对全域范围内的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督导评估。本轮督导评估从2018年开始,督导评估完成后,相关情况将上报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成员、总督学赵忠红说。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还严格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审制度,实行办园筹设、名称预先核准制度,按照“先证后照”要求,2021年为符合办园条件和标准的29所民办幼儿园进行办(换)证,将年检基本合格与不合格的21所民办幼儿园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

“目前,按照相关规定,我市有30多所幼儿园名称不规范,我们已经对其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幼教中心主任赵体波向记者介绍。

济源示范区坚持“以评估促提高,以评估促发展”理念,扎实开展星级评定、信用等级评定、示范园创建活动,推动幼儿园规范化管理、优质化发展。目前,济源示范区共有省级示范幼儿园7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6所,三星级以上幼儿园77所。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0)

狠抓质量提升,提升科学保教能力

李丽红是济源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也是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她多次参加济源示范区教体局组织的专业培训,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培训讲师,再到组建工作室引领全市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她是济源示范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受益者。

“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工程,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我将努力工作,不断提升自己,为济源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丽红说。

济源示范区还坚持狠抓质量提升,不断提升科学保教能力。大力实施“幼儿教师培训工程”“培训强基工程”“教研引领工程”,着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数据显示,近3年,济源示范区教体局累计完成幼儿教师、园长、保育员培训1万余人次。认真落实“持证上岗”要求,引导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在职学习、培训提高,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素养。

深入开展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济源市实验幼儿园、天坛路幼儿园、第一幼儿园、愚公路幼儿园等直属园为龙头,通过名校 民校、强校 弱校、送课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以强带弱,以公带私,积极探索组建幼教联盟,促进学前教育共同发展。

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组建“531”教研网络,依托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构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5”大领域教研组,东区、西区、中区“3”大教研片区和“1”个全市中心教研组,通过每月一次领域教研和中心教研,每年1次片区观摩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定期组织优质课、优秀活动案例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促提升,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是党和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济源示范区学前教育事业正在普及普惠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济源示范区人大工委副主任,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李会林说。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1)

■ 校长面对面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月19日至23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2022年度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专题研究和探讨如何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思政课”建设,极其重要,又迫在眉睫。新学期,学校该如何上好“大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呢?本报特邀3所河南教育名片学校的校长,结合本校工作实际,提出思考,展示成效。

善用“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

本期嘉宾

李杰明,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

张 磊,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校长

刘 曼,周口新星学校初中部校长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2)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 李杰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建设“大课堂”,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在上好国家规定的思政课之外,学校积极建设思政“大课堂”。

一是领导带头讲好思政课。每学期开学、重要纪念日,学校主要领导都会走进教室,面对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专题思政课,营造一种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开展“思政第二课堂”。学校通过开展升旗仪式、系列化主题班会、团课队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校园六大文化节、校内外志愿服务等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搭建“大平台”, 打造思政课品牌特色

一是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平台。按照新的五年发展规划,在新学期,学校要启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中心”建设,整合学校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心”“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基地”“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研基地”“先锋学院”“未来学院”等资源,发挥好党团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政课教师等各方力量,打造思政育人新平台。

二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学校与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基地”,与新乡市地方史志局、博物馆等建立密切联系,利用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育,把思政课堂从“小教室”搬到社会“大舞台”。

建好“大师资”,确保思政课育人质量

首先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政治教研组现有教师28人,其中,在读教育博士2人、硕士8人。近3年来,学校思政学科教师在各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3人次、省级奖励8人次、市级奖励近20人次。

其次是聘请校外思政课教师到校授课。学校先后邀请模范人物、人大代表、法律专家、公安干警、现役军人等到校讲授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3)

“三抓三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张磊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直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次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

从“大思政课”这一基点出发,郑州市二七区培育小学建设“幸福培育少年党校”校本化课程思政综合平台,围绕“大思政课”主题开展“三抓三深入”,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和探索。

抓机制队伍,深入推动学校课程思政系统生态优化

学校围绕“课程思政系统生态优化”这一目标,展开“一制三组建”创新行动,通过组建“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推进督导团,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管理制度。

针对思政课教研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学校为每个年级教师生态成长共同体选树年级思政课首席教师一名,集中选聘学校层面的思政课首席教师一名,以思政课首席教师团队撬动和引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抓视听元素,深入推动基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文化统整

学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小学阶段思政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特点,组织各学科教师梳理本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学科思政元素表单”,围绕引领学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展开教学实践。

与此同时,学校结合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组织师生、家长对“怎样成为30年后的国家栋梁?”“怎样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思考与讨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在课程思政这一基点上形成共识,学校育人文化统整成为师生、家长的共性需求。

抓平台载体,深入推动课程思政落细、落小、落实

为深入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党支部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创新建设“幸福培育少年党校”,并借助这一平台,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组建校本化的课程思政品牌项目群。

学校指向地域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实施的“二七精神”传习所项目、“温暖二七”爱心使团项目、“二七”少年说项目渐次展开、稳步推进;指向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党员教师讲百年党史”“红领巾心向党手绘百年党史”等活动,正在成为学校的品牌;指向综合育人的“幸福培育队长学校”“幸福培育‘立·达’少年体育学院”“幸福培育‘立·达’少年劳动教育研究院”,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深入其中。

站在新时代,尤其需要通过“大思政课”的系统影响和引领,将孩子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之从小便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4)

倾情思政育人,倾力培根铸魂

□ 刘曼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周口新星学校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培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围绕一个中心,实行全员育人

学校以培养“终身的运动者、责任的担当者、问题的解决者和优雅的生活者”为中心,积极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孝亲、尊师、惠社会。

学校深化国情教育、党史教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学生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利用五大节日,开展活动育人;重视社会体验,探索实践育人;健全规章制度,实施管理育人;举办家长学校,搞好协同育人。

利用两大阵地,开展全程育人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各科教材中的思政点、教育点和育人点开发出来,予以提炼、升华、拓展、延伸,培育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校以课外活动为大舞台,利用青少年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政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把握五个抓手,进行全方位育人

以党史教育和兴文化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学校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豪、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以“五个一”为抓手,深入开展思政活动。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让学生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宣誓和国旗下的讲话等系列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周二唱响一支红色歌曲,周三诵读一首红色诗词,周四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周五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潜移默化地浸润青少年心灵。

以校园文化和常规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铺就学生的中国底色。学校积极打造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两廊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红色书画展和文艺会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奉献思想和拼搏精神。

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铸魂工作。学校只有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课后服务的河南示范

为“五育”助力,让教师舒心、家长安心

本报讯(记者 杜帅鹏)““我愿用六年的旅程,温暖你一个甲子的记忆。”近日,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南校校长常秀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她和学校老师共同的教育理想。正是因这一教育理想,常秀萍带领学校教师,结合“双减”落地,积极探索实践出“五育”并举的特色课后服务模式,真正让孩子成为“双减”的受益者。

学校围绕运动、科技、智慧、数字等主题,创设智慧、智能的慧人教育氛围,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立足绿色、自主、多元的特色课程,开设了33类、100多个社团。打造了“静读天下”图书馆和“繁星”科技馆,精心规划和开辟了百草园、百花园和百果园,并把丁香校区打造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两馆三园一基地”的全面开放,成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和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幸福场所。

学校成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从课后服务教学中发现问题。成立校级专项课题研究小组,提升教师教学幸福感与胜任感。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让教师的专业与精神共丰盈。试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开辟“擦星绘本馆”,解决教师子弟陪伴问题。设立茶歇室、瑜伽馆、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为教师身心赋能,为其在校工作减负。

为实现作业减量提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作业专项教研,开放作业评估方式,拓展家庭作业类型,加强合作型、实践性作业力度。

同时,学校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团队建设,共促“双减”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成立家、校、社三级家委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组成“家校联谊团”,由班主任、专职心理教师牵头,多形式、多角度、多频次为家长进行“双减”下课后服务的作业安排、休息时间、课余生活等方面的解读与指导。

“1 8 6”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多赛道

本报讯(记者 靳建辉)课后服务从无到有,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如何在做好的同时形成学校的特有文化符号呢?“学校有效整合自身、家庭等方面资源,着力探索了‘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新模式,塑造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新生态。”近日,襄城县文昌小学校长刘忠伟结合学校实际这样回答。

据了解,该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1 8 6”的课后一站式服务体系,即建构文昌娃研究院、实施八大课程体系、划分中午和下午课后6个时间段。

学校成立文昌娃研究院,打造丰富多元的文昌娃课后成长课程,在课程品质上下功夫。建立文昌娃越调学院、文昌娃文化学院等12个特色学院及60个分部,满足每一名学生高品质拓展课程的场所需求。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构建了八大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清晰布局课后课程,涵盖地方特色文化、体育素养提升、美术素养提升、综合实践创新、科技创造、国际视野、综合素养提升、劳动素养提升等。为学生量身打造八大类别、96门精品课后服务课程。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拓展课。

在课后服务时间管理上,学校实行划段管理,精细化设计每个时间段的内容,让每个时间段都保证孩子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让学习增值。第一时间段是午餐后的“休闲时刻”,学生和老师一起漫步校园,或运动、或交流、或游戏;第二时间段是午间答疑时刻,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时间段是午休后的“读书时刻”,用美妙的声音唤醒大脑;第四时间段是下午课后“作业时刻”,实现学生不背书包上下学;第五时间段是下午课后“拓展时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学课程;第六时间段是“体育时刻”,让学生发展体育爱好,完成每日一刻的体质健康训练。

“1 8 6”的课后一站式服务体系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多彩的课程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现已成为学校叫得响的品牌和特有的文化符号。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5)

当这些故事从我的人生中穿过

——写在《1000个教师的自述》刊发200期后

2004年教师节之际,《100个基层教师的口述》一书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辑录了本报《100个教师的自述》栏目所有故事。

10年之后的2014年,这个教师自述人生故事的栏目再度出发。至2022年,又有100位老师的真情讲述与读者朋友见面。与第一个“100”更加关注相对贫困的基层教师不一样,第二个“100”聚焦更多样的教育人生,一次特殊的经历,一个艰难的抉择,一项漫长的坚持,等等,努力将河南教师阳光自信、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展示给大家。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6)

《1000个教师的自述》栏目原刊发在《人生》版上,今年4月转至《师德》版

8年间,先后共有两位编辑精心采编,让这100个教师的口述故事得以在版面上精彩呈现。对于他们二人来说,采写、编辑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第二个“100”完成刊发之际,他们也有太多话要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更难以生发出育人的智慧。前不久,第五届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百位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在省级平台上一展新时代班主任的风采。

他们的育人故事里,闪烁着师爱的光芒,闪耀着师德的光辉。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几个小故事,感受他们用爱创造的精彩……

生命 · 生存 · 生活

□ 本报记者 靳建辉

“请您与我分享人生的传奇,让我为您擦亮生命的意义。”8年前,2014年的1月10日,与1999年的同月同天,本报像当年启动《100个教师的自述》那样,开启了《1000个教师的自述》的旅程。那时,刚刚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我,在《教育时报·人生》版的栏目启事里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却在想,这样一个有限的数字,自己该如何走进其中包含的每一位老师的生命历程呢?

那天,刊发的是由河南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时任教育时报社总编辑的刘肖老师采写的报道。这是第101位教师的故事,讲述了河南师范大学退休校医梁声翕,为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用了整整一生时间。

一个信念,用一生去实现,何其执着,何其动人。也是从那一刻起,“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词一下走进了我的内心。

敬畏生命,平凡之中的闪光更为璀璨夺目

生命,这是我在回顾采编《1000个教师的自述》时,第一个想要表达的词语。生命,是绿色,充满着阳光,充盈着无尽的希望。而教师的生命,则是阳光的海洋、希望的海洋。但在海洋之外,他们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一湾浅水;在教书育人之外,也都有着自己的一份对生命的诠释。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7)

第102个故事的主角刘新伟,他毫不犹豫地为濮阳市一位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女教师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此举打破了我省在此项捐献上零的纪录

我还记得,自己采写的第一位老师,是在医院,新郑市郭店镇郭店小学的刘新伟老师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无偿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当时他所在的医院,距河南教育工作者熟知的“顺河路11号”不远。我们在病房之中,促膝长谈,年长如他,对生命的诠释是能救人一命就救人一命;年轻如我,被他的无私深深折服,也被以他为代表的群体的情怀深深打动。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8)

第110个故事的主角俎贵常,他身有残疾,却喜欢跑步、骑自行车、游泳,还成为奥运火炬手,也曾登上珠穆朗玛峰,用行动讲述着自己的自强人生

后来,采访的老师越来越多,记录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小学的俎贵常老师,虽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成功圆梦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扶沟县包屯镇第二初级中学教师郝新华退休后,走进大学校园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在圆自己大学梦的同时,边学习边写诗,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还有洛宁县河底镇初级中学教师高金萍,40岁便已历经三死三生……

从他们的身上,既能看到生命赋予他们的不幸和幸运,也能看到他们对人生的无畏与抗争。这样的报道,既打动了作为口述记录者的记者,又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更引起了省新闻阅评员的关注——连续三年发出评论文章,对这个栏目表示极大的肯定。一个栏目,一张报纸,一群教育人,一份大爱,成就一张名片。

现在想想,作为教育媒体人,能有5年时光,心无旁骛,主持《人生》版,采写师者传奇,继承传统,关注生命,何其有幸!

关于生存,变化之快的摸爬记录时代发展痕迹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一直说,河南是一个教育大省,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省。在走向教育强省的过程中,需要无数的、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不断地共同努力。

时光是最好的记录者,而《1000个教师的自述》真的是时代最好的记录者。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能在这个栏目中找到岁月的痕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淮阳县冯塘乡留守儿童学校的朱秀霞老师为了给留守儿童一个“家”,几经辗转,租房办留守儿童学校。她带着学生“打游击”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农村孩子也被转进了城里学校就读,就出现了城市学校装不下、农村学校填不满的现象。罗山县竹竿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元明当时无奈地和家长说“别偷偷转走我的学生”,让我们看到农村学校当时发展的困境。

前些年,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曾一度很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为争生源,民办园之间的“内卷”分外严重,同为民办园的浚县新镇镇小太阳幼儿园,园长陈玲在发展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紧跟国家政策,为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人钦佩。

2016年前后,郑州市城区发展迅速,城中村快速消失。当时办在城中村的郑州市二七区星源学校转移到郊区,由千人校急转为百人校,学校校长武立军几近绝望:“城中村拆迁,几乎把我的学校拆散了。”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旧问题会消失,新问题会出现。对于教育和教育人来说,一个在不断地传承、变化,一个在不断地传承、适应变化。留存的文字最能对比前后的区别,我们也希望用留存的文字告诉每一位教育人:大自然的规则是“适者生存”,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适者”,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常于生活,坚守之下的情怀最是动人心弦

在采访记录老师们故事过程中,我有一怕——怕听到他们的哭声。

身为师者,在学生面前,他们都是最坚强的存在,都是压不弯、打不垮的传奇。也许是“同行”,也许把仅有一面之缘的我当成了朋友,他们在做出决定、与我联系、要讲出自己的故事时,就变得柔软了,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宣泄口。

他们敞开心扉,我生怕自己辜负了他们的厚望。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19)

第140个故事的主角苗旭峰,自9岁读报便与《教育时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登上讲台,把时报形容为“给了她教育初乳的人”,她讲述了自己与时报的30年情缘

忘不了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教师刘庆媛的抽泣。伴随着一声啼哭,她的女儿来到了世上。孰料,出院的第二天,便又被送进了病房。孩子被诊断出重度脑瘫,后又因一次肺炎差点夺去性命,她坚持为其治疗,最终救回。18年的精心照料,女儿学会了喊“妈妈”,还能简单对她的话进行回应。当她说“我活一天,就好好照看她一天”时,我和她的眼泪都滚出了眼眶。

民权县程庄镇西胡庄小学教师宋献忠,孙子“臭蛋儿”意外失踪。两年时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却依旧没有孙子的任何音讯。家中积蓄花完,儿子儿媳也因为孩子丢失闹离婚,眼看家就要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再抱一抱孙子。一位老教师,边哭边讲,那种辛酸,谁能分担?

当然,我也害怕他们生活中遇到波折。武陟县大虹桥乡西张村学校教师宋延明多年想要职称晋升而不得,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朱庄小学教师赵娟丽治病遇到医托,滑县赵营乡初级中学教师李兰芝在领奖途中父亲病逝,都让人心里分外沉重。

我最开心的是,他们能各自讲述各自的幸福。沈丘县醒民高中教师李红霞在成长过程中最难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国家的温暖,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任明杰把特岗生活过成诗,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杨中芳骑着摩托八千里路闯珠峰,鹿邑县王皮溜镇马庄小学教师与武警丈夫的爱情翻越了唐古拉山……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酸甜苦辣咸。他们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校园里不管是严厉的、温情的、刚毅的、爱笑的老师,生活中都是常人,他们有喜怒哀乐,亦有七情六欲。他们与常人不同的是,不管生活是艰辛或是幸福,一走进校园,他们会立刻化身为孩子心目中的最强者、领路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活成了大写的“人”,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千千万万大写的“人”。

很感谢,他们让我见到了他们柔软的一面。很感谢,在帮助他们“擦亮生命的意义”的同时,他们也赋予了这个栏目、这张报纸更多的意义。未来,《人生》的故事不会间断,希望更多的老师,走进这个“人生直播间”,讲出心中柔软,留下一个片段,给岁月,给未来的某一天,再遇见。

讲师者故事,令我成长

□ 本报记者 龙庆

《1000个教师的自述》,说是“自述”,其实记者和编辑也要参与其中,许多栏目的主角并不善于讲故事,采编者都需要为其厘清思路、调整结构。

或许有人会觉得,全省有这么多的老师,怎么可能找不到有故事的人,怎么可能选不出“精”的故事。在我看来,好的自述选题的发现过程,是一种“守株待兔”,是一种机缘巧合式的“遇见”,如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信阳市羊山外国语小学教师蔡永清,这位既会弹吉他又会带班的好老师,是我无意间看到他抱着吉他弹唱的照片,便加上其微信偶然结识的;再如济源示范区沁园中学教师赵凤鸣,这位以舞育人“快乐带娃”的体育老班,是在第三届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结识的;又如南阳市第七中学的殷德静老师,是我在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现场评估中,看她发言时十分激动落泪因而结识的……

这样“偶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老师的经历需要采编者有一双时刻在线、时刻在发现的眼睛,有贴近教师生活实际的“通感”,以及体察人性、感怀世事的敏感。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20)

第169期的主角卢文建,曾讲述了自己因病失明后与妻子相互支撑、继续追寻幸福的故事。今年教师节,卢文建荣获“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特别奖

仍记得我第一次独立采编栏目稿件的窘迫场景:采访过后,极尽华丽赞美之词,写成了一篇超长“颁奖辞”。成稿之后还沾沾自喜地品读起来,待到要登上版面时,却被要求换下修改。反思过后,才明白自己忽略了版面的定位,以及栏目都是贴近教师生活实际、用自述口吻讲述故事的要求。

从那以后,我坚持每次都留下自述者的采访录音,戴上耳机一遍一遍地认真听,生怕错过每一个可以写到文章中的“点”,能用原话就用原话。与此同时,还要考量怎样用最朴实平淡的语言,讲述教师最真实、最可爱的生活叙事,如何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用更巧妙的方式诉说。

来自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的黄光伟老师,与众多站在广阔舞台的自述人不同,这位来自乡村、扎根乡村一辈子的教师的人生理想仅仅是购买人生中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对于一位生活在乡村多年勤恳教学的教师来说,买车,一定是一笔巨额消费。如何将这位无数乡村教师的缩影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来,成了我的难题。

后来,我从这位老师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出行方式入手,并以这位老师这些年的工作、成长经历为背景,将他的故事融合到4次出行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开代步车——开新汽车”的变化中。成稿后,我忐忑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太过普通?但就是这样一篇我自己原本“不看好”的文章,却获得了读者的支持,有读者在微信评论区留言:“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黄老师见证了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一位有追求不断进步的老师”……万余次的微信点击量,无数的祝福话语,让这位朴实勤劳的乡村教师形象被更多人看到。

随着栏目的前行,故事也走上了更广阔的平台——我得以有幸结识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仰国维老师。仰老师参与了手语国歌的编写工作,让手语国歌在“两会”期间得以展示。在河南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刘肖老师的帮助下,仰老师的故事登上了《中国教育报》,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位老师和他的故事……

很幸运,跟随《1000个教师的自述》,我领略过一些老师的倔强,为因职称问题而困扰的刘根文、师永胜老师发过声;我感受过一些老师的热爱,为执着爱好的冯少刚、朱磊老师展示过他们的“收藏”;我体会过一些老师的不易,为身处困难之中却仍保持积极的李渊、靳塬统、王变变老师讲述过他们的乐观……

当然,故事并不会在报纸、微信的报道后结束,总会有后续——师永胜老师的情况受到当地关注,在他自身的努力下,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职称的晋升;朱磊老师在新乡市第二中学成功开办无线电科技博物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靳塬统、王变变老师继续在乡村扎根,坚守他们的理想,成为“出彩河南人”2021最美教师……

能与这些最可亲、最可爱的老师同行一段日子,并记录一段他们的一种人生,是我作为编辑成长路上的一种幸运。

村上春树曾说:“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但对于栏目曾报道过的主角们来说,短短的一篇记录文章,只是他们精彩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他们依然在寻觅的路上。

愿他们走出《人生》,依然是可敬可爱的教师;愿他们始终可敬可爱,拥有最美好的人生。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

8月12日教育时报(教育时报9月16日)(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