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

2018年,Valve公司造势日久的集换式卡牌游戏《Artifact》意外折戟,发售后节节下滑的在线人数令身为游戏设计者的理查德·加菲尔德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此时节,他"万智牌之父"的殊荣倒成了落井下石者的最佳标靶,部分人甚至搬出他以往的一些并不叫座的设计来质疑该头衔的正当性。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1)

《Artifact》与它的设计者理查德·加菲尔德

当然,多数玩家都认可Artifact的问题更多地出在运营策略而非设计本身,但此事也的确证明了过于独创和繁琐的规则可能并不利于游戏之推广,尤其当代业界对"玩法类似不等于抄袭"理论的日趋认同,一个足够有趣的玩法,哪怕是对他者的"照搬",都能获得商业的成功。而理查德本人不该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相比那些被"黑粉"挖出的在商业层面失利的作品,他于早年间设计的一款桌面游戏就靠着赤裸裸的"抄袭"收获了奖项与口碑。

此事让我们从一款有些年头的桌游《The Great Dalmuti》说起。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2)

《The Grreat Dalmuti》包装封面

《The Great Dalmuti》是1995年由理查德·加菲尔德设计、由威世智发行的一款卡牌游戏。在桌游权威网站BoardGameGeek(BGG)上,它有着6.6的评分和1.3/5的重度值,这意味着相当不错的受欢迎程度和较为简洁的游戏规则。台湾在引进这款游戏时,将标题意译成了《力争上游》,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因为其核心玩法与国人所熟知的扑克游戏"争上游"并没有太大差别。

游戏拥有13种卡牌,除去2张鬼牌外,共有12种等级,均以中世纪时期的身份或职业标注,每种卡牌的数量都对应着等级的数值。玩家出牌时,只能打出若干数量的同一种卡牌,同时数量必须保持与上一家所打出的牌一致,并且等级更低,或者直接选择跳过出牌。如此循环,直到某位玩家出完自己的牌为止。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3)

《The Great Dalmuti》卡牌示例

显而易见,相较"争上游",它只不过将作为载体的扑克牌换了个花样,并去掉了基于扑克牌花色以及拥有独特效果的卡牌组合,使之更加简单明了。但是不同之处则在于,该游戏还额外引入了"身份"的设计。

在一场官方推荐由5至8人进行的游戏中,最先出完牌的玩家会在下一局中成为"the greater dalmuti(台译国王)",第二位则是"the lesser dalmuti(贵族)";最后一位为"the greater peon(奴隶)",倒数第二位为"the lesser peon(穷人)",剩下的玩家皆为"merchant(商人)"。

下一局游戏开始前,所有玩家按照身份重新排列座次,然后进行"征税"环节:奴隶需将自己最好的2张牌交给国王,换取其最差的2张牌;同样,穷人需将自己最好的1张牌交给贵族以换取其最差的1张牌。

身份设计还关系到2张鬼牌。一般来说单张鬼牌当作等级13使用,但是一旦以对子的形式打出,就会发动"革命",暂时逆转出牌的等级规则,并跳过接下来的征税环节;而由奴隶玩家打出的鬼牌对子会引发"大革命",效果是逆转所有玩家的身份。这些都为游戏平添了不少策略性。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4)

鬼牌

然而早在这款游戏问世之前,美国就已经存在着名为《President》的扑克游戏;后者不仅同样采用了争上游的玩法,身份设计的具体细节也与《The Great Dalmuti》如出一辙,只不过将对应的名称换成了总统、副总统等等。更有甚者,《President》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大量相类似的变种游戏,比如澳大利亚的《Warlords and Scumbags》、瑞典的《King, Count, Farmer, Bum》……

所以,在前述的BGG网站上,很早就有人发帖质疑《The Great Dalmuti》的原创性。事实上,虽然游戏的封面印有理查德之名,但在说明书中,他还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不过是改造了一款既已存在、并且自己和亲人好友经常游玩的扑克游戏。有意思的是,他又提及,这款游戏很可能来源于中国或日本。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5)

台版《The Great Dalmuti》

至此,我们或许已经可以窥见一丝理查德与《斗地主》之间的微弱关联,但二者间显然还存在着其他的中间流通环节。

关于《The Great Dalmuti》的前身——扑克游戏《President》的起源有着不一的说法,综合各类相关网站的介绍,大致可以将其出现的时间锁定在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扑克游戏《大贫民》演变而来。

《大贫民》在日本国内也有着诸多变种的规则和称谓,直到现代才逐步地统一被称为《大富豪》。这件事说起来也颇为有趣。1997年,日本知名的长寿漫画《这里是葛饰区龟有公园前派出所》的连载中涉及了《大富豪》游戏,然而具体玩法却与许多读者当地的规则有所出入,继而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全民讨论,顺势也促成了这款游戏在90年代的流行。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6)

身为国民级漫画,引发的讨论也是国民级的

普遍的说法认为,《大富豪》源于上世纪70年代,由计算机学者小谷善行首创。因为这款游戏中所使用到的"富豪"、"革命"等词汇,正好对应着同一时期兴盛的第二次安保斗争,故而借助当时的学生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可是据说小谷本人却予以否认,称自己只不过是参与了游戏的推广。

相比其他维基类网站的只言片语,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卡牌游戏的网站Pagat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加详尽的说法。根据其《大富豪》词条的描述,这款游戏于70年代从中国传入日本,但直到8、90年代才真正流行,并根据地域的不同衍生出了许多变种;其中通行于关东地区的变种《大贫民》则成为了《President》的直接来源,并在数年之后于西方世界传播开来。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7)

有关《大富豪》的游戏非常之多,上图就选自Nintendo Switch的版本

至于同样融合了争上游玩法与身份设计的《斗地主》,仅从名字就可以将其诞生的时间锁定在特定的年代。所以,假如以上记载可信,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画出一条该类扑克游戏从中国到日本再到欧美的传播路线。此外,屡次提及的70年代也可以视为一种资料的补充:正如《大富豪》又被称为《阶级斗争》,与之同类型的游戏在身份设计方面始终试图还原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而上世纪70年代,纵观整个世界,会把这类词汇挂在嘴边的国家并没有多少。

假如抛开身份设计,单从争上游的玩法来看,中国起源说还有着更多的佐证。同样在Pagat网站的记载中,"争上游"就被认为引用自中国诗人郭路生在1967年发表的诗歌《鱼儿三部曲》中,形容早春时节鱼群逆流而上的情景(就国内的一些零星记载,真正的时间点可能更早)。在其后的1979年,该游戏经John McLeod之手传入英国;无独有偶,同一年代,与之类似的游戏也在我国沿海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流行起来——不过,这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整个斗地主史上最牛逼的牌(万智牌之父抄袭)(8)

《万智牌》的盛名之下,《The Great Dalmuti》显得微不足道,但理查德仍然靠着这款"抄袭"而来的游戏获得了1995年的门萨选择奖和2004年荷兰游戏工业奖提名。诚然,你我都知道所谓的"抄袭"只是笑谈,可回望数十年来该类游戏的变种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化和传播,足见一个充满普适性且精简的游戏玩法有着怎样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时至今日,游戏产业日益的快餐化正在明显挤压设计者的原创空间。因而如何在大众选择与自我价值间寻求平衡的支点,或许是无数从业者终将面临的难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