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斗笑社第七期在哪里拍的 斗笑社获奖与依然美丽大卖

最美好的时代其实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亲身经历者。曾经的时代给了姜昆那样的艺术家们最大的褒奖,如今的时代也应该给予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更多的宽容。

德云斗笑社第七期在哪里拍的 斗笑社获奖与依然美丽大卖(1)

两位相声界的标杆

因为本人是个体育博主出身,所以呢在下面的文章中可能会引用一些体育圈的例子更好的说明我的看法。请各位见谅。

第一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也就是说无论是姜昆老师还是郭德纲先生他们的成功毕竟都包含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类似于谁在过去肯定不行,谁谁都不能算是说相声的这样的论调无论放在两者谁身上都是不成立的。就类似于库里在过去肯定拿不到总冠军这样的话,在时光机还没发明出来之前还是少说。

第一相声是一门起源于撂地的民间艺术,最早主要是逗乐为主的一种谋生手段。也就是说相声这门艺术打从根上就没有多少高雅的基因,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他的主要阵地也应该在民间,他的主要受众群也应该是普通老百姓。哪怕相声也能拿到庙堂去表演,但是根基依旧是在江湖。不管你承认与否人民大会堂演出相声的场次肯定和小剧场是不能比的。

这和雅俗的关系不大,哪怕是在雅人民大会堂的主要职能也是召开重要会议。有些东西只有在适合它的地方才能发扬光大不是吗?

第二相声有很多表演形式,从人数的多少上一般可以分为单口,对口,群口,近些年还出现了三十人和说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样的多人相声。从主题表现上又可以分为歌颂类的相声如师胜杰先生的《好市长》,讽刺相声如《小偷公司》《我要高雅》《买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新时代相声还是在传统相声的作品中都有质量很高的讽刺形作品。

因此对于不擅长传统相声传就说姜昆老师就不是相声演员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但是作为相声这门百年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对相声肯定是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的,因此完全放弃传统相声我认为作为姜昆老师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传承人既要传既传递衣钵将相声发扬光大,又要承,既继承:以身作则地把传统相声中的精品展现在舞台上,让更多观众体会到传统相声的魅力,又应该身体力行地将传统技艺传授给新一代的相声演员。

我认为将相声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远比让传承人每年多拿2w人民币的补助要重要的多也迫切的多。

德云斗笑社第七期在哪里拍的 斗笑社获奖与依然美丽大卖(2)

冯巩老师

姜昆老师是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却有很多人对他的相声基本功存在质疑。最普遍的疑问是他的贯口作品不行。作为新中国最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之一,姜昆老师应该勇敢地面对质疑,并且以实际行动去打碎质疑。

期待着某一天姜昆老师能在热爱他的观众们面前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底气十足地给我们展现一次他的基本功,说上一段《报菜名》,《夸住宅》用他的真功夫赢得观众们的满堂喝彩。通过他精湛的艺术让那些草根出身的民间闲散艺人看到差距,让他们自惭形秽,从此发愤图强。用事实给那些曾经质疑你传统功力的人们一个响亮的耳光。让姜昆老师的形象在更多年轻观众的心里也能够光芒万丈。

《德云斗笑社》在环球时报举办的评比中获奖,于谦老师主演的《依然美丽》如今三天的票早已售罄了。这是一部分媒体对德云社的肯定,当然还有一部分媒体认为德云社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北青网和新京报,当然我们可以把这当做是他们对德云社的鞭策。《依然美丽》是于谦老师和北京市曲艺团的李伟健武斌许娣老师的合作。这是一部讲述回迁居民的故事。应该是一部充满欢声笑语而且必定是正能量满满的作品。由于谦老师主演的主旋律作品就能够大卖,同样是抗疫主题的《正月里来正月正》却相对票房惨淡。在我看来这说明了一下几个问题。

德云斗笑社第七期在哪里拍的 斗笑社获奖与依然美丽大卖(3)

姜昆探班

第一两部作品都是专业院团主导,因此肯定都不存在所谓的票房压力。第二作为演员无论是所谓体制内演员还是民间艺人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这一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双方也肯定都在作品上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因此可以说两部作品都是诚意之作。

但是为什么票务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呢。有人的人把他归结为郭德纲老师给老搭档探班为这部戏带来了流量,而姜昆老师的探班也激起了一些观众的反抗情绪。

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呢,也许有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任何艺术作品最终都是由他的表演者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呈现效果。即角儿的差别。演员本身自带的观众缘,流量艺术水平等因素给作品带来的加持。当然我所说的是双方的作品在题材和类型差不多的情况下。

简单的例子谭富英和谭正岩都唱《空城计》谁卖得好和马连良先生去不去探班的关系其实不大。因为单凭谭富英和谭正岩这两个名字就足以造成巨大的票房差距。

第二绝大部分的演员都是热爱舞台的,他们对于对于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和充满爱意的鲜花的渴望有的时候甚至是大于金钱的追求的。《依然美丽》的演员邵峰老师活跃在春晚多年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当他在北展门口外看到那么多德云女孩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他也会希望有一天有那么一群可爱的观众发自肺腑地为他起立鼓掌。这些掌声是因为他和德云女孩都尊敬和喜爱的于老师站在一起,更是因为他们是真心喜欢他在舞台上的展现。

花钱买的票才会怕错过舞台上的一分一秒,没有领掌,谢幕时候的掌声才会经久不息。喜欢的角儿在台上,观众的眼里才会充满星光。哪怕最璀璨的星不是我,我也依然会为身处在那样的画面中感到自豪。因为就在这一刻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德云斗笑社第七期在哪里拍的 斗笑社获奖与依然美丽大卖(4)

邵峰老师

这是一个应该对德云社更加宽容的时代给予更多鼓励的时代,这同样是一个应该对姜昆老师要求更加严苛的时代。原因无他,只是因为二者的身份不同。

一个是身居庙堂,掌高位权柄二十余载的艺术大师,一个是草根逆袭浪荡江湖二十年相声艺人。如果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一样这真的公平吗?

我说这番话的前提是两个人都遵纪守法,我们只从道德和艺术层面和职能层面做探讨。

第一究竟什么叫相声本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它并不是数学公式。因此对于两个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相声基本也都源于自己的判断,听不听都在你。没必要相互拉踩。

类似于郭德纲说的不是相声,岳云鹏说的不是相声,张云雷说的不是相声。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营养,因为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他说的就是相声。

反之对于姜昆老师也是如此。

不论你认为姜昆好还是郭德纲好其实都无济于事,因为原本他们就在那里。喜欢和讨厌他们的人也还在那里。你不爱听一没耽误郭德纲卖票,二没耽误姜昆老师领工资。

至于那些自以为是的去嘲笑别人品味的人呢,只能说明要么是心胸问题,要么是脑子问题。总之都不太正常。

为什么我们要对姜昆老师更加严格呢,原因很简单姜昆老师作为曲协的主席,是中国曲艺精英集团的最高领导。那么他就应该对中国曲艺的发展负最主要的责任。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吧。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文艺的最高水准吧。那么我们不仅仅要求姜昆老师应该有作品而且应该有好作品,那些深入人心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的作品。

但是回顾过去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要说精品,连称得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都没有。想想过去的二十年中所有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几乎全部来自于小品,相声干不过小品已经不仅仅是一句笑谈而已。

哪怕是在近十年中相声市场恢复了一定的生气,但多少流传较为广泛的作品也多来自民间社团。因此我认为姜昆老师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所谓的雅俗之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相声作品乏善可陈之间的矛盾。

由于迟迟没有能够让观众含着眼泪受到教育的优秀作品的面市,使得观众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一些民间相声社团的看起来不那么阳春白雪的作品来缓解他们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

至于作品中存在的所谓三俗问题,可能确实存在,但也从来没有过准确的界定,因此主要还是靠观众自行判别和演员自己坚守的底线。所谓三俗究竟是表演者本身三俗,还是塑造人物三俗以此来起到反讽的作用,这恐怕也有待考证。

在这里我还想说,绝大多数观众还是有一定判别能力的。比如冯远征老师演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家暴男,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将角色和演员分开的。同理真正拿相声段子当真的人真傻的少,装糊涂的多。

我们对姜昆老师更高的要求是因为我们相信艺术家的能力和操守,我们对郭德纲的宽容更多的时候是源自于我们对生活艰难的理解。我们对郭德纲早就做好了他也就那水平的心理预设,所以他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欣喜,我们对于姜昆老师的是源自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期许。

总有人告诉我说:“郭德纲说得不行,他就剩下三俗了。中国相声的未来是属于苗阜的,是属于卢鑫的,是属于马军的等等。”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郭德纲吃得是相声这碗饭,但是他从没想过扛这杆旗。郭德纲说的相声有很多你专挑所谓三俗的听,那是他有问题还是你有问题。《卖布头》哪俗了,《学评书》哪俗了,《揭瓦》哪俗了《西征梦》哪俗了诸如此类。你专挑俗的听是他俗还是你俗。在不行你可以不听啊。不听还不行,听了还嫌俗,吃饱了骂厨子。

我们对于郭德纲先生的要求是他能不能让我们变得身心愉悦,我们对姜昆老师的要求是他能不能让曲艺界变得更好。业余球队踢得不好少有人在意,国家队踢得不好肯定是要质问足协的有时候这与是不是球迷无关。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你要承担的责任。

《德云斗笑社》的获奖是因为他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相声,对曲艺有了兴趣,同时让更多年轻人捡起来了一些规矩,让他们追随着他们喜欢的角儿的脚步,让自己变得更好。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与一众娱乐圈小生比起来德云社的孩子们待人接物是最彬彬有礼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整个娱乐圈都作出了表率。

《德云斗笑社》的获奖甚至让我看到了原来媒体不仅仅能指出德云社的各种不足,他们也会对德云社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报纸也不仅仅有新京报还有环球时报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

郭德纲对于相声的贡献多表现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姜昆老师的贡献多表现在精神层面或者若干年后。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应该对郭德纲老师更加宽容的地方。

姜昆老师多年前曾经兴建了一个笑剧场,据说耗资一个亿已经动工许久,但仍不见营业。郭德纲呢回天津开了一个德云社。且不说郭老师自己赚多赚少,最起码周边的商业都有所带动这总是真的吧。

郭德纲老师弄了个麒麟剧社,虽然总被人嘲讽唱得像梆子,可是让更多青年演员有了锻炼的舞台总是好的吧。孟广路老师的学生,李明言先生的学生也都在麒麟剧社。

这个时代对德云社的宽容是因为它始终在给老郭给他手下这群年轻人机会让他们变得更好。至于相声界也许会有万相归春的那一天,但那一天肯定不会来得太早。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它让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声音,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在这个时代里很多事都无关对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默默支持,拭目以待。

看看姜昆老师能不能把相声带向辉煌,看看他的后来人能不能扛起相声这杆大旗,无论那个人叫苗阜,金菲,还是叫马军盛伟。

我们也可以看看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能不能在相声歌曲影视,综艺等多个领域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曾经的时代给了姜昆老师丰饶的馈赠,成就了他显赫的门庭,如今的时代给了德云社更多的宽容,在许多人审视的目光中才能看出他们到底是猫是虎还是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