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老街叫什么名字 成都所有老街名称的来历全集
成都老街的来历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街巷极多:东、西城区计街道563条,巷道216条,以“路”名街的211条,以桥梁为名的共33处,还有以里、坝、村、沟、湾、道、坊、池、堰、碾、山、口、庙、坡等等为名的共8l处,街巷名称变动很大,得名的原因,也是各式各样的,但它不超过象《越绝书》所说的“以书名之”的基本规律。因此,了解这些街巷得名的原因,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成都过去的一些有关历史沿革,古迹名胜,人文地理,风尚传说以及共他许多方而的情况。现在为了便于查阅,暂把它分成二十一个大类。
(一)根据地理位置等关系得名的:
东、南、西、北四大街,各县市街道,大都如此划分。但成都的南大街,有的同志认为是开明氏时期的赤里街,恐非是。按开明氏崇尚红色,所以他把蜀国都城的南街,叫着“赤里街”;而今天成都的南大街,已经不是当年蜀国都城南街的遗址,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所以说不会是一个地方。现在的南大街和东大街,都是比较长的街道,南大街分上、中、下三段,东大街将在另条说明。
金河街:本为襟河,因自城内斜出,状如衣襟,故名。唐节度使白敏中改为金河。又雍正《四川通志》称此河为禁河。天启《成都府志·关梁》所谓“金卞河……旧名禁河”。对旧字未指出上限年代,但这个称呼,可能起于明初。以其邻于蜀王宫禁之地,故有此称。可是习惯上大家仍称这条河为金河,靠着金河的这条道,称为金河街。金河边街,即过去的御河边街。御河两字是叫错了的。是把“沿河”叫做“御河”了,以致常常与城里的御河混淆,现已正式定名为金河边街。
水津街 津,本指渡口,因这里是锦江与府河汇合之处,也是渡口,故称水津。
顺城街 因明代蜀王府俗称它为“皇城”。这些街道,是顺着蜀王府的萧墙建成的,萧墙清代就已经没有了,现在是按照从前的方位称呼在东的称东顺城街,在西的称西顺城街。
城根街 根是基脚的意思。因为这是过去满城的墙基,所以称为城根。在东的你东城根街,在西的称西城根街。
西城角巷 城角,是城墙转弯的地方。靠西城角边上门街道,称为西城角边街。
西月城街 月城,即月牙城,是城外的一个月牙形的城墙(出兵的时候,先将官兵山城内开出,出完以后,即将内城关了,再开月城的城门,以防敌人袭击)。前代各地区城垣皆有月城,成都亦如此。月城又称“拥门”,或瓮门。
东门街 因它是满城的东方。满城,俗呼“少城”,当时它的大东门叫“迎祥门”,小东门叫“受福门”。今天的东门街,是满城大东门所在的地方,小东门在祠堂街东口。小南街是满城的南门,当时南门的正式名称叫“通阜门”。小北街 是满城的北门,当时北门的正式名称叫“延康门”。 西大街(口) 是满城的西门,也是大城的西门,当时的正式名称叫“清远门”。北东街 因它位于北大街之东得名。东、两御街 在明代蜀王府萧墙东垣外,是由北西南之御道两边的街道。在东的为东御街,在西的为西御街。御河沿街 因沿御河得名,现按方位分为东西两段。 东、西丁字街 因街形如丁字得名,并有横街一条。 西府街 因它位于正府街之西得名。现按方位分为南北两段。半边桥街 大城、满城的区域划分。以桥心为界,各占一半,故名。在清代,桥上还有棚栅式的建筑,并有人把守,现桥已不存。下河坝街 原系河边荒地,民国初年,逐渐形成街道。解放前为木材商人堆集木料的地方。因它位于北门大桥的府河下游,故名。
(二)因曾是机关衙署的所在地得名
督院街 明代为巡抚察院衙门。清初的四川,是由川陕总督或川湖总督兼管。雍正九年设四川总督,裁撤四川巡抚,以抚署为督署,称制台衙门。街名督院,是因为总督例挂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头衔。这些职务,是属于部院大臣的等级,所以总督的衙署,就称为督院。 东、南府街 本市盐道街东头,曾设四川总督行署。在署府之东曰东府街,在南曰南府街。因四川在清初,没有总督。顺治十年(公元1653),才诏令陕西总督孟乔芳兼督四川。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虽设四川总督,但也驻在重庆,到雍正九年(公元1731),才驻成都。所以在此以前成都的总督衙署称为行署府。藩署街 因清代布政司衙门设此得名。布政便称藩台(从二品)。藩署,即藩台的衙署。按察使称臬台(正三品)。臬台衙门,原在春熙路,现已无存。臬,是法的意思。元代廉访使就称臬司,明清未变。藩有藩库,臬有臬库。臬库专收赃罚款项,后来并入藩库。藩库街 因是布政司衙门的库房所在地得名。 布后街 因在布政司衙门的背后得名。提督街 因清代提督衙门设此得名(衙门所在地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提督是管一省军队的高级官员(从一品),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他和总兵不同,总兵称镇守总兵官,是二品官员。)但他要受二品衔的巡抚指挥,因为巡抚倒挂兵部侍郎的头衔,这是中央机关高级军事人员的职称。 盐道街 因是清代盐茶道衙门的所在地得名。它主管四川的盐、茶业务。其他的省份,只管盐业,称为盐法道(设有盐运使的,就不再没盐法道)。
学道街 是因清代学道衙门设此得名。清初各省都有督学道,后又改称提学道。提学是提督学政的意思。道是道员(正四品),是清代各省主管教育、考试的官员。帘官公所街 因是清代帘官的住地得名。清代乡试时,从知县中间挑选一部份出来担任帘官。阅卷的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务的称外帘官。他们来到省上时,或出场以后,都住在这里,门口要垂帘,表示与外界隔绝,以免发生弊端,所以这条街就称为帘官公所街。前卫街 因明代的卫署设此得名。明代卫署有前、后、左、巾、右之分,这里是前卫署。总府街 因明代都指挥使衙署设此得名。都指挥使称“阃司”、所称“总府”故名。(按照明代都指挥使,与布政使,按察使均为全省高级官员,其后才在都指挥使上设总兵,明末和清代又在总兵之上再设提督,都指挥使的权力,就大大地缩小了。)
指挥街 明初设古成都卫指挥一官,因其衙署设此得名。“卫”的等级,相当于县,由军官兼管民政事务。正府街 因清代成都府的知府衙门设此得名。学署街 因清代教谕署设此得名。教谕称学官(正八品),学署即学官的署衙之意。 厅署街 这条街以前无街名。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街道图作署后街,谓在华阳县署之后,民国二十五年和二十七年的街道图才称厅署街。因在华阳典史署所在的街道,而典史署又称“捕厅”,故以厅署名称。署前街 因它是清代藩署衙门前的一条街,故称署前。(按当时的藩署在城北武担山前,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才迁至现在藩署街那个地方的)马镇街 是宋代“茶马交易”管理马政的地方。宋、明时期,这里叫马务街,又叫马正街。马正司的官衙,就设在这附近的华莹寺西侧。至于改正为镇,可能是形容那里人来马往,有如市镇一样热闹的关系。
城守东大街 是东大街的一部份。东大街是成都的一条较长的街道。除东大街之外还分上、下东大街和城守东大街。以“城守”二字命名,是因城守游击署设此的关系。城守是任务,游击是官阶,就是以游击来负责城防守卫任务的意思。
(三)因纪念历史人物的关系得名:
天祥寺街 清初名金贤寺,后因纪念南宋末年的丞相文天祥,才改为天祥寺,并以此名街。原来的高坟坝街,现改为天祥寺横街。方正街 因纪念明代的方孝儒得名。方在洪武时曾应蜀王之请,来蓉讲学,后因不肯替明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被杀,还诛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他的书斋叫“正学斋”,所以人家称他为正学先生。方正两字的涵义即在于此。宋公桥街 因纪念明代文学家宋镰得名。君平街 因纪念汉代学者严君平得名。原来的君平街,在今天的支机石街那里,因修建满城以后,就改成君平胡同。民国初年,又改成支机石街。但感觉得君平街的名称,还是应当保留,所以才把陕西街挨着的那条街定名为君平街,这就是现在的君平街了。
桓侯巷 因纪念张飞得名。巷内有桓侯庙,附近还有桓侯墓。但墓是假托的。经过发掘,证明是一座“成汉”时期的墓葬遗址。时代比张飞要晚一百多年,因为墓里发现了李寿发行的钱币—“汉兴钱”,所以可以断定时间,原来的桓侯巷新村,现改名桓新巷。衣冠庙 因纪念关羽得名(庙内埋有纪念关羽的衣冠) 状元街 因纪念明代状元杨升庵得名。玉泉街 原名老关庙街。过去军阀强占庙产,把老关庙卖给豪家修建公馆。老关庙没有了,街名就得变更,于是就改为玉泉街。故《三国演义》中“玉泉山关公显圣”的意思,以资纪念。 石室巷 因纪念汉代文翁石室兴学得名。此处原名何公巷,系纪念明代成都府学教授何忠夫妇死于此处的关系。(是当年藏书的地方,因防火灾故用石头修建)点将台街 属西安路办事处。关于点将旧有两说,一说是诸葛亮点将,一说是张献忠点将,现有东、西、横三街.康庄街 原名古营盘。明代曾在此修建康公庙(纪念修皇城的康太监),后称康公庙街。民国时改为“康庄”,故“康庄大道”之意。康庄,是宽阔平坦的意思,庄指四通八达的道路,不指庄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即是此意。东垣街 垣指城垣,因位置在东,故以东垣名街。一说是纪念清代的陈东垣,因他为人正直,死后人们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这条街称为东垣街。
(四)因特殊建筑或其他显著目标的关系得名:
石笋街 因有石笋的关系得名。石笋是在墓前立石,其状如笋,故名石笋。所以凡有石笋的地方,多有古墓存在。杜甫的“石笋行”有“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的句子。但他看见的这个石笋,不是今天西门石笋街的石笋。因为历史上益州城的范围比较小,到不了那里。他所见到的石笋,是另外一个石笋。只不过年代久远,他所看见的石笋,已经找不到了。天涯石街 因有天涯石的关系得名。天涯石系古蜀文化遗物,具体的作用是拿来放在墓前,具有后来华表、墓阙的性质,只不过这里显得更原始而已!地涯石也属同一性质,但旧文献上地涯石又作地角石和海角石。支机石街 因有支机石的关系得名。这也是古蜀文化的遗物,现在这块石头,已移交文化公园保管。过去的支机石公园,,也是以这块石头来命名的。红照壁街 因明代蜀王府前有红色照壁得名。
照壁巷 是因正府街知府衙门对面有一专贴文告的照壁得名。红石柱街 这里在唐代至德年间,是古大慈寺的正门,街东头有六楞形红色石柱一根,柱端原有石狮,今已毁。因系古蜀遗珠,后即以此作为街名,现分为正横两街。鼓楼街 因有鼓楼的关系得名。现按方位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又分为一、二、三街。鼓楼下为鼓楼洞,街称鼓楼洞街。鼓楼是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明末被毁,清代重建。鼓楼洞是1953年拆除的。铁箍井街 因街上有铁箍井得名。 铜井巷 因巷内有水井,系用有孔铜板沉于井底得名。诸井街 这条街并是纪念诸葛亮的,因为它的正式名称,在明、清两代都叫锦江街(清称东锦江街)。街上有门井,大家都叫它诸葛井。时间久了,慢慢地这条街就叫诸葛井街了。抚琴台街 相传为诸葛亮抚琴的地方,但经过发掘,证明是五代时前蜀王建的陵墓。
过街楼 因街上有天桥式的过街楼得名。星桥街 因过街横桥名叫“星桥”的关系得名。星桥是取唐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句意,但1926年修建马路时,已将此桥拆去,街名仍存。东、西华门街 因皇城外城,有东、西两道过门,即东西华门。华,是取《聊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意思。街道也即以此名街。 东、西马棚街 因搭棚养马得名。栅子街 因街口设有栅子得名。 簸箕街 因街西原有簸箕石得名。红墙巷 因附近原有关帝庙,墙是红色的所以叫红墙巷。大红土地庙街 因有红色土地庙得名。红庙子街 这里的红庙子,是指的准提庵。康熙二十七年(1683)建。围墙为红色,光绪五年(1380)即以红庙子作为街名。王道正街 因街口原有:“王道正直”牌坊一座得名。
转轮街 即转轮藏街的省文。因街上原有地藏庵,有“转经轮”一具,是居士用来代替念经的。即把佛经放在转轮上,用手推动,转一次等于念一遍,另一说是庵内的墙壁上绘有六道轮回的图象,因而得名。 井巷子 因巷里有眼水井故名。天灯巷 因有很高的“天灯”得名。天灯是高杆上点的灯,有路灯的作用。因为避免重名,南门的天灯巷,改称南灯巷。 花牌坊街 因有石质雕花牌坊一座得名。(系旧时的贞节牌坊,为表扬一位刘姓州女未嫁守节而建立的。)
(五)因有学校、工厂的关系得名
大学路 因华西协合大学在此得名
中学路 因华西协合中学在此得名。
小学路 因成师附小华西分校在此得名。
金陵路 因金陵大学蚕桑系在此得名。
南虹路 因南虹艺专在此得名。
南熏巷 因南熏中学在此得名。
建国巷 1937年建国中学由东胜街迁此得名。
国学巷 原为清代杨遇春的故宅,后来指给存古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国学院,再改为国学专门学校,后即以此名街。到1920年国专又改名中国文学院,为公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份。
书院街 因系大益书院的旧址得名。现按方位又分东、南、西三街。
光华村街 因光华大学分校1938年由上海迁此得名,而光华大学即是如今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商业街 因国民初年办商业专门学校于此得名。
实业街 清代名官学街。民国初年曾办实业讲习所于此,因而得名。
同仁路 民国初年因办同仁工厂招收旗民学艺的关系得名。同仁,故一视同仁之义。
培根路 因路南有培根火柴厂的关系因而得名。
武备街 因武备学堂设此的关系得名。
天成街 因吴夭成氏在此办有天成化工厂的关系得名。
树德里 因树德中学(今九中)在此得名。
树德巷 因树德小学在此得名。
松如巷 因松如中学在此得名。
蜀华街 因蜀华中学(今十四中)于1932年创建于此得名。
义学巷 因此巷位于协台衙门附近,乾隆年间,候缺者多寓于此。常倡义学,以造声誉,此巷 亦因此得名。
昌福馆 因有昌福印刷公司的关系得名。后因修建东风市场占用地基,此馆已被拆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