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1)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无”中有可以塑造“有”的原料。

“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道”的两个重要概念,解释“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2)

想到三个例子,个人觉得可以帮助理解“无”和“有”的概念及转化。

1)思维认知从无意识到潜意识至显意识再到能用语言文字来形象描述澄清混乱的思辩过程。

2)从大量混乱的碎片信息中提取出可以学习的知识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无”和“有”,可以理解成看待一件事情的两个角度:宏观,微观。如果从宏观上看,变成上帝视角,在几亿年的时间长河里,当下事件的影响力微乎其微,那么事件里的人或物都归为无,被事件所困惑的你就会释然了,是在体会“道”的玄妙;如果从微观角度看,就是跳进事件里面,详细地看,专注到具体的人或物上,就是一个“有”的状态,就可以勘探到“道”的轮廓。

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3)

佛家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

这么看来,释道对空的理解并无二致,只是论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突然明白了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书只会让人们过度纠结于文字上的意思。不利于解释什么是“空”、“无”、“道”,这些只能靠悟,且是顿悟。

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4)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包括有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了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道德经每章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