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1)

2022年7月7日10点37分49秒,周四,农历六月初九,小暑节气。

小暑是24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也是夏天倒数第2个节气,一个月后就是立秋了。

一、小暑天象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尤其是星斗的变化来确定节气和历法,小暑节,太阳运行至黄道105度,对应巨蟹座,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偏南的方位,12地支的未羊,五行属土,同时“未”又是四库之一,未藏丁火,而巳午未拱南方火局,其炎热程度可见一斑。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2)

从《说文解字》来看也是如此: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3)

暑,形声字,从“日”,“者”声,本义就是“炎热”的意思。

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

《史记》有《日者列传》,这里的“日者”并非“暑”,而是指观察太阳运行规律来推断、预测未来的易学人士,比如历史上的伏羲、炎帝、文王、周公、孔子等,以及两汉的张良、张衡、诸葛亮,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明代的刘伯温等,皆具备日者特征。

二、小暑卦象

小暑从太阳的运行方位和北斗的斗柄指向来看,对应先天八卦的巽卦、后天八卦的坤卦,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所以提到小暑节气,在卦象应用方面是坤卦比类,然而24节气在汉代与12辟卦结合,衍生出新的知识应用体系,此时,小暑对应的卦象就是“天山遁卦”,遁,即遁藏,顾名思义,小暑期间,从卦象来看要注意收藏,休息,所以很多学校会在此时放“暑假”,这得益于古人的“易学”智慧。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4)

遁卦原文:

遁。亨。小利贞。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遁卦下面两爻为阴爻,上面四爻为阳爻,形成二阴剥四阳之象,尽管阴气未占上风,但种种迹象表明,“小人”开始得势,阴的力量开始升腾,整个宇宙的能量体系对北方而言已经由立夏、小满时节的六爻纯阳,转换为阴气力量的上升,这股上升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比如从中医角度而言,三伏贴开始准备了,祛湿、防暑的食疗方案提上议程,否则,轻视这股阴气的升腾,贪图凉快,一味吹空调、喝冷饮、吃冰镇水果和雪糕,那么肠胃系统的防卫就很容易被阴气攻破,形成肠胃感冒、腹泻甚至食物中毒,更严重的是,湿气未排除,导致秋冬肺病和肾病得可能性增加,所以,要记住,越是暑热,越要杜绝受凉,重视阳气得维护。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5)

小暑饮食,建议以时令水果常温食用为佳

寒暑燥湿风火。——《黄帝内经》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

三、小暑三候

古人把小暑分成三侯,每候5日,共计15天,分别是:

一候,温风至。温热得风来了。

二候,蟋蟀居宇。六月天,蟋蟀得羽翼渐长,常常会进到庭院屋檐、墙角下避暑。

三侯,鹰始鸷。雏鹰感受低温得上升,开始在高空学习飞翔和击杀得本领。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6)

四、小暑民俗

小暑接近入伏前后,所以,小暑得民俗主要受“三伏”习俗影响,比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此类饮食相关民谚较多。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即“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入伏也是按天干地支的运行计算,“热在三伏”,“伏”与“遁”字有类似含义,可见古人把易学智慧已融入日常生活,只是人人日用而不知罢了。

所谓入伏,是从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为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10天)。

2022年的伏天有40天,分别是: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7)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伏天是体内寒气排出的最佳时机,坚持在伏天喝热水,规律运动和睡眠,配合三伏贴等,可以排湿驱寒,提升正气,防病健身。所以,一年一度的伏天养生要好好把握。

从美食而言,小暑食俗除了食新,还有:吃汤饼、吃伏面、吃六月六包子、喝伏羊汤、吃黄鳝,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而且,很多宗教人士还有吃斋月的习俗。

你还知道哪些小暑和伏天习俗,欢迎交流分享。

二十四节气小暑介绍(易与24节气小暑已来)(8)

结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暑天,即使湿热难耐,也可以心静凉生。

遵循老祖宗“遁”卦的智慧,祝大家清凉一夏,静待秋风。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