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敬请关注本号《国学说历史》,获取更多干货内容。

震烁古今的思想架构

阳明心学有一套严谨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然而,由于心学注重口口相传,没有一套现成的心学典籍、合集可供学习,不同的人理解不同,造成后世弟子形成了各种解读派别,比如对于四句教“心、意、知、物”四个字的理解不同,就出现了四有四无派,而现有的心学书籍,大部分是阳明先生的弟子以问答形式,记录于各类文书信件中,造成心学书籍虽浩如烟海,而核心思想却分散于各大著作,普通人根本难窥心学全貌。目前,书店里关于心学的书,多偏重于阳明生平故事,或智慧解读、或学习感悟、或某个方向的探索,不能给广大读者以全面思想架构的学习引导。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本课程经过深入解读阳明心学《传习录》《王阳明全集》《大学问》等原典原著,融合近现代大师的心学解读,如梁启超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钱穆的《阳明学述要》,试图给大家一个完整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架构,希望能让任何心学爱好者,都能从零开始进入心学的修习大堂。

阳明心学核心思想体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核三观四规四句教十六法门”。

{!-- PGC_COLUMN --}

一个核心思想:致良知

很多人,包括一些知名学者,都把知行合一列为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但事实上,中年以后的王阳明一直致力于致良知的讲学推广,而把知行合一列为致良知的一个修习过程。认为,知行本来就是一体,不必把它分开,而当初提出知行合一,是因为要区别于当时朱子“先知后行”的流行主张,也是为了让资质一般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心学。就如六祖惠能的偈子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2)

儒家学派自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门派,朱熹认为理在心外,以“道问学”为修养阶梯,说陆九渊的思想太“简易”。王阳明反对程朱的“先知后行”,主张“知行合一”,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是知的表现形式,是知的补充;他反对程朱的“格物致知”解释,主张“致良知”,说良知即天理,不学而知,为吾心所固有,不假外求。

所以,致良知,才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原文记录王阳明的信说: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3)

其实,良知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孟子》,其含义是指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对此加以发挥,并引进《大学》中的一个"致"字,"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据此,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以为良知即是天理,从而进一步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遵循内心所固有的天理。“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普及到事事物物。即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到遵循天理的道上来。

在孟子的观点中,有良知,有良能,按此逻辑还应该有良行,他们是分开的,而在阳明心学中,这些都是合而为一体的,致良知包含着致良能、致良行的意思。并且上升为天理的最高范畴。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4)

这世界上做任何事,其实都有一套严谨的“心、道、场、法、术、器”系统,只有六者符合逻辑前后一致,最终才会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只以赚钱为目标,不管手段,就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行贿受贿等极端方法,但这种方法迟早会把自己赔进去,如果你是为了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不方便为目标的事业,自然会运用更多符合道的法术器,最终是否成功只是时间和机遇问题。一个企业,如果你的事业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出发点和方向对了,即使后面再多困难和波折,相信最终一定会有所成就。

当初马云开创事业,如果目标只是赚钱,不考虑社会价值之道,也许成功就没有那么伟大,要知道,1999年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在当年并不是最大的,为什么成功的是他,而那些曾经的大腕却倒下了,这和马云创办事业的愿景很有关系,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阿里永远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当然,要真正理解透彻致良知的思想,还需要理解阳明心学产生的前因后果及三个阶段的观点变化,请听下一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