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在围棋界的地位(无人逾越的围棋巅峰)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州,本名吴泉,字清源。7岁开始学棋,11岁已是当时中国一流水平,14岁东渡日本,25岁起,17年间击败了十番棋擂台赛上的所有超一流高手,被封为“昭和棋圣”,创立了“吴清源定式”和“六合之棋”,被棋坛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
17年间把日本所有一流棋手打降级
“在父亲去世的前3天,他把我们三兄弟叫到病床前。他把练字用的字帖交给了大哥,把小说交给了二哥,交给我的是棋子。这也算是父亲给我们的遗嘱吧。之后,大哥做了官,二哥成了文学家,而我成了一名棋手,完全如父亲生前期待的一样。”吴清源在自传中如此记述。
自从踏入棋坛以来,吴清源为围棋带来的新思维、新创造,直接影响了围棋理念的变迁和发展。金庸曾说:“古今中外,我最佩服的人是谁?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
为了显示自己的气度,段祺瑞强行让了吴清源二子。起初,吴清源并不知道段祺瑞的棋力如何,“只知道他下棋很快”。而且作为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吴清源 既不懂得其中的人情世故,也不了解段祺瑞下棋的“规矩”,一开局便奋力拼杀,将对方杀得七零八落。一旁观战的棋手们见到如此场景,个个心惊胆战。
“看我是孩子,他就下无理手想欺负我,最后我抓住他的破绽,赢了那盘棋。”吴清源回忆说,“但实际上,他喜欢赢棋。大家都知道他这个脾气,为了讨好他,就都故意让着他,输给他--没想到却让我这样一个毛孩子赢了他。”
段祺瑞的好胜心强,门客们也都知道他的“规矩”,常常故意让他取胜,因此,段祺瑞成了“常胜将军”。只有他的儿子段宏业不让他,每次和他下棋都是必胜。输棋之后,段祺瑞就会愤怒地冲着段宏业说:“你就会下棋!”
输给吴清源之后,段祺瑞心情大坏,一个人走进屋里就没有再出来,甚至连早饭也没有和棋手们一起吃。不久之后,北京《晨报》副刊登出了这样一则报道:“段执政一日与吴清源对弈,大败,愤然拂袖而起,进入内室……”
吴清源再次见到段祺瑞时,已经是月底。“因为(他)答应过以学费的名目给我钱,所以第二次见他的时候,我直接对他说:‘请给我学费。’”见吴清源如此直 白地要钱,一个堂堂的执政也不好跟一个小孩去计较,只好拿出100块大洋给吴清源。“那以后,他答应过的学费还是如期如数地给了我”,只是“他没有再与我 下棋”。
1926年,段祺瑞在政治斗争中失利下野,退居天津,吴清源一家只能再次依靠变卖家产度日。为了生计,吴清源来到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的“来今雨 轩”下棋,因为会有“喜欢下棋的有钱人提供奖品”。在这里,吴清源连战连胜,多次拿到了砚台、花瓶之类的奖品。福建省围棋协会会长施群说:“吴清源当时虽 然只有十一二岁,但国内却已经没有能与他对局的棋手了。”
20世纪的前60年,日本棋坛代表着世界围棋的最高水准。1928年10月,在母亲和大哥吴浣的陪同下,吴清源来到日本。在经济上,日本棋院的总裁大仓 喜七郎答应每月资助吴清源200日元生活费。当时,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工资只有40日元,“200日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不过,这每月200日元的资助是有条件限制的--仅限两年,大仓希望用这两年的时间来看清吴清源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专业棋手。到了第三年的段位赛,吴清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依靠比赛赞助费和围棋授课的收入,吴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新旧对抗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杂志向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等6位一流棋手征求意见:谁是围棋史上的最强者?加藤、 武宫、林、赵4人一致认为是吴清源;而小林和大竹认为,由于历代围棋高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很困难的,但如果非要选出其中的强者, 大致可以列出3位:道策、秀策、吴清源。
道策是日本近代围棋的开山鼻祖,秀策被认为是围棋黄金时期(19 世纪中期)最伟大的棋士。吴清源能够与“前圣”(道策)、“后圣”(秀策)并驾齐驱,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新布局法为他在棋界奠定的地位。
吴清源(左)与当时日本唯一的九段藤泽库之助对局,把对手连降两级,日本棋院只好也升吴清源为九段。
自幕府时代开始,日本围棋形成了很多棋理,这些棋理经过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棋手们不可逾越的教条。1933年,19岁的吴清源与好友木谷实尝试突破教条,创立“新布局理论”, 在棋界引起轩然大波。棋坛的很多权威无不视之为歪理邪说。
1933年,读卖新闻社主办由五段以上棋手参加的淘汰制“日本围棋选手权战”,夺冠者将与本因坊秀哉九段对局。吴清源在半决赛中战胜木谷实,决赛中战胜 师兄桥本宇太郎,获得冠军。据说,吴清源夺冠之后,读卖新闻社的社长正力松太郎,竟然握着桥本的手说:“真是输得太好了。”
“这种‘感谢’方法是很奇怪的。”吴清源在回忆录中记述,“其实,读卖新闻社特别想让继承了本因坊的名人(秀哉)接受我的新布局的挑战,他们期待着这种 新旧对抗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秀哉号称“20年不败”,是棋坛响当当的权威人物,同样也是吴清源等人围棋革命的最大反对者之一。
1933年10月16日,吴清源与秀哉的对局开始。执黑棋的吴清源第一手下在“三三”。“三三”这种下法被“前圣”道策称为“鬼门”,属于禁忌走法。而本因坊当时有传统,采用这种走法的棋手,将会被逐出师门。因此,谁都不敢下这样的棋。
“和名人的对局,我的第一手就向传统发起了挑战。”吴清源的开场“着实让名人吃了一惊”。“我比较讨厌下‘定式’,所以到了日本之后,就一直下‘星’‘三三’。从这一点讲,我从到了日本开始就一直在下新布局。”
接下来,吴清源仍按照自己研究的新布局进行对战,这些布局与以往的常识完全不同,引起了在隔壁观战的本因坊弟子很大的震动,因为“这完全和本因坊一门所教的布局背道而驰”。
不仅如此,吴清源的创新走法也轰动了整个日本棋界。“这样的对局使得《读卖新闻》的销量直线上升,正力社长一定很高兴吧。”吴清源开玩笑说。1933年 11月,由吴清源与木谷实共同研究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一书出版。上市的第一天,出版社的门前就排起了长队。“围棋书的销量那么好是前所未有的。” 吴清源说。
1934年1月29日,这局震动整个日本的围棋大赛,历经3个半月终于结束。棋局一直到159手都是秀哉在苦战,为此,秀哉曾多次在比赛期间提出暂停。直到第160手的一个妙手,秀哉才逆转局势,险胜吴清源。而这第160手的妙招在事后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棋界一直有传说,比赛暂停期间,秀哉的弟子都聚集到他的家中,每天都在研究当天的实战棋谱,大家一边讨论,一边考虑对策。而这第160手的妙棋,就是由秀哉的得意弟子前田陈尔五段所想出。
“这局棋本来就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关注,更何况局面又是执黑的我占优势,所以对本因坊一门来说,这是豁出命的决战。”吴清源说。
赛后,包括木谷实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秀哉在赛中多次提出暂停,回家和弟子们研究策略,把一局棋延长至3个多月,这种做法未免有失公正。此后,日本棋院 规定,以后的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封手”制度也因此得以实现,即在比赛暂停或中断的时候,对局者事先将下一手写下来,然后封存起来。
虽然这次新旧对抗是以秀哉的胜利告终,但是新布局法却因此更加流行,甚至前田陈尔在师父秀哉过世之后,也改以新布局出招。有民意调查显示,吴清源赛后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称霸日本棋坛17年
十番棋是日本江户时代就有的比赛,比赛失败者将降级,以此表示弱者不具备与强者平等竞争的能力,因而又称升降赛。按照日本围棋传统,在升降赛中被降级, 是棋手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所以,这是一种事关一名棋手名誉的比赛,“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真刀实枪的对拼”。吴清源就是以十番棋这样的决斗,征服了日本棋 坛。
1938年,被誉为“不败之名人”的本因坊秀哉宣告引退棋界。日本棋院为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决定为秀哉举办一场引退棋赛。消息一传出,举国上下为之轰动。与“不败之名人”进行最后的告别赛,成了众多围棋精英的奋斗目标。
在“名人引退棋挑战者选拔赛”中,木谷实打败了包括吴清源的老师濑越宪作在内的各大高手,获得了向秀哉挑战的资格,并最终取得引退战的胜利。一般来说, 秀哉引退之后,木谷实将成为围棋界第一人。但由于吴清源当时在养病,无法参加选拔赛,因此有人提出,要确定谁是棋界第一人,还得让木谷实与吴清源一决高 下。
读卖新闻社的文化部记者向木谷实提议:“想不想和吴清源先生下十番棋?”木谷实本人也希望打败吴清源,他放出话来:“只要能打败吴,下几十局也没什么。”至此,作为吴清源毕生成就之一的“升降十番棋”拉开了序幕。
1939年9月,吴清源与木谷实的十番棋对局开始。作为特别对局,这场比赛的时间也被定得很长,一局棋要下3天。到了第3天,木谷实突然“砰”地一声倒在地上。
吴清源(左)和木谷的连仓十番棋,进行了1年9个月,谈笑间将对手降格为先相先。
后来,读卖新闻社针对此事刊登报道《木谷氏鼻血!吴氏视而不见继续长考》:“走廊上,用时所剩不多的木古先生苦闷地躺在那里……不久吴七段下定决心地抬 起头,朝着走廊喊:‘木古先生,怎么办?还休息吗?我要下了。’”文章将吴清源描写得冷酷无情,以至于让吴清源在后来遭到很多麻烦,甚至收到恐吓信。然 而,“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吴清源在自传中澄清:“那天,还有作家川端康成先生等几个人在场,当时既没有发生木古先生流鼻血的事,更没有木古先生痛苦地躺在走廊上的情景,这是很清楚的事实。当时只是木古先生躺在长椅上,而我盯着棋盘上的棋子在闷头计算--不过如此而已。”
“他好像是脑贫血引起的。”吴清源回忆,“其实,木谷实先生在段位赛里也出现过因脑贫血而倒下的情况,那时他也是在长椅上躺了30分钟,据说他是一边休 息一边想好了下一手。”比赛进行到第五局,吴清源以4:1领先。对于木谷实来说,此时的处境就像大半个身子被推到悬崖外一样危险,如果再落败一局,就会被 降级,这是作为棋手所不能容忍的耻辱。为了表明获胜的意志,第六局,木谷实将原本的长发推成光头,决心剃发明志。但最终,吴清源还是以5胜1负的成绩,将 木谷实打降了格。
自此之后,吴清源先后与雁金准一、藤泽库之助、岩本薰、桥本宇太郎等多位一流棋手进行了“升降十番棋”。其中,藤泽库之助曾与吴清源3次对战十番棋,但 结局总是以降级告终。在第3次对局中,藤泽甚至怀揣辞呈,抱着如果不获胜就退出日本棋院的决心去对战,无奈最后仍是落败。后来,藤泽库之助改名为藤泽朋 斋,才重新回到日本棋坛。
“我下了17年的十番棋,打败了所有能够成为对手的棋手。”吴清源回忆。这种擂争赛形式的“升降十番棋”一直进行到1956年。最后因为再也找不到能够与吴清源平等对局的对手,十番棋宣告终止。
17年的十番棋升降赛,除了主办方因顾及棋界元老雁金准一的名誉,强行无限期暂停双方的比赛以外,吴清源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一流人物全部降级,有的甚至降了两级,创造了一个围棋界至今传颂的“吴清源十番棋时代”。
转折
吴清源的围棋时代终结于一次车祸。1961年8月,在穿过人行横道时,吴清源被一辆印刷所送校样的摩托车撞倒,头部受创。此后,吴清源渐渐淡出了围棋一线比赛,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围棋教学和研究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摩托车事故给吴清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一度引起精神错乱。有一次在朋友家中,吴清源又进入了错乱的状态,在厕所里怎么也出不来了。“当时我神志模糊,不知道该怎样走出厕所。”
在比赛中,除了头痛,吴清源还要“拖着一条腿”。由于在对局中无法盘腿坐下,他只能坐椅子。但是,有些棋手不坐在榻榻米上就不能下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看起来很奇怪的对局场景:吴清源坐在椅子上,对手在搭起的台子上再铺上榻榻米坐着。
1952年,吴清源与“天才少年”林海峰对局,让六子,林输一目。
那时,吴清源的比赛成绩也开始变得十分糟糕,几次参加“名人挑战赛”,都没有得到挑战权。在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名人挑战赛”上,吴清源还都拿到了第二 名,“这也算马马虎虎”。但第四期时,吴清源八战八败,这是他到日本后的第一个八连败。比赛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差,唯一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徒弟逐渐开始在 棋坛中崭露头角。
吴清源初见爱徒林海峰,是在他1952年访问台湾的时候。当时,吴清源刚下飞机,便被邀请到中山堂,与“天才少年”林海峰下一局测试棋。当时林海峰只有 10岁,因此,吴清源在测试棋中让了林海峰六子。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林海峰的棋完全不行了,眼看马上要输掉比赛。就在这时,林海峰忽然爆发出一股力 量,将局势挽回不少。
“后来才听说,原来事先有台湾一流高手帮助林海峰研究对策……也就是说,周围的人事先教的定式根本就是不行的。如果林海峰一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想法下的话,结果可能反而会更好。”虽然测试棋的结果还是吴清源赢了,但他却从中意外发现了林海峰的围棋天赋。
测试棋之后,台湾围棋协会理事长周至柔问吴清源:“如果林少年去日本的话,能不能下到六段或七段?”吴清源回答:“要尽早让他去日本留学。”两个月后, 林海峰到了日本。当时吴清源住在箱根的仙石原,距离东京很远。台湾围棋协会只好把林海峰托付在东京某个有声望的华侨家里,让他作为日本棋院的院生学习围 棋。
由于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在日本人生地不熟,与父母分别,语言也不通,林海峰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我听说他为了打发时间,就坐在山手线电车上转了一圈 又一圈,”吴清源回忆,“这样下去可不行,所以,(我)又把他托付到了京都的华侨朱涧义先生的家里,并让他去日本棋院京都支部的藤田悟郎先生家里修业。”
因为吴清源和林海峰离得很远,所以两人只能进行通信教学:朱涧义将林海峰下的棋谱抄下来寄给吴清源,然后吴清源做一些简单的评注再寄回去。这样的通信教学一直持续到林海峰升到三段为止。
1955年,到日本3年之后,林海峰成为初段。1965年,23岁的林海峰在第四期的“名人挑战赛”上获得冠军,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名人,这一度成为吴清源最得意的一件事。
吴清源的另一位弟子芮乃伟,是世界围棋历史上第一个女子九段棋手,现今活跃在韩国棋坛。2000年,芮乃伟不仅战胜了韩国一流棋手曹薰铉九段,而且还战 胜了被称为“世界第一人”的李昌镐九段。尽管芮乃伟是中国人,但却获得了韩国的“国手”头衔。“这是围棋界划时代的大事。”吴清源骄傲地说。
芮乃伟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自己师从吴清源的幸运:“当时师父的许多布局思路和具体招式,已经和正在成为当今棋坛的流行下法。”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风骨 天下情怀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请关注微信公号:儒风大家(rufengdaji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