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依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依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体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强国工程、民心工程
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次强调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公共文化服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关乎民族精神、关乎人民福祉。
第一,从关乎民族精神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根本任务就是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文化是什么?说到底,文化是精神,是民族精神。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运连着国运,文脉连着国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什么是强国?指出:一个强国,物质和精神都要强,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硬。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打好“两个基础”: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增强“两个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改善“两个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公共文化服务在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凝聚不了人心一切都是空转。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在最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搞得好,有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就能吸引群众、感染群众。用文化的力量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就会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就是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之中,让群众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中感受到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句话深刻概括了文化的独特作用。
第二,从关乎人民福祉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的幸福生活越来越密切。现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换句话说,现在吃好了、穿好了、住好了,不一定能换来幸福生活。在现代社会,幸福生活突出表现在,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上是否充实。人们在没有温饱时,只有一个烦恼,就是吃饭问题;富裕起来后,会产生无数的烦恼,而这些烦恼大多不是来自物质方面而是来自精神方面。生活富裕了,但精神却失落了,这是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物质上富裕,又要精神上富足。精神上的充实、精神上的幸福,要靠文化。指出:“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这里,强调了人民幸福生活对文化的依赖性。
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里,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这样一句话来强调文化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这次疫情防控也凸显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疫情防控,不能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文化消遣和艺术欣赏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开设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网上音乐厅、网上演播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法新颖。文化起到了慰藉心灵、娱乐身心,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在谈到抗疫斗争时也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他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六个层级的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形成了涵盖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文化活动、文化鉴赏、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造就了一支有几十万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和几百万人的基层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性文件,出台了一批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性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21年版)》等。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现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不少,但有数量缺质量,精品力作还比较少,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多。二是投入不足,财政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提高。2021年,我国财政总支出246321.5亿元,其中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986.47亿元,只占1.6%。用于基层公共文化的资金明显偏少。从财政投入的结构看,有三多三少:东部多,中西部少;城市多,乡村特别是偏远乡村少;大型文化工程多,基层日常性保障运营经费少。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设施建设,轻人才培养;重线下服务,轻线上服务。下一步,就是要针对这些短板问题,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把质量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命线
指出,现在文化建设已经越过“够不够”“缺不缺”的阶段,进入到“好不好”“精不精”的阶段。我国到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强也是强在质量上。提出,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正确导向是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是引领精神世界的,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导向。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指出: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心骨。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是什么?公共文化服务第一职责就是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公共文化服务,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高尚的道德聚拢,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当然,坚持正确的导向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贴标语口号,而是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文化之中,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毛主席讲过一句话:“作品好比饭菜一样,要既有营养,又有好的味道。”也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立场。从本质上说,公共文化服务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是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文化过程。所以,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要转变一个理念,就是由政府单纯地送文化转为“送文化”与“要文化”相结合。过去一味地强调送文化,送的文化不一定是群众需要的文化,结果出现了供非所需、需无所供的现象。在2018年提出文化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供给的盲目性,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公共文化服务要把“端菜”和“点菜”结合起来,群众需要什么,政府送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把文化送到群众身边。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主干建设已经完成,但毛细血管不够发达,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距离群众较远,群众够不上,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不够。文化设施的有效辐射半径是10分钟,超过这个距离,群众就感到不方便了。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提出让群众就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办法是实行总分馆制。比如,一个城市的区或农村的县一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是总馆,辖区内广设分馆,包括居民小区、街道、学校、车站、企业、机关、商店等等,能设尽设,所设立的图书点、文化活动点都是分馆,图书是流动的,随处可借、随处可还;文化活动地点就在身边,随处可及。而且鼓励社会力量开设书吧等文化设施,政府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这样,群众在房前屋后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
再次,要大力培养、壮大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仅靠政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群众文化要依靠群众办。依靠群众办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就是看是不是把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一个地方公共文化活不活跃,有没有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者的多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来自群众,有热情、有专业,熟悉群众,有亲和力、凝聚力,周围都聚集着大批的群众。所以,建设好文化志愿者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投入十分不够,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投入中存在着浪费现象,没有被很好利用。十分强调用好公共文化资源的问题。他提出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他还提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好公共资源的效能,根本的是深化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但不是由政府包办,仅靠政府来办是办不好的,必须走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路子。2015年,就指出:“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比如,基层文化站建成后是否具有活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有一些基层文化站存在着政府“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致使基层文化站存在着活力不足的现象。解决基层文化站活力不够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思路是让懂文化的专业团队来运营文化站。现在基层文化站正在推广由政府招标,由社会专业团队竞标,然后进行专业化运营的改革措施。比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街道,于2017年引入专业艺术公司对街道文化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经过5年的实践,城子街道共成立47支文化团队,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现在,城子街道已经形成“党委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点餐、群众评价、第三方监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这种做法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设施服务效能,群众参与热情高,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将公共文化资源盘活,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田。(来源:中国文化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