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为什么不怕走出舒适圈(李安遇到大坎扛过去是英雄)
我超级喜欢李安导演,明天终于可以去电影院看《双子杀手》,太激动了!
我看了下《双子杀手》的编剧中有大卫·贝尼奥夫,他是谁?你一定看过前段时间火爆的一个女人和三条龙的故事,没错!大卫就是《权力的游戏》第1至5季的编剧和制片人。
主演威尔·史密斯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好莱坞演员,他的《当幸福来敲门》能把我看哭。威尔直接说“跟李安合作是我一生的梦想”,这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关于李安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他和他的电影,从他的故事中我总是能看到:焦虑不可怕,它只是比成长来得早一点。
文/女绅士
高考两次落榜,家庭煮夫6年,
逆袭为两度奥斯卡最佳导演。
“逆天改命”,李安经历了什么?
一个字:扛。
硬扛!
01 死里逃生:我叫李安,时常不安大陆解放对国民党来说,是大陆沦陷。
李升,时任国民党教育部主任秘书,
携妻搭乘货轮,迁往台湾花莲。
四年后的一天,妇产医生正赶去李家接生,
医生一看,这可不得了:
脐带绕在婴儿脖子上两三圈,面临窒息。
李妈妈嗓子喊哑才产下婴儿,谁知宝宝脸发青,没丝毫动静。
众人惊慌无措,难道是死婴?
右一穿格子衬衫和短裤的李安导演小时候照片
医生急中生智,挥手一拍小屁股,
“哇!”的一声,婴儿哭声响彻病房走廊。
李升大喊:李家终于有后了!
祖籍江西德安,乘“永安号”到台湾,
故取名“安”字。
然而,李安却时常处于不安之中。
从小,李安就不符合父亲的期待,
“不是个合格的儿子”。
上学后,又迎来另一个更失败的身份:学生。
不安,成为李安深入骨髓的性格底色。
02 最差学生:高考两度落榜,差点自杀父亲李升是校长,母亲是小学老师。
父母对李安的期待和无数中国父母一样:
读书,考大学,正经工作。
谁料想,李安不是读书的料。
小学,成绩差,跪在教室旁,
挨老师耳光,打完还要鞠躬:“谢谢老师!”
升初中,考得一塌糊涂,离第一志愿十万八千里。
父亲气得跳起来,找名师给儿子补习。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改变。
“数学老考不好,吃‘竹笋炒肉丝’成了家常便饭,
被打到害怕,罚跪尖算盘、跪油漆桶边,
甚至被威胁戴狗牌游女生班,我还是照错不误。”
高中,念书就更不行了。
父亲就是学校的校长,他更加不安。
一年级才结束,父亲拿来一张大学意向表。
李安一看,理科不擅长,文科不感兴趣。
“我发现自己一无所长。”
父亲再次给李安请来名师,一对一辅导。
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天天补习,还是落榜。
第一次高考,落榜。
“我把桌上的台灯、书本全摔到地上。”
第二次高考,落榜。
“数学考了0.67分,母亲派弟弟24小时盯着我,怕我自杀。”
即便李安三十多岁的时候,用不着考试了,
半夜也总是做噩梦,梦见考试解不出数学题。
他的不安,含有与生俱来却无法治愈的自卑。
03 救命稻草:坚持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读不成大学,辍学这脸丢不起。
最后,李安跑去艺专。
父亲100个不高兴,他最痛恨的职业:
一是船员,二是演员。
“复读!”父亲下了死命令,让李安再次冲刺大学。
人算不如天算,不久一个转折点出现。
1974年秋天,李安跑去艺专小剧场参加面试。
原来,师姐的戏剧缺一个扮演诗人的男演员。
“好,就你了。”
才见一面,师姐就决定由李安来演这个角色。
“我第一次站在舞台上,一站上去,
我马上就晓得,我的人生变了。”
武侠小说中,郭靖这般普通人,只要打通任督二脉,
就可以武功精进,进而成为绝世高手。
一个舞台,就这样拯救了李安。
此后,李安仿佛打通任督二脉,
连演15部舞台剧,拿下台湾话剧金鼎奖。
父母来学校看望他,校舍简陋,环境脏乱,
一间几坪的小房间,摆着七个床位、两张桌子。
老鼠成群结队跑上跑下。
父亲问李安:“你要不要重考?”
“我不复读。我是属于这一块的。”
父子俩对峙,终于达成妥协,
“不复读也行。但是有个条件,必须出国留学。”
父亲的规划是:出国留学,回家当老师,子承父业。
李安忙于四处公演,和卖艺、逗乐的戏班子混在一起。
换来父亲更大吨位的失望,吃饭就开训:
“什么鬼样子,跟跑江湖耍马戏有什么区别?”
李安把筷子往桌上一摔,跑回房间,锁上门。
这是他第一次向父亲表达不满。
李安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样,
坚持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并且“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
等到有一天一看,嚯!好家伙!
他抱着的已经是可以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04 出国留学:用最好的方式突出你的优势艺专毕业,服完兵役,
李安豪迈地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表演。
然而,现实生活立即挫败了他。
美国的表演课要用全英文,
“而我的英文刚够上市场买个菜,
所以压根没有分到表演组,而是导演组。”
后来又转去纽约大学念电影系。
上课期间,他感受到强烈的中西文化冲突,
英文表达不利索,反而发现了自己的优势。
上课,别人滔滔不绝,他笨嘴拙舌,只有听的份。
但是实践拍摄时,平时课堂上唾沫横飞的同学,
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弄成一团乱麻。
李安就很容易上手,“一导戏,大家都会听我的。”
毕业时他已经31岁,找不到工作,他决定回台湾发展。
行李运往港口,就在起飞前一晚,
一张名片和一个奖项,改变了李安的步伐。
他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
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
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
威廉·莫里斯的经纪人当场就要跟他签约。
幸福的眩晕,李安感觉梦想之门已经打开。
05 一无是处:熬了六年,计划全部死光李安万万没想到,合同签约在即,转眼成泡沫。
他只好不断写剧本,改剧本,
找制片公司,等消息。
然后,石沉大海。
不断重复的希望、失望,整整熬了六年。
李安没有收入,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开销,
全部仰仗着老婆林惠嘉在研究所上班的微薄工资。
李安买菜、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
“被老婆养了六年。”
为了生计,李安曾经去给剧务组看器材,打杂。
一次,到纽约东部一栋大空屋去帮人守夜,
周围治安不太好,吓得直哆嗦,
生怕抢匪闯入抢劫,此后再也不干守夜的活。
接着去干剧务,负责挡围观的人。
面相不凶,身材跟高大的美国人相比,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一个非裔女人见他走过来,凶他:“敢挡?我找人揍你!”
他吓得跑开,一下午都不敢出现。
再后来,李安沦落为苦力,拿沙袋、扛机器,
有点技术含量的事,都没有他的份。
去剧场做小杂活,一件也做不好。
用林惠嘉的话说就是:“不拍电影,李安就是个死人。”
最难熬的时期,李安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岳父母千里迢迢从台湾来,刚下飞机,妈妈心疼女儿,
“我看你都累瘦了,弄个大男人在家养着,
这算什么事嘛?他是男人,应该出去赚钱养家。”
李安每天做一大桌子菜招待岳父母,
“好吃,好吃。”岳父母尴尬地回应着,
“你这么会做饭,不如我出钱,你去开个餐馆吧。”
李安不愿拿岳父母的钱来开展事业。
于是,背着老婆,硬着头皮,
去社区大学报计算机课,争取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一天下午,林惠嘉发现计算机课程表,
结果她顺手把课程表撕了。
“学电脑的人这么多,不在乎你李安一个。”
李安没有去找工作,继续在家做饭、带孩子。
等时间来到第六个年头,李安感觉人生一片黑暗。
“我只是觉得为什么我就没有机会,为什么人生是这个样子?
我真的不晓得怎么办,我已经放弃。”
熬了六年,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
李安,绝望了。
“我要是有日本丈夫的气节,早就剖腹自杀了。”
06 崭露头角:运气很重要,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李安已经濒临谷底。
这时,好友冯光远带来一个消息,
台湾征选优秀剧本,一等奖的奖金:
15000美元。
来不及想这些,李安存折上只剩下43美元。
他必须豁出去,赌一把。
李安把《推手》《喜宴》剧本寄回台湾。
又是八个月的苦苦等待之后,终于传来喜讯:
《推手》一等奖,《喜宴》二等奖。
得了奖,要不要回去领?
李安连回去领奖的机票都买不起。
组委会承诺报销来回差旅费,他才决定回台湾领奖。
上台领奖的西装、领带,都是问弟弟借的。
“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
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
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
起跑时,李安在华人知名导演中并不锋芒毕露,
谁料最后能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
华人影坛唯此一人。
他谨小慎微地珍惜自己的天分,持续不断的努力。
07 一鸣惊人:没人奇迹,只有累积颁奖典礼后,李安受邀来到台湾中影公司,
遇到自己的伯乐徐立功。
“李安,你要不要给我们中影拍一部电影。”
李安万分高兴,但徐立功还是非常谨慎,
拍摄经费只有1200万台币,
这点钱想要拍出一部好电影实在是太少了。
可对李安来说,这个机会无疑是久旱之甘霖。
没有犹豫,接下这个挑战。
“六年多来,我第一次有工作,虽然还没开始赚钱,
但有电影拍,晚上回家,家人就在门口看着我进门,夫复何求。”
《推手》在美国开拍,经费不足,人脉不够。
李安能否一炮打响?
他说服大儿子阿猫,扮演朱师傅的孙子。
布景时,他把自家的家具全部搬了去,
并向林惠嘉保证完璧归赵。
但是导出一场家庭冲突,演员把那些家具砸个稀烂。
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又挨林惠嘉一顿臭骂。
24天,李安完成全部拍摄工作。
《推手》获得金马奖9项提名,票房不断攀高,
台北票房冲到1800万台币。
李安的名字和《推手》一道席卷整个台湾的新闻报道。
紧接着,李安推出“父亲三部曲”,
《喜宴》、《饮食男女》,同样获得巨大成功。
“我36岁才开张,是一个很晚熟的人。”
多年的积淀与磨砺,李安一鸣惊人。
08 中国人拍英国小说连续拿奖,李安的才华得到公众认可。
他意外地收到来自国际顶尖团队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一个邀请,
当看到剧本名时,他的第一句话是:
“这些人的脑袋是不是短路了,怎么会找上我?”
找上李安的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摆在李安面前的剧本,
就是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
让一个中国导演去拍英国的名著小说,
就像让斯皮尔伯格来拍中国的《红楼梦》一样。
“第一次拍改编电影就是世界名著,很害怕。
机会来了不去做也罪过,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在英国拍电影,每个人都能质疑导演。
李安要面对的又是顶级的明星。
编剧是艾玛·汤普森,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高材生,
也是该剧女主角,拿过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男主角休·格兰特毕业于牛津大学,
凭《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成为全世界的偶像。
可以想象这是一群多么有经验而难以驾驭的演员。
“我到拍《理智与情感》,英文整个句子都讲不全,
更不要说一紧张起来,几个字,几个字那么蹦。”
一开拍就冲突,“要这么摆,他不以为然。
尤其是英国演员,舞台剧训练的成分很高。”
“我一直在‘挣’我的权威。
最后支撑我的,是仅存的一点民族自尊心吧。”
《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8项提名,
但是,没有获得最佳导演奖。
尽管如此,还是为李安的电影生涯带来第一次高潮。
一个一直执导华语片的中国导演,
终于真正意义上从亚洲跳到国际影坛。
一个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09 卧虎藏龙:不拼命,做电影没什么意思
拍摄《卧虎藏龙》,李安遇上前所未有的挑战。
武侠片最出名是香港,他前往请教,又是从头学起。
章子怡还很青涩,周润发和杨紫琼睡觉都在练习国语。
剧本反复修改调整,字斟句酌,被拆得七零八碎。
拍摄时,袁和平任指导武术,
李安对那场经典的竹林打戏,只要求“意乱情迷”,
为了这四个字,整个剧组人仰马翻。
再说,吊威亚在竹林奔跑耍剑也是个极大技术难题。
奔赴新疆拍摄时,遇到下雨天,
好几天都这么耗着,骆驼在那个时候相当难找。
一路奔波,宣传,打口碑,接受采访,再加上生病,
几个月下来压力大到不行,最后还坐过一段时间轮椅。
“很痛苦很痛苦,感觉身体都拍坏了,神经也拍坏了。”
整整三年里,“我唯一能去做的,就是扛住,拼命去做。”
最后一上映,北美票房突破1亿美元大关,
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1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
比排名第二的《美丽人生》翻了将近一翻。
最后的票房成绩是2.05亿美元。
此时,李安才恍恍惚惚地敢于承认,
他真的成了一个导演,他不是一无是处,
没有像父亲说的那样不务正业。
从《理智与情感》到《卧虎藏龙》,
李安又熬过8年,终于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但是,仍然没有获得最佳导演。
有人问:没有获得最佳导演,是什么感受。
李安开玩笑说,“回家去等太太骂。”
010 断背山: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李安拍片老是往不安全的地方走,
冒险是一种常态。
你问他何苦冒险,因为有些人天生要去拓荒。
接拍《绿巨人》,“我是真做烈士了。”
在影片巨大的投入产出的压力面前,他精神崩溃了。
“我不想做了,我想退休。”
他要拒绝找上门来的《断背山》。
李安和父亲说他的打算。
父亲一辈子反对他拍电影,包括李安提名奥斯卡,
父亲也就是,“哦,这差不多了,可以做点正经的事吧。”
这次,父亲问李安,“你想不想教书?”
李安当然不想。
父亲的反应出人意料,“你还不到50岁,又不想教书,
只能戴着钢盔继续往前冲,没有别的路子。”
很快,李安接拍《断背山》,开始在美国西部勘景。
然而,电影开拍两个礼拜之后,李安接到家人的电话,
父亲在台北骤逝。他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原谅自己的事。”
在丧亲之痛和巨大压力的煎熬中,
李安坚持把《断背山》拍完。
终于,他凭借《断背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
李安屡次三番把奥斯卡收入囊中,靠得是什么呢?
答案是:硬扛。
“我承认我是有点天份,但我的天份是我能够‘专注’的天份。”
企业家冯仑的一句话最能说明李安:
“伟大是熬出来的,‘熬’就是看你能否扛得住。
是在特别痛苦的时候扛住了,并把痛苦当营养来享受。”
011 色戒:李安只跟自己较劲
《卧虎藏龙》成功了,
为什么不继续拍这种在西方吃香的功夫片,
却要斥资1.3亿美元去尝试一部完全挑战的漫威电影《绿巨人浩克》?
《断背山》成功了,
为什么不继续拍这种叫好叫座的小成本文艺片,
却要去像素级还原一条民国街道,拍一部明摆着会触禁的《色戒》?
有人终其一生只拍一种电影,李安却勇于尝试不同电影类型主题。
有的导演跟各种东西较劲,李安只跟自己较劲。
拍《色戒》,李安较真到死心眼,濒临崩溃。
“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轮车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号码。
老上海街景也是上海制片厂也大手笔地重现的,
街上两排法国梧桐是一棵一棵种下去的。”
“那电车怎么来的?”
“特别做的,真的电车。”
很深地浸泡在那个历史情境里,
拍到后来,几乎有点被附身的感觉。
各方面的压力让李安心情都非常沉重,积压很久。
有一次终于爆发,拍着拍着就一个人哭起来。
“我在旁边哭到不行,梁朝伟来安慰我说
‘导演,我们只是露个皮肉,你要保重’,
梁朝伟被我折腾成那样还反过来安慰我。”
李安去法罗岛见伯格曼,抱着老爷子大哭。
这个被李安称作精神之父的男人挽救了他。
李安回到上海,拍完《色戒》。
“拍完以后生了好久的病,好像大病一场。”
《色戒》一举夺得44届金马7项大奖。
“一切都是尝试性的,我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012 少年派:扛得住,找到的东西就越好
“每次拍电影,每天都会想三次要不要放弃。”
不安分的李安选择直面问题,不逃避。
普通人用消极应对,他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光。
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买下小说《少年派》的电影改编权,
但在好莱坞找了好几圈,没有导演愿意接手,
拍摄《蝙蝠侠》的诺兰、
《天使爱美丽》的热内等名导也不愿接。
在很多人看来,将这部充满哲理思辨的小说,
改编为主流商业大片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故事发生在海上,还有一堆动物,
怎么可能拍成电影呢?”
李安解决的办法是:3D。
詹姆斯·卡梅隆拍3D,理所当然。
李安一向走文艺路线,凭什么玩转3D?
“拍电影有几条‘定律’,
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动物、不要碰水,
这部电影里我都占了,还用到了3D。”
剧组从卡梅隆那里租了两台机器,
体积很大,移动非常困难,
“我们又拍水”,器材一旦出故障,剧组就会抓瞎,
满世界打电话,把懂技术的人从美梦中吵醒。
“第一个晚上,整整12个钟头,一个镜头也拍不出来。”
剧本修改400稿,几乎每一稿都把纸撕掉推倒重来。
团队花6个月时间完成老虎的特效。
“这简直就是艺术品。”
后期制作一年多,预算不停超支,
李安精神上倍受折磨。“非常痛苦。
有段时间想说干脆做‘烈士’好了。
拍一个最贵的艺术片,名垂青史。
内心挣扎一番之后,还是决定把这个故事讲得深入浅出。”
最后,凭借《少年派》,李安入账第三座奥斯卡小金人。
此时,李安已经59岁,花甲之年,
依旧像《少年派》里的少年,在狂风巨浪面前无能为力,
却在彻骨的绝望里决死求生,在煎熬中不断成长。
“我在过去的体验中,只要努力,扛得住,
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
可是若我不努力争取,
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
冒险尝试新东西,压力很大。
至于未来会是个什么局面,很难预知。
我只知道,自己的努力争取与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End--
文/女绅士
女绅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