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咄咄怪事)

敬请关注!【文字轻语】分享诗词与经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场最美的相逢!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变得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一起来学习吧!

咄咄怪事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咄咄怪事)(1)


咄咄怪事

【成语故事】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出处】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释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用法】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近义词】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相反词】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颠倒黑白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赖,他对内主张改革,对外采取联齐抗秦,引起贵族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的不满,他们颠倒黑白,恶意中伤和诬陷屈原,使得屈原被流放到湘水地区,屈原报国无门,只好投江而死。

【出处】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

【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故意的

【近义词】颠倒是非、混淆是非、指鹿为马

【反义词】实事求是


大放厥词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但文学成就很高。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典故】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释义】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用法】作主语、谓语;指大发议论

【近义词】大发议论、说长道短

【相反词】缄口结舌、默默无言

敬请关注!【文字轻语】分享诗词与经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场最美的相逢!

↓↓↓记得点赞哦,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