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 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

2018-07-21 23:1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乐平

舟行滇池,烟波浩渺,白浪滔滔,清风拂面。

站在船头向远眺,在绿波荡漾的彼岸,巍峨雄壮的西山之巅,水浮云掩。那湖泊的秀丽与大海般玄境便呈现在眼前。记者们都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争相拍照留念。

“我们的滇池美吧?”安全员李斯满脸自豪地说,“现在是雨季,你们要是入冬了再来,能看到成群的海鸥跟在船后头,追逐他们的食物——伴随船行泛起的阵阵白浪,冲浪的鱼儿,不时跳到甲板上。”

要不是这番亲眼所见,记者对昆明市副市长吴涛此前关于滇池治理的介绍是将信将疑的——继2016年告别劣Ⅴ类水之后,今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与去年同期比显著改善,为20多年来历史最好水质!

世人皆知滇池污染严重,治理困难。记者在昆明采访,在许多场合都曾听到这民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摸虾做菜,七十年代游泳痛快,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风光不再。”

这则民谣说的是滇池被污染的情况。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昆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导致入湖污染负荷迅速增加,人类活动超出了滇池的环境承载能力,水质迅速恶化到劣Ⅴ类,富营养化严重。

90年代初,吴涛大学毕业刚到昆明工作时,滇池已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河,昆明人的乡愁就是这一池碧水。母亲河被污染,昆明人很心痛!”

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 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1)

治理滇池是一场污染与治理的持久战。吴涛介绍,从“九五”以来,国家连续四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

多年来,云南及昆明先后开展了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治滇池。

此外,云南省水利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运行以来,每年向滇池提供数亿立方米达标活水。近年来,各级投入治理滇池综合资金已经达到500亿元左右。

治理滇池,昆明人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组织者带我们在滇池沿岸参观,我们发现许多颇具匠心的创举。

捞鱼河湿地里,中山杉挺拔苍翠,在木栈道上穿行其间,心旷神怡。中山杉脚下就是经过引流进入湿地的尾水。

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 八百里滇池迎来20多年来水质最好的时候(2)

设计者巧妙地将进入湿地的水经过沟渠自然引流到各级地势形成的水塘,由于地势之间的落差形成地表水径流,从而形成湿地内水的自然流淌,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捞鱼河湿地管委会负责人范志宇告诉我,这块湿地以前是农田和农居房,昆明“四退三还(退田、退塘、退房、退人,还湖、还湿、还林)”生态建设工程以来,居住在此地的农民被迁移,这里逐步被恢复成湿地。

最让范志宇自豪的是,目前湿地公园运维的97名员工,全部是从前生活在此地的农民。

“他们看到滇池现在越变越美了,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美丽的滇池又回来了,对昆明人来说,这种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

现在,针对滇池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措施逐渐见效。滇池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减轻,外海和草海水质均达到了Ⅳ类。

昆明人一点也不敢放松。吴涛告诉记者,从今年起,昆明将打响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战”,到202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稳定达到Ⅳ类。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同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找回“烟雨空蒙山海际”般的美丽世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祝福滇池!祝福昆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