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涿州市历史简介(抗战名城保定涿州)
涿州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部,距北京天安门62公里,锁钥京都,雄踞保北,素有“天下第一州”美誉。全市总面积 742.5 平方公里,辖6镇、5乡、3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404个行政村、28个社区,总人口6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9.2万人。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并被列为河北省甲级开放城市。是全省首批扩权县(市)和全省重点培育的10个新兴中等城市之一,近年来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县情概述
涿州近临北京,地处大北京经济圈紧密层,位于京、津、保三角区中心地带,具备北京高能资源聚集和涿州低成本优势对接的优越条件。独特的区位优势,又成为中国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进军北京的“桥头堡”和汇纳百川的最佳商贸集散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环渤海经济区”合作机制的形成,涿州正在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拥有2300多年建制史的涿州,人杰地灵,名流辈出,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汉桓侯张飞、东汉著名政治家卢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六祖禅师慧能等历史名人皆出于此;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境内有辽代双塔、金门闸和“中国第一长石拱桥——永济桥”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义宫、中央电视台涿州影视基地、3个高尔夫球场等景点对外开放,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涿州是“三国文化”发祥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广为流传。
涿州市地处太行山麓东侧,位于华北冲击平原边缘,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拥有丰富的水利、地热和砂石料资源,素有“幽燕沃壤”、“督亢膏腴”之称。境内有永定河、白沟河、小清河、拒马河、胡良河、琉璃河6条主要河流,地下水净储量达25.6亿立方米,耕地总面积76.31万亩,有植物98种,主要植物资源为用材林和经济林;土特产品主要以水稻、大葱、甘薯为主,涿州大米以米质上乘而闻名远近,自北京建都后就为宫廷膳用,素有“御米”之称。
革命历史
涿州自秦置涿县,三国魏时设范阳郡,唐为范阳县,元为涿州路,明清时期先后隶属北平府、顺天府,民国时称涿县,始隶属河北省。
1928年3月,涿州永乐籍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廷瑞由保定回到家乡尚庄村,他利用平民学校为阵地,传播革命道理和马列主义思想。同年11月,发展该村7名青年入党,建立了涿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涿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涿县特支”。1932年6月,在清凉寺成立了中共涿县中心县委。1933年7月,在青岗村成立了中共涿县委员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于9月18日占领了涿县城,在城乡肆意奸淫烧杀。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面前,涿县城乡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奋勇抗战,组织了救国会和抗日救国军,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由于涿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抗日斗争形势比别处更为严峻,党组织遂以涿县境内铁路为界,分东西两区分别开展抗日救国斗争。
涿县铁路以西的党组织在严峻形势下坚持斗争,1938年10月,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冀东回师平西地区,在邓华司令员领导下,挺进房、涞、涿三县边界地带,成立了平西专员公署涞涿办事处和党的工作委员会。
1940年6月,在民主宪政运动中,涞涿办事处改称涞涿县抗日民主政府,“工委”改称中共涞涿联合县委员会,原基干大队改为房涞涿游击支队。1941年8月,日军纠集重兵,对房涞涿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涞水县山外和涿县、房山的平原地区大部被日军占领。中共房涞涿联合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先后转移到房山的北庄、平峪、十渡等地坚持斗争。1942年底,房涞涿联合县挑选了20多名骨干,组成抗日敌后武工队,悄悄出山,到敌人封锁沟外的涿县平原,开展敌后斗争。1944年夏天,房涞涿县大队和各区武工队相配合,连续拔除义安、孙庄、横歧等日军据点,使涿县平原与涞水县山区连成一片。
1944年10月,房、涞、涿三县分制,中共涿县委员会和涿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十渡村成立,同时组成涞涿游击支队。全县辖7个区,涿县境内有5个区,绝大多数地方成为了解放区。成为解放区后,涿县路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减租减息,积极恢复生产。
1946年10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兵分两路向涿县、涞水县解放区大举进攻。在严酷形势之下,平西地委决定将涞水县委机关搬进山里,涞水县山外平原和涿县合并,组成涞涿县,保安大队改称涞涿支队。县、区干部“区不离区,县不离县”,坚持斗争。1948年12月,华北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在旅长刘秉彦、政委帅荣带领下,由保定北上抵涿,于7日解放涿县城。至此,曾被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了11年之久的涿县古城获得了解放。中共涞涿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涿县城内,带领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平津的战役。
涿县路东地区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同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1939年秋到1941年5月,中共冀中区第十地方委员会(原称五地委)多次派人开辟涿县、固安、新城三县交界地带,均遭失败。1942年5月,涿县铁路以东,拒马河以南地区划属容(城)、定(兴)、新(城)、雄(县)、涿(县)联合县管辖,称为第一联合县。涿县东北部小清河以东地区划属涿(县)、固(安)、新(城)、雄(县)、霸(县)联合管辖,称为第二联合县。
1944年冬,冀中十地委决定新城县北部和涿县东南部从一联县划出,成立新涿县抗日政府和中共新涿县委员会。
1945年3月,涿县东北部小清河以东地区从平南县划出,与良乡县、宛平县组成涿良宛县抗日政府和中共涿良宛县委员会。1945年8月,涿县广大农村均成为解放区。1945年8月15日,涿县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迎来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涿县路东党组织积极领导全县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冀中十地委撤销新涿、涿良宛等联合县,恢复单县建制。1946年1月中共涿县委员会和涿县民主政府在义和庄建立,不久,迁到刁窝村。而这时,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双十协定》,派军队抢占涿县县城和铁路沿线,并于1945年11月派接收大员崔世昌从重庆飞抵涿县城,充任河北省第六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崔世昌连连派出国民党军队进犯涿县(路东)民主政府驻地刁窝村。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不久派军收复刁窝村。北平军调处调查小组实地调查后,于3月23日召集涿县国共双方在屈家街村进行谈判,划定双方实际控制线。但不久,涿县国民党反动派撕毁谈判协议,大举进攻解放区。涿县党政军机关撤离刁窝村,转移大清河以东的固安县境。1947年2月国民党新城县保安二旅重兵包围涿县县大队驻地——固安县东骆驼弯村,中共涿县县委主要领导人牺牲,路东斗争失利。1947年10月,涿(县)、良(乡)、宛(平)合并,再次组成中共涿良宛联合县委和县政府,县大队改编成涿良宛县独立营。1948年11月,在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冀中十地委派出干部到涿县路东地区,恢复涿良宛联合县。县委和民主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全力支援解放天津、北平的战役,迎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9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保定地委相继建立,废除了战时区划,将涞涿县与涿良宛县合并,组成中共涿县委员会和涿县人民政府。这时,全县有287个村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983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首长由西柏坡进北平路宿涿县,给全县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以巨大鼓舞。涿县党组织率领全县人民巩固新政府,发展工农业生产,以优异的成绩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