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经典作品大全(越剧十二部经典剧目)
1.《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越剧的光荣。
《梁祝》1919年首演于上海,轰动了浦江两岸,在1918年越剧在沪打开局面后,《梁祝》之演出便牢固地占领了上海戏曲舞台。然后,越剧女班进入上海,《梁祝》仍是"看家戏"。在不断演出中进行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越剧皇后姚水娟从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512天中,据453天报纸统计,《梁祝》演出76场,占上演传统戏之首。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41场。1939年袁雪芬与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以后又与范瑞娟合作,在演出中排除了老本中许多庸俗、低级的不健康表演,而范瑞娟又在"山伯临终"一场演出中,在琴师周宝财配合下,创造"弦下调"唱腔,大大丰富了越剧音乐、唱腔。1944年以后,女子越剧进入"尺调"时期以后,以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以徐玉兰、王文娟为首的玉兰剧团都曾请编导重新修改和整理,使剧本结构渐趋完整,尤以雪声剧团由南微、吕仲编导的《梁祝哀史》,影响更大。范瑞娟演唱的《山伯临终》这段"弦下调"唱腔,曲调悲伤哀怨、缠绵动人,曾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尹桂芳演唱的尹派《山伯临终》、袁雪芬演唱的袁派《英台哭灵》、傅全香演唱的傅派《英台哭灵》,范瑞娟演唱的范派《山伯回忆》、徐玉兰演唱的徐派《回十八》,各具一格,韵味迷人,使越剧《梁祝》更具有"看家戏"的艺术魅力。实际上,越剧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从《梁祝》的诞生、演出和不断加工提高中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就,是与《梁祝》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编剧徐进等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越剧院及越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精心加工修改,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剧本既保持了它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温主义的精神。剧本所塑造的主人公梁山伯祝英台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少年来,许多青年男女都从梁祝的故事里得到启迪和力量。
越剧《梁祝》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范瑞娟、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并于1953年拍摄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曾在许多国家放映,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奖。还作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出国进行过访问演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的精品之作。可以这样说,没有《梁祝》,也许越剧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上海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玉兰越剧团,尹桂芳、许金彩主演的芳华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主演的合作越剧团,金采风、丁赛君主演的上海越剧院,以及由竺水招、筱水招主演的南京市越剧团,张茵、金宝花主演的浙江越剧一团,裘爱花、筱小卿主演的天津市越剧团,金雅楼、玉牡丹主演的武汉市越剧团,高剑琳、曹玉珍主演的西安市越剧团,尹树春、李慧琴主演的兰州市越剧团,毛佩卿、汪秀贞主演的宁波市越剧团等全国二百多个越剧团体,几乎都把越剧《梁祝》作为每个剧团的保留剧目,许多著名越剧演员对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不同的创造。因此,越剧《梁祝》也就成为越剧的代表作。
2.《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故事改编,剧本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体现原著的精神风貌。1958年首次公演,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1962年拍成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 越剧《红楼梦》是越剧舞台上一座极难逾越的艺术高峰、也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笔宝贵财富。
1957年,上海越剧团的编剧徐进根据曹雪芹的原著,改编了越剧《红楼梦》。1958年2月至3月,越剧《红楼梦》首次公演,连演54场,场场爆满。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编剧及主要演员。1960年赴香港演出,轰动一时,香港电影界提出要将这部经典之作搬上大银幕。后决定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主演理所当然地落在了王文娟和徐玉兰身上,而导演则是曾任香港南华影业公司导演,后回到内地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的岑范。历经1年的拍摄,越剧电影《红楼梦》于1962年完成制作,在中国香港放映时再次引起轰动。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在被尘封了15年后恢复放映,风靡全国。光上海就有36家影院24小时不停地播放,人们排长队有时也只能买到半夜的票。为了看《红楼梦》把鞋都挤掉了的情景,是那个时代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这部电影创造了中国观看人次最多的记录,累计票房是2个多亿,当时票价是2毛钱。
1962年版越剧电影《红楼梦》在参与者的倾情演绎之下,在世事沉浮之间,沉淀为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今经历过电影重映的人,提起“林妹妹”、“宝哥哥”,仍不忘王文娟、徐玉兰两人。人间自是有情痴,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开始读《红楼梦》,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爱上了越剧,直到今天,越剧电影《红楼梦》仍然拥有这样的魔力。风华绝代的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风华绝代的作品,这是一个中国戏曲史上和电影史上的奇迹。
3.《孟丽君》
孟丽君是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1751年—约1796年)长篇弹词《再生缘》笔下的女主人的名字。陈端生的原著《再生缘》是行文潇洒、语言风趣、风采卓绝的一部传奇弹词,也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的光辉典籍。人们喜爱《再生缘》,更喜爱《再生缘》所塑造的不朽的孟丽君这位惊才绝艳、智慧超群的艺术形象。数百年来,其演绎作品层出不穷,不可胜数,众多衍生作品多称之《孟丽君》。
越剧《孟丽君》是越剧中的经典,这部剧情结曲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越剧《孟丽君》被许多流派进行过演艺,使其成为了越剧常演曲目。
该剧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
4.《追鱼》
其主要剧情为:北宋嘉佑年间,应天府学子张珍之父与开封府金牡丹小姐之父金丞相原本乃是同窗好友,自幼指腹为婚。张珍父母去世后,家道衰败,金丞相嫌他贫穷便冷眼相待,并以“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为由,命张珍独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读书,伺机退婚。鲤鱼精不甘水府寂寥,见张珍纯朴,就变成牡丹小姐每晚和他相会,不料被真牡丹小姐发现被赶出金门。假牡丹与张珍在回乡路上,被金丞相见到误以为其女与张私奔。到府内真假牡丹难辨,特请包公,鲤鱼精又闹个真假包公。后鲤鱼精转为凡人,与张珍结为夫妻。
该剧是一出优美的神话故事。剧本根据康德改编的湘剧本移植整理。该剧1956年由上海越剧院二团首演于大众剧场。
1959年8月,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应云卫导演,张珍一角,改由徐玉兰扮演。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徐玉兰、王文娟代表作之一,曾多次招待国宾演出。
5.《西园记》
越剧古装戏。庄志1980年根据明吴炳所作的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改写。《西园记》,中国明末传奇作品。吴炳著。
该剧讲述王玉真、赵玉英二女同居于赵家花园,书生张继华在西园巧遇王玉真,一见钟情,但错认作赵玉英。不久,赵玉英病故,张闻讯悲痛欲绝。后在西园又遇玉真,以为是玉英的鬼魂。张思念玉英情切,深夜直呼其名。赵父欲将玉真嫁给继华,遭其拒绝,经玉英劝说,误会始解,遂成婚。
《西园记》描写细腻,艺术构思巧妙,以真假误会、人鬼错认的手法推动剧情发展,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适合舞台演出。
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80年国庆节首演于北京影剧院。该剧通过误会巧合的情节产生喜剧效果。徐玉兰扮演的张继华,具有迂阔味和书呆气,表现出人物纯朴、憨厚、对爱情笃诚专一的性格。王文娟扮演的王玉真,外表端庄文静、柔顺矜持,内心爱憎分明、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该剧屡演均满座。1980年,由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亦受好评。
1982年,该剧被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连续剧播放,同年获全国戏曲电视剧“金鹰奖”。
6.《五女拜寿》
《五女拜寿》是越剧剧目,1982年由顾锡东编写,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为电影,由张骏声执导,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该剧讲述的是尚书杨继康做寿,五个女儿女婿前来祝寿,因养女三春及婿邹应龙贫贱,杨夫人不悦赶出府去。后杨因得罪严嵩革职,诸女皆不能依靠,唯三春将其收留。后邹中状元,扳倒严嵩,杨沉冤得雪,诸女又来拜寿。一番沉浮,杨夫人方知人间冷暖。
该剧因寓教于乐,行当齐全,生旦多对,唱腔流派设计纷呈,为广大越剧迷所喜爱。特别是“五朵金花”——茅威涛、董柯娣、何英、何赛飞、方雪雯的演出,使此片广受好评。
7.《碧玉簪》
该剧讲述明朝吏部尚书李廷甫将女儿秀英许配翰林王裕之子玉林。秀英的表兄顾文友因求婚不成,便买通孙媒婆向秀英借得玉簪一支,连同伪造的情书,在秀英成婚之日,暗置于新房之中,玉林果然中计,疑秀英不贞,备加冷落和凌辱。廷甫闻女被虐,赶往王府责问,玉林方出示情书、玉簪,遂使真相大白。然秀英已被折磨成疾。玉林悔恨不已,上京赴考中魁,请来凤冠霞帔向秀英认错赔礼。
1918年,男班艺人马潮水根据《李秀英宝卷》和《碧玉簪全传》等书的故事,再参照东阳班(婺剧)《碧玉簪》的情节编成全剧,于同年首演于上海华兴戏园,后成为各越剧团演出的蓝本。1954年,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根据越剧旧本及振奋越剧团演出本整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于是年7月9日,首演于大众剧院。
1962年,该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大鹏影业公司,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金采风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样式为悲喜剧,既悲得催人泪下,又喜得令人捧腹。
8.《情探》
《情探》,传统越剧剧目,出自明传奇《焚香记》,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有同名中国电影,由江南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摄制,其主要剧情为:落第举人王魁与名妓敫桂英相遇,结为夫妻,王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桂英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哭诉王魁罪状,自缢自死,最后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
上海越剧院于1957年特约田汉、安娥编剧,陈鹏导演,10月28日,首演于大众剧场。
傅全香在"阳告"、"行路"、"情探"等场戏中,学习、借鉴了川剧、昆剧的表演技艺。在"行路"的戏里,运用四尺长袖,边歌边舞,表现出敫桂英美丽动人的鬼魂形象。其中一段〔弦下调〕唱腔,声情并茂,宣泄出人物满腔哀怨、悲伤之情,成了傅派唱腔的精品。《行路》、《阳告》两场戏,常作为两个优秀折子戏演出和教学之用。
9.《白蛇传》
神话剧。写在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药材行伙计许仙。白素贞见许仙忠厚,便与他结为夫妇。金山寺法海禅师从中破坏,唆使许在端阳节给白饮雄黄酒,白饮后显出原形,许惊吓而死。白醒后至昆仑山盗来仙草,将许救活。后法海又将许软禁于金山寺,白与小青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因白怀孕败回杭州。许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断桥与白相遇,夫妻和好。不久,白产下一子,满月时,法海施法将白摄入金钵,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后,小青炼成神火,烧毁雷峰塔,救出白。
1918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由马潮水、费翠棠、王永春等组合的男班,演于上海华兴戏园。1952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创作室重新编剧,内容上去芜存菁,突出白素贞善良美好的心灵。袁雪芬饰白娘子、范瑞娟饰许仙、傅全香饰小青、吴小楼饰法海、金艳芳饰许姐。1956年3月,上海越剧院一团对该剧作修改演出,由袁雪芬任导演并饰白素贞,范瑞娟饰许仙、吕瑞英饰小青。布景新创一格,设计成皮影剪纸式。合作越剧团亦于1952年排演该剧,由红枫编剧,戚雅仙、毕春芳主演。
10.《盘夫索夫》
越剧《盘夫索夫》:越剧传统剧。写明嘉靖年间,曾荣因父为严嵩所害逃亡在外,被严的党羽鄢茂卿收为义子,并与严嵩孙女兰贞成婚。婚后,兰贞察觉丈夫感情异常,经盘问得知底细,寄予同情。后兰贞母亲做寿,曾荣过府祝贺,乘机闯入机密重地表本楼,欲取严嵩罪证,不料归路被阻,误入严党赵文华之女婉贞房中,不能脱身。兰贞见曾荣深夜不归疑遭不幸,便回娘家索夫,引起争端。婉贞见状,引曾荣出见,平息风波。
越剧《十美图》于1918年6月14日,由男班费翠棠、王永春、马潮水、马阿顺等上演于上海华兴戏园。后为绍兴文戏时期男、女班的常演剧目,有“骨子老戏”之称。
1941年12月19日,徐玉兰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正式挂牌改演当头肩小生,与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银花首演《盘夫索夫》,一举获得成功。
此后,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和越剧实验剧团一团,根据姚水娟演出本、刘金玉口录本及桂剧《闹严府》整理。
经过整理、修改以后的《盘夫索夫》,着重描写了严兰贞和曾荣之间的爱情、正义同家仇的矛盾冲突。这个整理本已经成为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之一。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金采风等都演过这出戏。
11.《盘妻索妻》
越剧传统剧目,讲相府公子梁玉书游春惊艳得遇谢云霞,几经周折终究与谢云霞结为连理,却不料婚后妻子对己冷淡,梁玉书盘妻不遂,偷听妻子房内诉苦露真方知是自己的父亲害死了谢云霞父母。梁同情谢之遭遇,与谢讲明,夫妻和睦。此后梁玉书被父逼迫上京赴试,被逼入赘皇室,梁弃官返家,却不见妻子谢云霞,先向母妹索妻,后向谢之义兄刘仁元索妻,终得刘相助,夫妻团圆,双双离家出走。
此剧受《盘夫索夫》启发编成。曾被二夹弦剧、扬剧改编,亦曾以连环画与年画形式出版。
1961年夏,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根据尹自藏手抄本(上、下集),由尹桂芳、陈曼、王艳霞、王骏四人重新整理(陈曼执笔)后,在福州市人民剧场上演。
该剧剧本,在1962年时芳华剧团整理之后,几乎成了一个通版,众多剧团大多按照芳华1962年演绎版演绎。但该剧因不同的演员以不同方式演绎而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尹桂芳演绎版、陆锦娟演绎版和尉少秋演绎版。
12.《王老虎抢亲》
《王老虎抢亲》,越剧传统剧目。主要讲述杭州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于元宵夜游赛月台,遇上兵部尚书之子王天豹出游,王天豹对周文宾惊为天人,强抢回家成亲。周文宾说服王天豹把婚事延至翌日,王天豹为免宾出走,让周文宾和其妹秀英共宿。周文宾与秀英本互相倾慕,被王天豹阻挠,二人遂将计就计,王天豹及他母亲碍于家声,被逼答允周文宾和秀英的婚事。周文宾因祸得福,赢得美人归。
该剧故事源于弹词《三笑》,越剧男班时期即有演出。新编本突出了王老虎因抢亲所造成的一连串被动可笑的情节,讽刺和抨击了他的丑恶行为。其中“错认”、“戏豹”、“寄闺”、“赔妹”等场,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1958年2月1日,由合作越剧团首演于瑞金剧场。李卓云导演,毕春芳饰周文宾、戚雅仙饰王秀英、潘笑笑饰王天豹、陈金莲饰祝枝山。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成为剧团保留剧目。
1962年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