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全兴善于总结经验 创新与个性自由

创新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文明的灵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唯有创新,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发展。一个重视创新的民族才能永葆生机,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四五百年以来,在创新方面,我们民族明显落伍了。我们应当认真反思,是哪些因素抑制了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实现和发挥,我们应当怎样才能赶上并超过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许全兴善于总结经验 创新与个性自由(1)

国内外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富有创新的人大致具有以下的个性特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极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觉性;有怀疑精神,不迷信他人,不盲从,不雷同,好独辟蹊径;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敏锐的直觉力;思维敏捷、灵活、流畅,好标新立异;有对事业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有克服困难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向他人学习等等。总之,大凡中外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思想、新创造,他们不朽的传世艺术珍品,无不与他们的独特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无个性也就无创新。

世界是无限丰富多彩的,需要有无数的各色人才去揭示它的种种奥秘,反映和描述它的无尽丰采。人的个性、才能也是因人而不同,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殊才能、天赋。唐朝大诗人李白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人人都有创新 能力,但创新能力的实现则有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一切伟大的发现、发明、创新,都不是按预定计划制造出来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是在事后才发现其中隐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同发现、发明、创新者本人的兴趣、爱好、志向、直觉等个性品质有关。创新需要有广阔的思想自由,需要有个性自由。人类创新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明的历史证明:尊重个性自由的社会有利于调动人们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和发展;反之,一个抹杀个性、束缚个性的社会则抑制、甚至扼杀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创新的实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现、发明和创新远远超过以往的社会,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比以往社会有更大的个性自由。

许全兴善于总结经验 创新与个性自由(2)

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这样。据报导,美国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至2000年)共获得11次诺贝尔奖、4次图灵奖、9次美国国家科学奖章、3万余项专利。贝尔实验室何以总是创新:贝尔实验室的总裁认为:“首先,要尊重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研究方向,不强求他们一定去做某一项目,科学家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只要他的课题有研究价值就可以。其次,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贝尔实验室并不要求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一定能在市场价值上得到体现。”“最后要有团队精神。”我国的研究者也认识到,“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个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点”,要求充分重视科技人员的个性,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英国学者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写道:‘美国社会鼓励个人发挥潜力,成为你自己”。‘个人主义在美国被作为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西方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因此,尊重科技人员的个体性是科技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社会关系的主体,在科技活动中往往形成自身的科研习惯、兴趣、志向等,这正是科技人员自主性的表现,如果忽视了这一特点,完全以计划管理的方式来开展科研,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我国有的科学家已提出,要改革目前我国科研的管理方式和拨款制度,增加科学家个人选题的自由度,加大对个人选题的投入。当然,科学研究中的自由,不仅体现在选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表达上,给研究者以充分的思想自由。这一点,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尤其重要。

美国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美国的创新力是很强的,但美国人并不满足,他们十分注重创新理论的研究。20世纪后半世纪开始的创新理论研究热潮首先是从美国兴起的。他们十分注意反思在创新方面的不足。1957年,一位美国精神病学家指出,瑞士按人口比例计算要比美国具有多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64年,一位历史学家在题为《美国是否忽视了有创造力的那些少数人?》的文章中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按人口比例看是相当少的那种杰出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的一书中引了上述两人的材料,并认为,美国社会中确实有存在着不利于创造力的文化因素。他说:“现在在美国已经到了对我们那种促进创造力的方式方法进行重新考察的时候了,这就好像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要对我们的教育方法进行重新考查一样。”我在读到上述文字时,内心感触很深。美国人的危机意识是如此强烈,这也许正是他们不断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至今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难道我们不应当更加痛切地反思 我国社会中有哪些因素压制、阻碍了创新力的发展吗?

许全兴善于总结经验 创新与个性自由(3)

本文不承担全面反思的任务,而仅从个性自由这一方面作一点说明。笔者认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使得个性自由丝毫无有。这种不尊重个性的习惯势力,至今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严重存在,极大地妨碍了中华民族创新力的发展。

先说家庭生活中对个性的泯灭。心理学、教育学、创新理论都表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创新力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受传统的家长制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许多父母不能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子女,尊重子女的人格、兴趣、爱好、特长。许多家长一味要求子女做一个听话、服从的乖孩子,很少教育和鼓励子女养成独立、自主、自强、创新的精神。少数家长望子成龙,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经常责备子女,甚至打骂子女,侮辱子女的人格,结果给子女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受家庭和学校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发生精神性疾病,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自杀,也有个别的发展到暴力反抗父母,甚至杀害自己的父母。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制的遗毒很深,这严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创新力的发展。

次说学校教育对个性的忽视。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个性和创新力的形成关系极大。但受传统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和创新力的培养。牟丕志的《雷同》一文尖锐地指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雷同”的现象,其根子在于学校教育。文章引用了一位老教授对一所中学所做的作文调查材料。文章说:老教授在调查后惊讶发现,同学们作文内容的雷同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命题作文。如《我做了一件好事》的作文,同学中写自己拾金不昧将钱包交警察的占51%;《记一位老师》的作文,同学们写自己认识的一位老师在身患癌症或白血病的情况下还坚守岗位,教书育人,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达63%。文章作者说:“如果我们的学校就像砖厂一样,不断地培制模样相同的砖,那么带给社会的必然是令人乏味的单调和雷同,大家把相互摹仿当作主要工作,而窒息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雷同现象的病根是否就在学校,这是可以讨论的。在笔者看来,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几千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文化传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然而,文章对学校教育中忽视个性和忽视创新力的培养的批评是十分中肯的。

许全兴善于总结经验 创新与个性自由(4)

笔者还有一个材料,从另一侧面反映学校教育的问题。2001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以《一位小学生家长的忧虑》为标题发表了一位家长的一封信。信对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课业负担重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这位家长尖锐地指出:“可以看到,孩子在上学之前,哪怕是在幼儿园阶段,都是个性纷呈,非常有活力,有智慧,可是上学之后,特别是三年级之后,单个的孩子消失了,都变成模式化的老师所谓的好学生的小大人了,个性的泯灭怎么会指望创造性呢?”这位家长的认识十分深刻。不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改革旧的教学方法,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呢?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是有创新力的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啊!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力的培养。有的教育工作者大胆地提出,应当改变以往的“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的片面看法,认为“听话的孩子是有问题的孩子”。因为,听话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1999年11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说:“研究生培养应更加重视个性发展。从1994年开始提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因为没有个性就很难有创造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2000年1月13日)指出:“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力的培养”。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要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当然,要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创新力培养的思想真正贯彻到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

最后说整个社会对个性和创新力的忽视。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到舆论导向、文化生活,都是在强调统一、一致、相同,而不是鼓励创新、求异、宽容,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服从集体,而很少讲或不讲社会、集体也要尊重个人,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权利。迷信圣人,崇拜英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根深蒂固。这种旧传统的后果之一是泯灭了个性,使个人失却了独立自主之人格,抑制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种旧传统至今仍然广泛存在。笔者认为,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至今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更没有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我们的时文却常把“自由”两字砍去,更不敢讲“个性自由”、“个性解放”。我们强调创新,却讳言个性的自由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总之,创新需要个性自由。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我们需要个性解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