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写的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震铄古今)

崔颢写的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震铄古今)(1)

【题解】

唐代诗人崔颢写于公元8世纪的这首七 律,不仅享誉盛唐,更名闻千古。历代名人骚 客在这黄鹤楼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墨迹。也给 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黄鹤楼,相传创建于三国孙吴黄武二年 (223年),位于今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历 代记述黄鹤楼的诗文无法记数,千百年来屡 毁屡建的过程同样无法记数,仅清代就重修、 补葺八次之多,直至光绪十年(1884年)最后 一次焚毁。

原有黄鹤楼是个什么样子呢? 宋、元、明 各代留有绘画,清代丝织品上可以看到图案, 清末甚至还有照片可查。从这些资料可以看 出,历代重修的黄鹤楼外形尺度不一。

现有的黄鹤楼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 的,为仿木结构的古代建筑形态,其高大超历 代,位于蛇山之巅,与滔滔东去的长江和飞峙 江上的大桥相映成趣,成为今日武汉市的标 志。

【全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写的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震铄古今)(2)

【注释】

①黄鹤楼: 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南,下临长江。关于黄鹤楼的传 说,有如下多种: 其一,有一奇异老者来辛家酒店饮酒,在壁上画黄鹤一 只,以代酒资。这只黄鹤一听见掌声,便能翩翩起舞。辛家酒店因此出名,并 发了大财。10年后老者又来店中,跨上黄鹤,乘白云而去。为此,辛氏修建一 楼,名为黄鹤楼。其二,仙人子安曾骑黄鹤飞往此地。其三,蜀人费文祎仙, 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名。

②千载: 千年。悠悠: 悠闲自在。

③晴川: 天晴时一望无际的河川。历历: 分明可数的样子。汉阳: 在 武昌之西,与武昌隔江相望。

④芳草萋萋: 芳草,指开花的草,萋萋,指草势繁盛的样子。

⑤乡关: 故乡。

⑥烟波:江上的烟霭。

崔颢写的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震铄古今)(3)

【译文】 前人已经乘坐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会再来,千百年来只有片片白云自在飘游。天清气朗汉阳平川上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见,萋萋的芳草长满了鹦鹉洲头。太阳落山可我的家乡现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茫茫令人忧愁。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 进士。虽有才,但为人轻浮,好赌博及酒色,选美女为妻,时娶时弃。对《黄鹤 楼》一诗,李白曾赞不绝口。李白登黄鹤楼时,见上有崔颢诗在,无法作得比 这更好,便没有再写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情。

诗的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诗一开始,诗人既未对自己登楼的时间、心情做交待,也未着力描绘眼前的山光水色、草木日月,而是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的感受。诗人登上黄鹤楼,想起关于黄鹤楼的传说,面对人去楼空的现实,不禁怅然而生伤感之情。颔联两句,诗句沿着诗人的视线拓开去,由地上说到天上。那天际飘忽不定的白云呀,多么像浪迹天涯的游子!诗人由白云想到自己更添一层淡淡的乡愁。“一去”两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既是昔人一去不回之辞,又有自己的哀怨惋惜之意。宇宙是永恒的,天上的白云千载悠悠不绝,然而人生是短暂的。古人成仙骑鹤也还是一去不复返了,我这一生,不过是白云之下,黄鹤楼上的一名匆匆过客。诗人感叹黄鹤楼的古今变化,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登楼时的寂寞感受。诗的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寄托乡思。

崔颢写的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震铄古今)(4)

汉阳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武昌西南长江中。颈联两句,依然顺着诗人的视野运笔,从远处写来,把人们从空悠的白云中带到了绚丽的暖暖春色中来:望望汉水,波光粼粼,十分明丽,汉阳的树木,葱郁青翠,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茂盛,铺展江中。“历历”、“萋萋”叠字的运用,极富立体感、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一幅长江两岸寥廓空旷、秀丽幽雅的春景图。更加映衬了黄鹤楼的幽、空、静,为结局抒发思乡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尾联两句即景抒情寄托乡思。诗人站在黄鹤楼上,隔江的景色是如此的清新、淡雅、幽美,不知不觉已日落西山,黄昏降临,此时此景,怎能不勾起缕缕思乡之情。一般情况下,春光秋色都易引人思乡,何况此时已“日暮”,正是鸟归巢、人投宿的时候,诗人登临已久,视线从汉江自然移向远方,那里不就是他日夜思念的故乡——汴洲吗?可是那在暮色中遥远的故乡,却何处可见呢?眼前所见到的唯有江上的一片浩渺烟波罢了。在此,诗人以“日暮”、“烟波”作铺垫,衬托由此产生的思乡的“愁”绪。全诗意境茫远、抒情真挚、气势雄浑、语言流畅。它的成功不以内容新奇取胜,而在于用完美的艺术形式痛快淋漓地写出了诗人与许多人共同的感受。茫远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来自于诗人所选取的飘逸雄壮的意象:“仙人”、“黄鹤”的传说,高楼、大江、白云、落日、晴川、烟波,等等。语言的通俗流畅,一气呵成也增加了诗的阅读美感。这些都促成了这首诗成为黄鹤楼的绝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