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40句精华解读(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

论语40句精华解读(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1)

关于如何学习《论语》,古人有很系统的论述。

说到古人的经验,儒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读<论语><孟子>法》《<论语>序说》这两篇导言性质的文章不容忽视。

我个人以为这两篇文章是古人关于如何读《论语》最系统最深刻的论述,任何一位想要深入学习《论语》的人都应高度重视这两篇文章。

在这两篇文章中,朱熹引用了程子,也就是宋代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兄弟的12则语录来谈如何读《论语》。

末学不揣浅陋,试着结合这12则语录,并结合我个人的《论语》学习实践,谈一点我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本次先谈前两则,下一篇再谈后十则。

论语40句精华解读(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2)

【原文】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读<论语><孟子>法》第一则)

【水寒说】

这一则堪称程子论述如何读《论语》的核心。

“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课不治而明。”这是极言《论语》《孟子》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一方面,读懂《论语》、《孟子》,确实有助于学习《六经》,但反过来,也不可以忽视《六经》的作用,读了《六经》,对更深入地理解《论语》《孟子》,也有莫大的帮助。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这句话意在阐明读《论语》时“读者(吾)与圣人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读《论语》时要摆正心态,一定不要抱着质疑甚至挑战的心态来读,觉得非要抓出这本书中圣人哪句话说错了,以此来显示我比圣人更为高明。从心理学上来说,如果以先入为主的质疑心态去读,很可能很多有营养有价值的内容就被我们忽略掉了。

有的人读《论语》,是抱着挑战质疑的心态来的读的。

这种心态主要来源有二,一种是听了别人对《论语》的批判,于是觉得《论语》一无是处,于是挑战质疑心就起来了。另一种是听了别人对《论语》无以复加的崇拜,于是自己想非要找出点儿毛病来不可。

抱着这种挑战质疑的心态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一抓住了诸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就开始大肆抨击起来。看看,圣人是典型性的性别歧视,连最基本的男女平等的道理都不懂,怎么还可以称为圣人呢。

且不说你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话理解得是否正确,就单单因为抓住了你觉得有问题的几句话,只见树木,尤其是只看到那几株歪脖树,而看到不见大片的森林,忽略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特大的损失了。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这种最朴素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是不是值得我们赞叹呢?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这种人本主义思想难道不值得赞叹吗?

其他的更多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等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每一位伟人或者圣人都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但同时也无可否认,任何人,包括圣人在内,也都不可能完全跳出自己所处时代的束缚。

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也不是非要跪着来读《论语》:觉得《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所以每一句都不可质疑,每一句都有无比的正确性。《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是说不可以有质疑心,而是这种质疑心要放在基本读通了这本书之后,而不是将其提前到还未读的时候。

读《论语》,既要用心,也要用力。

用心要平易,也就是“平其心,易其气”,急功近利,躁动不安的心态,实在不适合读书,尤其不适合读经典的书。经典的书要平心静气来读,心态越平和,心思越沉静,就越有可能收获更多。

用力要适中。要“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要一句一句地琢磨,不断的吟诵它,揣摩它,夜以继日,焚膏继晷这都是用力的表现。但用力一定要适中,过犹不及,要“阙其疑”,把暂时搞不懂的地方放一放,而不是非要立刻得出一个结论或者一个答案来。这样,才可见“圣人之意”,而不是曲解“圣人之意”。

【原文】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论语><孟子>法》第一则)

【水寒说】

“晓文义”是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基本前提。如果连文句最基本的意思都没有搞懂,那就完全谈不上更进一步深入,探求义理等方面的问题了。如果一开头就错了,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之后就只能是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了。

读《论语》“晓文义”这个事儿,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晓文义”不难,另外一方面“晓文义”不易。

说“不难”,是因为《论语》虽然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但“是真佛只话家常”,孔子并不掉书袋,《论语》远没有《尚书》那样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只要具备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样的工具书,大多数文义是能够弄懂的。

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建议是读《论语》最初要“素读”,不要自己想都不想,读了原文,就接着看别人的注释,这时候你就被你所读的那本书的注释牵着鼻子走了,而没有你自己的想法了。

要先“素读”,结合着语境,借助工具书,自己细细揣摩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可以再看看别人是如何注释,如何解说的。这中间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需要多长要因人而异,因句而异。我个人的经验是要到自己感觉想的比较明白了,同时有相当强的欲望想知道别人怎么说的时候才好。这样,才会更细微地关注到你和别人理解的异同点。

说“不易”,是因为《论语》本身作为语录体的作品,缺乏相对丰富的语境,随着补充语境的不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断句不同,意思就不同,有时候这种差异不是毫厘之间,而是千里之外,甚至完全相反。

也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论语》的各种注本成百上千。如果想要对《论语》的文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想知道主流的说法都有哪些异同,可以参考这样一些著作:

今人注释推荐以下三家: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论语今读》 李泽厚 中华书局

《论语新解》 钱穆 三联书店

古注可以参考以下三家: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中华书局 或上海古籍

《论语正义》 刘宝楠 中华书局

《论语集释》 程树德 中华书局

以上几种书内容上互有交叉,又各具特点。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不难”也好,“不易”也罢,在读《论语》的时候,都要先在“晓文义”上下功夫。

当然,这个下功夫,不是说要固执己见,只有自己的理解是对的,别人的理解都是错的。也不是非要独尊哪一家的说法,而完全可以择善而从。或者看了多家注释,仍旧有疑问,不能落定的,也完全可以“阙其疑”,带着这个问题走,时时思考,时时揣摩,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想看(下)敬请移步到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提供更多更新鲜的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