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gb高速固态硬盘介绍(1TB移动固态硬盘评测)
国产存储中长江存储可以算是领头羊之一了,凭借着自研的Xtacking 3D NAND闪存堆栈结构,现在已经布局了多种定位的存储产品,除了M.2 2280规格的固态硬盘还有2.5英寸的SATA协议固态硬盘,并且也有了移动固态硬盘产品。
长江存储首先推出的移动固态硬盘产品是致钛木星10系列,之前我们已经测试过致钛木星10 512GB容量的版本,今天带来的则是1TB版本的评测,存储这个东西同一系列不同容量的版本其具体使用下来区别还是很大的,可不仅仅是最多能装多少东西的区别。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规格如下:
质感上乘,偏商务风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设计偏于看重质感,作为移动产品它追求小尺寸,实际三维仅为76mm×46mm×10mm,非常小巧,但是重量方面并不单纯的追求极致的轻量化,而是采用了锌合金框架 铝合金铭板,也就是说中框是锌合金,两面则是铝合金,由于采用了金属材质自然比采用更廉价的工程塑料材质要重一点,但是带来的好处是质感的大大提升,方方正正的本体配上表面拉丝的纹理工艺,让其非常适合商务人士使用,透露出沉稳的印象。
同时,尽管采用了金属材质外壳,由于本身体积不大,所以重量还是属于非常便携的区间,仅95g的重量,放在公文包里其实并不会觉得多了一个什么东西。坚固的外壳也让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安全性大有保障,官方介绍其通过了110厘米6向跌落测试、500G冲击测试、弯曲测试、扭曲测试以及80~2000Hz/20Gp的振动测试,足够日常环境下保护里面数据的安全。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正面有一个LED指示灯,在与终端设备连接之后如果是读写状态的话这个灯会持续闪烁,如果是空闲状态的话则是保持常亮,而如果连接的电脑进入休眠模式或者已经执行了安全删除硬件的操作则会熄灭。
包装中标配了两根数据线,分别是USB Type-C to Type-C与USB Type-C to Type-A各一根,线材长度大概24cm左右。就个人来说,我会觉得线材采用二合一的设计会更讨我喜欢,不过每个用户的周边应用场景不一样,如果你的周围应用场景几乎都是接到USB Type-A接口的话,那么这种分开的线材就要比二合一的设计更合适。
Xtacking三大核心优势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Xtacking的3D NAND堆栈结构,相比传统闪存它至少具备三大优势:
首先是极高的I/O速度,之前长江存储的官方新闻就提到了Xtacking堆栈的I/O速度堪比DDR4内存,具体来说就是Xtacking的I/O速度可达3Gbps,这个性能确实能达到DDR4内存的水平,而目前的Toggle/ONFI接口闪存I/O接口速度普遍在1Gbps左右,不超过1.4Gbps,当然这只是Xtacking堆栈可以做到3Gbps的接口速度,但是实际使用多高频率的速度要看市场需求及客户要求。
其次,Xtacking架构可以在一片晶圆上独立加工负责数据I/O及记忆单元操作的外围电路,而存储单元则在另一片晶圆上被独立加工,也就是说长江存储打算在用不同的工艺在两块晶圆上生产NAND的阵列电路与NAND的逻辑电路,这样的加工方式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先进逻辑工艺,以让NAND获取更高的I/O接口速度及更多的操作功能。当两片晶圆各自完工后,创新的Xtacking技术只需一个处理步骤就可通过数百万根金属VIA(Vertical Interconnect Accesses,垂直互联通道)将二者键合接通电路,而且只增加了有限的成本。
外包装背面对Xtacking三大核心优势做了简单介绍
在传统3D NAND中,外围电路会占据芯片面积的20~30%,这样降低了芯片的存储密度,堆叠层数的增加。到128层或者更高时,外围电路可能会占到芯片整体面积的50%以上,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将外围电路和存储单元安置在不同的晶圆不同的层上,从而实现比传统3D NAND更高的存储密度。
最后,Xtacking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存储单元和外围电路的独立加工优势,实现了并行的、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及制造,产品开发时间可缩短三个月,生产周期可缩短20%,从而大幅缩短3D NAND产品的上市时间。此外,这种模块化的方式也为引入NAND外围电路的创新功能以实现NAND闪存的定制化提供了可能。
测试平台及说明
测试平台我们使用的是NZXT恩杰 N7 B550主板,而CPU则是AMD锐龙9 5950X,系统盘是十铨引领者EXPERT PCIe 2TB SSD,使用主板所提供的USB 3.2 Gen 2 Tpye-C接口来进行测试。
由于Windows 10默认的移动设备删除策略是“快速删除”,虽然这样可以不使用“安全删除硬件”通知图标也可以安全的与设备断开连接,但是这种设定会禁用设备的写入缓存,所以为了测试出移动存储设备的真实性能表现,以下测试都是在设备管理器中将待测的移动存储设备的删除策略改为“更好的性能”,以启用待测移动存储设备的写入缓存来测试的。
基准性能测试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CrystalDiskInfo截图,从软件识别可只它里面是一只SATA 6Gbps的SSD,像这种读写速度500MB/s左右的存储产品其实从官方给出的速度就能猜到了。
CrystalDiskMark真实性能
CrystalDiskMark峰值性能
用CrystalDiskMark测出来这个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最大连续读取速度为555MB/s,最大连续写入速度为515MB/s,而QD1时的连续读取速度则是480MB/s,连续写入速度为491MB/s, 是一个标准的SATA SSD读写速度情况,而且SATA 6Gbps接口的速度远没有USB 3.2 Gen.2接口的极限,所以瓶颈基本上都在SSD内部的SATA口那里,4K QD1随机读取速度为30MB/s,随机写入速度为84MB/s,这主要是因为经过SATA转USB的原因,而且两个接口的延迟本身也偏大,不过移动存储设备的随机性能并没有内置存储设备那么重要,因为存储的基本上都是连续的大文件,零碎的东西相对没内置SSD那么多。
用ASSSD测出来的结果则是471MB/s的连续读取,474MB/s的连续写入,40MB/s的随机读取,64MB/s的随机写入,整体表现和CrystalDiskMark的真实性能测试结果接近。
对于移动硬盘来说,实际的文件拷贝速度测试才意义重大,这里Fastcopy测试是从十铨引领者EXPERT PCIe 2TB SSD这块系统盘里面把数据拷到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里面,再从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里把数据复制到十铨引领者EXPERT PCIe 2TB SSD这块系统盘内,由于十铨引领者EXPERT PCIe 2TB SSD这块系统盘是NVMe SSD,性能远比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要高,所以瓶颈不会在它身上。
用Fastcopy软件写入和读取一个含有很多个硬件产品不同历史版本驱动的文件夹,这个项目文件夹总大小是28.6GB,一共有415个文件。从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读取这个文件夹耗时60秒,平均读取速度为482.9MB/s,而把这个文件写入到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里面耗时93秒,平均写入速度313.5MB/s。
而另一个测试数据包则是Windows目录下的System32文件夹,它里面有大量的小文件,适合用来考验硬盘的随机性能,这个文件夹总大小10.3GB,一共有17186个文件。从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读取这个System32文件夹耗时36.9秒,平均读取速度为286.3MB/s,而把这个文件写入到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里面耗时60秒,平均写入速度176MB/s,表现非常不错。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可以比较直观的告诉你这款移动SSD的性能可支持哪种格式的视频编辑,测试出来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是437/441 MB/s,可支持4K 60帧的ProRes 442HQ视频格式,4K 30帧Cinema DNG RAW格式,以及2K DCI 25的10bit YUV 4:2:2格式的编辑,在这些规格内的视频可以直接在这个移动SSD内进行编辑。
我们用TxBENCH的全盘写入测试来检测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的SLC Cache大小,它的SLC Cache空间是25GB,其SLC Cache用光之后的持续写入速度在130 MB/s到180 MB/s之间,成波浪型上下浮动,并且较多时间维持在180 MB/s左右,直到全盘容量用光。
总结
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外形偏向商务风格,金属外壳带来的质感非常好,方正的体型配上表面拉丝的纹理工艺,使得其适合在商务场合中使用,能透露出沉稳的感觉。同时,坚固的外壳也让其在跌落测试、冲击测试、弯曲测试、扭曲测试以及振动测试具有良好的表现,能有效保障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性能方面,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是一款重在全盘持续写入速度的移动硬盘,对于经常一次性写入量在几十GB的应用场景下它的体验可能不如一些大容量缓存设计的移动硬盘,但是致钛木星10 1TB移动固态硬盘适合一次性写入大量文件的应用场景,比如500GB甚至900GB这种,写入量越大越能体现其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