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

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1)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大儒朱熹,绝对是个职场怪胎。

他一生历侍四朝,在南宋集团起伏进出五十年,但真正任职时间却不到一半,而在朝廷任职的时间不到两个月。其余时间呢?那就很戏剧了——要么辞职了,要么被辞职,要么是在绞尽脑汁拒绝offer。在《宋史·朱熹传》中,关于朱熹辞官的表述,隔几行就要出现一次,“辞、力辞、又辞、辞不拜、以疾辞”,类似字眼,几乎随处可见。

很多人会纳闷:对于朱熹这样一个科举入仕的古代儒生来说,做官,难道不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吗?他何必跟这份工作过不去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一切还要从入仕之初讲起。

朱熹有一位优秀的父亲,名叫朱松。朱松是进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在朱熹很小时,他就开始引导朱熹学习儒家经典,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不过,朱松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贬,抑郁而终。临终前他将妻儿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刘子羽乃一介抗金名将,也曾因反对议和而遭到报复,最后干脆辞官归乡,隐居崇安五夫里,同时悉心教育少年朱熹。

十九岁,朱熹考取进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期满后,他拒绝了新的任命,全身心扑到了学术上。这一时期,他拜了一位名师——理学家李侗。李侗是理学大家程颐的二传弟子。朱熹也因此成了“二程”的三传弟子。当时的李侗“退居山田,谢绝世故余四十年”。他的思想、学说和经历,都对初出茅庐的朱熹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2)

宋孝宗即位后,试图扭转朝堂风气,于是广开言路。三十三岁的朱熹,先是上书《三札》,后又应召到京入见,当场向皇帝提出建议——

首先,他建议宋孝宗留心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之学,以应天下时务;其次,希望宋孝宗立纪纲,厉风俗,近君子,远佞臣,勤勉治国,锐意进取;再次,力陈南宋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想恢复中原、振兴国家,必须内修政教,外御强敌,并说:“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强调抗金是南宋的唯一出路。然而,彼时,恰好“隆兴北伐”失败,南宋被迫再次向金割地赔款、俯首称臣,所以朱熹的主张未被采纳。

满腔报国热情的朱熹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辞官路上不止步

虽然宋孝宗没有采纳朱熹的建议,但还是对他颇为赏识,不久任命他为武学博士。可就在朱熹准备就任之时,执政钱端礼等人正力主和议。朱熹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于是还未就任便愤然辞官。

朱熹回到了崇安。两年后,崇安大水,朱熹遍走山谷十余日,了解水灾情况。沿途所见,令他更加心寒。他在 《答林择之》一信中说:“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真是难与图事。”

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3)

在失望和愤怒中,朱熹对做官的兴趣越来越淡。

尽管不断有朝臣推荐他做官,但他总是找各种理由予以推辞。

最初理由是为母守丧,过了三年丧期,他又说“禄不及养”,就是薪水不够养活家人。后来宰相梁克家推荐朱熹出任枢密院编修官,他表示拒绝。宋孝宗觉得他安贫乐道,值得褒奖,于是又给他一个轻松又有俸禄的祠官: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怕别人闲话“求退得进”,于是再次推辞。直到皇帝三番五次任命,朱熹才勉强接受。不久,宋孝宗又拟提拔朱熹为秘书郎,朱熹力辞,并自请主管武夷山冲佑观闲职。

淳熙五年(1178),宋孝宗任命朱熹为南康军知军,为了使他能够接受此任,宋孝宗特许他“便道之官”,意思是不用入朝谢恩,由家直接赴任就好。朱熹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又四上《免知南康军状》,但依然未得到宋孝宗的许可。朱熹只好接受。

对于政事,朱熹要么不接受,一旦接受任务,就会尽心竭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他还是断不了辞职的念头。此后两年,他又先后六次上书请辞, 两次申省自劾,一次请赐罢黜……

不就是给南宋集团打份工吗,他何至于这么为难?

辞官并非享清闲

朱熹对辞职的执念,其实不仅来自于他对南宋集团的失望,还来自于他对教育和学术的热忱。

在不做官的日子里,朱熹主要精力都在讲学和埋头著书立说上。十六年间,他总共成书 22 部,占其所有著作的60%。而这一切,都需要投注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是抱着兼职玩票儿的心态就能搞定的。朱熹在谈及编《资治通鉴纲目》时说:“《通鉴》功夫浩博,甚悔始谋之太锐,今甚费心力。然业已为之,不容中辍。须来年春夏间,近入山僧寺,谢绝人事,作一两月,期毕力了止乃可。”

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4)

在赋闲的日子里,朱熹对前人理学思想做了系统梳理,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其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奉为科举最权威的参考书。

然而,朱熹在学术上的影响力,到底是吓坏了当政者。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以此掀起了一场对朱熹和理学的清算,斥理学为“伪学”,朱熹为“伪学魁首”,朱子门人流放、坐牢者甚众,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六年(1200)春,朱熹在忧愤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你做好辞职的准备了吗?

在南宋一朝,热衷辞官的可不只朱熹一个。像我们熟悉的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大咖都有过一言不合“撂挑子”的经历,只不过他们远远没有朱熹这般频繁和执着。尤其到了南宋末年,文人辞官几乎成为一股风潮,不过后世多认为,这一切跟朱熹脱不开关系——他以及他代表的理学所推崇的“清誉”都对这场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上真正的朱熹(他一生在朝廷任职时间不到两个月)(5)

对于朱熹这种“一言不合就辞职”的做法,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他早已无心于仕途,而是醉心于学术。不过对于今天的职场人而言,我们并不建议盲目效仿。

首先,辞职务必考虑风险。不管怎么说,朱熹辞官是有底气的。仕途之外,他有自己的事业和圈子,也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哦,对了,南宋官员之所以敢这么任性,也跟当时的 “祠禄”制度有关——他们辞官回家,是可以领工资的。

其次,即便要辞职,也应该尽职尽责的完成当时的工作。别看朱熹天天嚷嚷着要辞职,人家对待本职工作可是一点不含糊。比如在知南康军期间,天逢大旱,他带领军民安然度过灾年,还重建了位于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这也是为什么皇帝一次次召他回来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辞职需要任性,同时也需要理性。如何将每一次辞职的风险降到最低,甚至让辞职成为事业的助力,你,想清楚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