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总结曹操的一生(为何只能三分天下)
一、卷首
在开篇前,笔者想先提个问题:您若是曹操,当面对三分天下的事实时,该怎样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呢?
先不忙着回答。因为得出结论之前,集思广益显然是必须且必要的。这可不是无聊的替古人瞎操心,而是通过这种讨论和反思,不但能启迪或开拓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从老祖宗们身上,得到一些人生的经验或教训。
在笔者看来,曹操之所以奋斗一生却只能三分天下,应主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概括说来就是,在曹操身上有两个显著缺点太要命,尤其是第两个。
二、缺乏自省
若把三国时期,放在历史坐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国是变异时期。
东汉一直是外戚加门阀士族,对抗皇权加宦官的大结构!不同点是前者捆绑力较弱,后者由于宦官的特殊性,只能依附皇权。因此表现形式就成了,外戚和宦官的争斗。
但随着外戚何进和宦官十常侍,在争斗中双双覆没,以董卓为代表的军头势力渔翁得利,由此开启了军头主政。哪怕是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十八个小军头联合起来,去揍董卓这个大军头罢了。
如此直到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大军头崛起,形成了三国。最后被司马炎代表的门阀士族一统了!
曹操明白这个“大势”,并吸取了董卓的教训,不玩换皇帝的把戏,而是躲在后面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天子这块招牌,发求贤令等,然后依靠诸曹夏侯,联合起寒门力量,制衡门阀士族,这才取得了成功。
所以,曹操虽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或教训,却缺乏眼睛向内的自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战。
惨败后他大哭郭嘉,说:要是郭嘉在,我岂能失败?但问题是,贾诩等谋士曾提醒过他,潜台词就是:咱是按“剿灭刘表”的战略目标准备的,如今达到了就应收手,若想灭孙权,则还要再进行准备。不能因灭刘表太容易,而狂妄!
可曹操却不听,临时起意,发动了赤壁之战!这其实才是曹操赤壁惨败的真正根由,跟郭嘉的生死有啥关系?明显有股子推卸责任的味道。
一个人眼界再高,看得再远,若缺乏向内审视, 注定了栽大跟头!因为向内审视是自省,决定着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判断。曹操赤壁惨败就是如此,本来一手王炸,却给打输了,赤壁之后三分天下格局形成,曹操无能无力了!
三、缺乏自控力
三国三大雄主中,论自控力曹操是最差的,刘备是最牛逼的,孙权前期比刘备都牛,但进入晚年后就一塌糊涂,表现得很极端。
就说曹操,他老爸明明死于意外,却怪罪于陶谦,于是来了个屠城徐州。
也许有人说,曹操这是要趁势拿下徐州。但问题是,若他真想拿下徐州,还会做出屠城这事吗?收拢人心,从来都是最关键的吧。
曹操屠城一时爽,但遗祸却绵长。为啥刘备逃难时,那么多百姓跟着刘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被当年曹操屠城给吓的。还有就是,也正是因曹操屠城徐州,使年仅12岁的诸葛亮,被迫跟着叔叔逃难到了荆州。
诸葛亮的这段惨痛经历,根本就没法从记忆中被抹平。因此诸葛亮为何憋着劲,非要北伐等干掉曹魏?说来说去,就是曹操自己做恶,得到的恶果!
倘若他当时自制力强的话不屠城,还会有诸葛亮出现吗?所以诸葛亮,从这个角度来言,就代表着那些被曹操伤害过的民心向背的问题。
曹操自控力差的表现还有不少,如他的宛城之败。真搞不懂,曹操到底他干啥去了。哪怕换成一个平庸的人,也是必会安抚,表示咱哥俩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可曹操真绝,却来了兴致,搞张绣的婶子。
可想而知,张绣对此会怎样的愤怒——我都投降了,你曹阿瞒却还特么这么欺负人。于是张绣谋反,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曹操当时没死在宛城实属万幸,却造成了长子曹昂之子。
也正是因曹昂死了,这才又引发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两人斗了个天昏地暗。虽曹丕胜了,却是胜而不利——他为了压制诸曹势力,放出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门阀士族势力。由此,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强力反弹,直至高平陵之变时,绝杀了曹魏!
因此,一个人能力越强,本身越大,若没有强大的自控力去驾驭,往往会一旦作恶(出昏招),遗害也就越大,时间也就越久,阻力也就越难以消除——这条可比第一条还要命,曹操其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了。
四、分析总论
所以,曹操为何奋斗一生,却最终只能得到三分天下这个结果?他身上这两个缺点,就制约了他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以上这些仅仅是笔者自己的观点,无非是想起到一种抛砖引玉作用。相信各位读者,必会有其他不同见解。若有,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真知灼见,大家一起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