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1)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4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卢怡婷报道)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一座正六面体塔式构筑的墓穴:高9.4米,碑身上层为双层皇冠状,墓顶饰有三面立体花样图案,环墓有6面镶嵌石碑。墓正面石碑刻有“国际主义战士、太平洋学会记者希伯之墓”。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2)

这就是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外国记者汉斯·希伯的安息之处。临沂党史研究院文献研究科科长李印廷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故事。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3)

汉斯·希伯,奥地利人,是德国共产党的一员,从事过医药和新闻事业。他曾在战争时期多次来华,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

上世纪20年代,汉斯·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任职。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愤而辞职,不久回到欧洲,第二年出版《从广州到上海1925—1927》一书,《前言》表明:“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他再次来中国,在上海和美国的女作家史沫特莱等几个外国人组成“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希伯在《太平洋杂志》发表《中国正越战越勇》。他和夫人秋迪曾化装成医生和护士,将筹集到的药品送往敌占区新四军的秘密交通站。

他作为一名记者、作家,一直在用自己的笔为当时苦难的中国发声。1941年5月,希伯以“太平洋学会”记者身份,先后到过盐城、阜宁等地,将采访所得写成《在日本战线后面的新四军》等报导,先后发表在欧、美报刊上。同时,他还完成了一部约80万字的书稿,题为《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4)

战争肆虐大地,但希伯从未停下他的脚步。他在沂蒙根据地时,每天都忙着采访,获得大量资料,先后写出通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两个长篇报告。他在文章中说:“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进一步向世界人民报道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英勇抗战的真实情况,希伯于1941年9月由苏北新四军军部到达滨海抗日根据地中心——临沭朱樊村。同年11月初,日寇纠集了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30日晨,希伯所在的二梯队,在大青山与日军遭遇,他投笔持枪,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不幸血染沂蒙,壮烈牺牲,时年44岁。

希伯殉难后,原葬于大青山烈士陵园,1963年迁葬于临沂革命烈士陵园(今华东革命烈士陵园)。2014 年 9 月 1 日,汉斯·希伯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5)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沂水倾谈君满意,蒙山阵亡我痛心”、“希伯同志作为共产党员,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的先烈。”这是人们为纪念希伯而在墓前题的词。

沂蒙山抗击日寇 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记(6)

如果有一天,你能来到希伯墓前,会亲眼看到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希伯半身雕像,他两臂交叉放置胸前,一手持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神态安详,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好像要随时记录下所见所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