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

我是故事读天下,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他们提出的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国强兵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结晶,影响中国几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1)

诸侯为了争夺天下,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人才的争夺。得大才,弱国变强;失大才,强国变弱,甚至身死国灭。今天我们盘点这一特殊时期,五大贤臣,身去国衰的故事。以此,警示我们如何珍惜人才。

一 .伍子胥,含冤而死,挂双目于城头,死后亲眼看越国灭吴

伍子胥乃中国古代第一奇人。如果有人能干成他的一件大事,就足可冠绝人臣,而他一生,却连续干成了五件大事

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2)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原名伍员,生于楚国,因奸臣陷害,父兄被杀,逃往吴国,从此发誓报仇。伍子胥为吴国发现了两位绝世人才,一是发现了古代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献给公子光夺得吴王之位。二是发现了发现了杰出的军事奇才孙武,七次向吴王举荐,后得重用。孙武在好友伍子胥死后,隐居吴国,不献一谋,写成《孙子兵法》。伍子胥楚国的好友申包胥,为救楚国,在秦国宫殿外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国出兵,将绝境中的楚国救出,得以复国。善于识人、交友和用人,眼光独到,此伍子胥的第一绝。

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3)

伍子胥七次举荐孙武,才得重用

楚国八百年,面积占半个中国,万乘之国,带甲百万。在秦统一之前,楚国一直都是一等强国,从来都是楚国吞并别国,然而吴本小国,却硬是让伍子胥带着吴军,攻占了楚国,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报了隐忍二十余年的父兄之仇。为报家仇,大国兴灭,全在意志之中,能忍大耻,能成大功,此伍子胥的第二绝。

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4)

伍子胥鞭尸三百,终报父兄之仇

伍子胥以其文治武功,帮助吴国,南破强楚,北败晋齐,实现称霸中原。此第三绝。

伍子胥献专诸帮助吴王阖闾夺得王位,冒着生死,据理力争,帮助夫差争得王储。其大智大勇,连续成就两代帝王,此第四绝。

生前多次断言灭吴国者必越国,极力主张杀勾践灭越国。然而夫差不听,一边赐死有大恩于自己和吴国的伍子胥,一边继续攻齐争霸中原。伍子胥死前将儿子托付给了敌国齐国的朋友,临死之际,让门客取其双眼,悬于都城的东门,他要亲眼看着越国消灭吴国。不久之后,越王勾践果然偷袭成功。吴王阖闾投降不成,羞愧自杀。死前命人用白布盖住自己的脸,无颜见伍子胥于地下。伍子胥一生,对形势洞若观火,此第五绝。

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盘点春秋战国生能兴邦)(5)

伍子胥含冤,被逼自杀

国之重臣,因他而霸,因他而亡,令后世感慨万千!

诸葛亮说:子胥长于图敌,短于谋生。然而,一个擅于谋生的大臣,很难成为贤臣。因为他会圆滑世故,私心重于公心,少了正直又何以谋国图敌?所以伍子胥在阖闾之时,可以屡建旷世奇功,而到夫差之时,要以谋生才能图敌,错不在伍子胥,而在于用人之人。也许,夫差只有在自杀之前,才能真正的明白这点。

明天继续盘点春秋战国身死国衰的五大贤臣:

二 管仲助齐桓公称霸,病亡后,齐桓公落得无人收尸的下场

三 范蠡隐退,文种自杀,越国称霸昙花一现

四 乐毅逃亡,燕国从此一蹶不振

五 李牧死,赵国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