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

每个坐过高铁和老式绿皮车的中国人都能发现乘坐体验的不同,从空调到座椅设计一系列车厢硬件设置,区别之明显甚至让一些付得起票价的乘客从此打定决心绝不再坐绿皮车。

除了硬件环境外,软件环境也截然不同。普通列车的硬座车厢绝少是安静的,就算没有“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的经典叫卖声,旅客之间也更乐于互相交谈,孩子们上窜下跳,老人们吃吃喝喝,年轻人喝啤酒打牌面红耳赤,甚至还有人打开手机里的音乐,毫无顾忌的让全车厢一起欣赏……

对不少选择高铁出行的人来说,追求旅途中的安静也是他们的付费理由之一。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1)

与我国“绿皮车”车厢环境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日本的新干线,日本人在乘坐新干线时甚至有不成文的规则:手机要调静音,不能在车厢里接打电话,禁止大声交谈/或干脆不要说话。

而也有人注意到,欧洲人在火车旅行时,喜欢大声交谈的也不多,而阅读书籍或者上网的比例相对较高。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2)

由于高铁票价较高,在中国选择高铁出行的乘客与航空乘客具有一定相似性,商务出差是主流。而票价也相对较高。相对于人均GDP比例,中国高铁的票价在世界上属于中等:高于法国意大利,低于日本英国,接近德国水平。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3)

而“绿皮车”或者说普通列车的定价则完全不同,以武汉到襄阳为例,乘坐硬座的价格是50.5元,仅为高铁一等座价格的34%,二等座价格的55%,定价初衷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目的似乎是促进人员跨省流动,为农民工到沿海打工提供方便,票价从201 km以上起实行递远递减,即旅行里程越长,单位里程的票价就越低。

绕了这么多弯,说白了就是:乘坐高铁还是更多的是城市中产阶级。而绿皮车一直是工人阶级(农民工也是工人啊)乘坐的,城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坐火车的文化习惯是不同。工人阶级更喜欢聊天,而中产阶级更喜欢安静坐着。(不排除个体有不同)

在铁路旅行的发源地欧洲,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德国人在德国旅行的反思》中就有提到过: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4)

在过去,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坐火车是分开的

一位欧洲中产阶级乘客抱怨道“当一个人旅游,或者和不可能对话的人一起旅行时,我会常常妒忌那些三等,四等车厢的旅客,愉快的交谈和笑声会从那些坐得满满当当的车厢里,一路传到我那个孤立,无聊的小房间“。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乘坐火车的体验如何,其实取决于你处于哪个阶级。

对中产阶级或者富人来说,火车车厢其实是对马车车厢的模仿,1860年以前,当时的欧洲火车一二等座普遍实行包厢,包厢的厢门在火车一侧,中产阶级或者富豪坐火车,就像进出豪华马车车厢一样,完全不需要和三四等车厢的泥腿子有任何接触。

而且包厢之间也没有通道,在火车不到站的情况下,旅客想走到别的车厢去散散心也是不可能的。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5)

1844年前,英国火车三四等车厢的环境和今天运煤火车一样

而对于无产阶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1844年前,英国的三四等车厢是没有盖的,乘客们和煤块一样“堆积”在露天车厢里,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水馈赠。

而在1844年格莱斯顿法案要求车厢必须加盖后,三等车厢的条件终于达到可以现代人可以容忍的底线了,而当时车厢里的气氛中国人也很熟悉:

……几个喝醉了的水手在唱歌,他们中间有个大块头的农夫在睡觉,嘴巴大张着像死鱼的嘴一样,带着篮子的小老太太,小孩儿,跳蚤,奶妈,穷人车厢里的全部用具,都带着烟斗味,白兰地酒味,大蒜香肠味,淋湿的稻草味。(法国小说家都德)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6)

美国铁路时代的车厢和我们的硬座环境一模一样

欧洲的中产阶级一边嫌弃着三等车厢的吵闹,一边其实也暗暗羡慕,在一二等车厢中,人们往往需要和不熟悉的陌生人一起共处,尤其是当时的座位设计也来自马车座位,乘客们需要面对面对座。在火车停稳前,乘客们与陌生人必须面对面的互视几个小时。

既然交谈变得尴尬,于是中产阶级乘坐火车的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为了避免尴尬,欧洲中产阶级开始养成在火车上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而是为了逃避尴尬。

欧洲中产阶级开始养成车上阅读的习惯,这是工业硬件环境影响社会文化的好例子。

但相反的例子也有,我们看一看欧洲的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了欧洲车厢进化过程的。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7)

欧洲铁路一二等车厢其实模仿了马车的环境

我们前面说过,19世纪的欧洲火车包厢其实是根据中产阶级习惯的马车车厢涉及的,但实际上19世纪前期的火车包厢和马车还是有显著不同:

1839年的一位英国人写道:

“在公路上旅行(乘马车),一位旅客突然发病,或者出了其他什么事,他需要干别的,只要把头伸出马车的窗户,告诉别人他想要什么,马车就会停下来……而在火车上,除非他碰巧坐在守车下的座位,否则他发出声音都是徒劳。即使是他要死了,恐怕也得不到什么帮助。”

乘客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和陌生人单独相处必然带来问题。这一点在2018年滴滴司机杀人案爆发后很不幸的被中国人认识到了。而1860年12月6日,欧洲火车包厢中的一起杀人案也起到了一样的作用:

列车停在巴黎车站,乘客们纷纷下车,铁路职员注意到有一个包厢的门仍然关着,当他打开车门,发现有个人形躺在座位中间,由于天花板上的光线暗淡他伸出手接触躺在地上的人,结果发现手上沾满了血……

发生这个案件时,隔壁包厢的客人没有听到枪响声。到了1864年,英国同样发生了一起类似的包厢杀人案,连续发生的杀人案件引起了欧洲铁路旅客的恐慌。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8)

美国式的火车车厢

1865年英国的一份官方报告说:……在铁道乘客中间,有一种恐慌,女士们当然不能分辨出她们到底该避开谁,谁又能成为她们的保护者,那就回避所有人。男性乘客,以及各级的铁道职员,一直拒绝单独和陌生的异性乘客同行。这样做只有一个共同目的:避免一切可能的有关勒索,侮辱或者袭击的指控。

其实对这种困境的解决方案一直都存在,就是放弃欧式包厢而直接引进美国设计:同时期d 美国人就不搞什么包厢:美国的车厢设计实际学习的是内河蒸汽轮船采用开放式设计:

美国在公路和铁路普及前,国内主要的交通工具其实是蒸汽轮船。

一张图看懂火车构造(铁路硬座车厢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这样)(9)

就像欧洲车厢设计学习马车一样,美国车厢自然而然的学习了蒸汽轮船。美国人习惯在火车上也和轮船上一样走来走去,而不喜欢呆坐着。甚至船舱和美国车厢的尺寸都差不多:

1838年美国一艘运河班轮主舱为40英尺X11英尺,而1850年美国铁路车厢则为30-45英尺长,9-10英尺宽。

把欧洲车厢换成美国车厢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社会分化,欧洲人始终拒绝放弃包厢的私密性选择开放式的美国车厢。在欧洲中产阶级看来,像美国人那样完全打开车厢让别的阶级围观自己是不可想象的。

对欧洲人来说隐秘性的需求甚至高于安全性。

欧洲人宁可在欧式包厢加上报警铃,窥视孔,在车厢外安上供列车员攀爬的踏脚板等等。当1860年后有人提出,在车厢内设置一条路过所有包厢的走廊后,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包厢旁边开辟通道---一开始只是悬挂在车厢外的踏脚板,后来演变成所有车厢一侧的走廊。包厢之间开始有了相互联系,乘客们随时可以与包厢外的人交流。中国读者一眼就可看出,这正是我们普通列车上卧铺车厢的样子。

虽然像《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的犯罪,并未完全从铁路上消失,但人们好歹不再害怕无声无声的死在包厢里。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终于在欧洲车厢进化中找到了平衡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