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佬都在投资哪个行业(独家专访一位低调的资本界大佬)
【侠客岛按】
今天给各位岛友带来一期专访。
访谈对象的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但绝对称得上是低调的“资本大佬”: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
这是一位很容易让人产生兴趣和好奇的访谈对象,因为其经历具有传奇成分:81年考取哈工大公费赴美名额,选择MIT读管理;同学说“我们麻省是理工科读不下去才学管理”,为了不给中国人丢份儿,在读管理的同时还拿了计算机学位;毕业后直接进入华尔街投行;93年看到邓小平南巡之后果断回国……
为什么回国?原因之一是,在国外求学时,他坚持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从中获取关于国内的消息。看到南巡,他的判断是“中国即将起飞”。93年他回到香港,做国内投资业务并为上交所设计国债期货;也负责过财政部、国开行、中国电信等巨头债券的承销。加入中信,张懿宸则希望把中信资本打造成“中国的黑石”。
作为投资人,张懿宸眼光独到。当年大规模刺激计划之后,大量机构把钱投向基建、钢铁、水泥等行业,但他告诫公司内部,“这些项目一个也不能碰”;相反,他们入主国企改革,在国外买技术,以及后来更多把投资转向消费领域,入股了阿里、顺丰、新浪、大众点评等。
到今天,中信资本已是国际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私募机构之一。
当年中信收购麦当劳中国和香港地区业务,之后改名“金拱门”的故事大家可能还记得,上过微博热搜。此事张懿宸一手操盘。曾有报道说,张懿宸是“一气之下改成了’金拱门’”,但他告诉岛叔,其实不是“一气之下”,这里面有故事,但他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像珠宝店”(笑)。
金融、投资对于经济最敏感。外部冲击、内部舆论场杂音、经济下行压力,都让民营企业处境、中国营商环境、中国经济走势成为舆论场讨论的热点。
投资界资深人士究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同样,有过多年华尔街经历、又长期从事这一行业的他,又会如何看待之前岛上讨论过的最新金融监管思路?
今天这期访谈就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有文字也有视频,大家爱看哪个看哪个。相信看完之后大家一定会有收获。
对了,张懿宸还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香港委员会主席。感谢CCG对本次访谈的大力支持。
1、侠客岛:您一直在资本投资前沿,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应该最为敏感。您对中国经济前景走势判断如何?
张懿宸:去年我们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确实是比较大的,有我们主动采取的措施,像“三去一降一补”;也有预料之外的,主要有两条,一是出现有关“民企退场”的杂音,二是中美的贸易摩擦。
“三去一降一补”是必须要做的。
2008年为了拉动经济,同时也是防止全球性的衰退,我们做了大量的刺激。国家的杠杆率事实上是在那个时候大概从GDP的150%上升到去年年底将近GDP的250%或者260%。这么高的杠杆率无疑不可持续,早晚要对经济进行整体的巩固和整理。
但调杠杆很多时候是完全不可控的。你调一家的杠杆,它开始卖资产,把资产价格压低,就会带动别人再调。大家竞相下调估值,清理贷款清理债务,很快就可能变成一种踩踏局面。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去年去杠杆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真正显示出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说要注意去杠杆的方式方法,说明政府后续肯定意识到这一问题。
至于说对“民企退场”的这种言论,我觉得对民企的信心打击是比较大的。好在去年11月1日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中央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安抚、鼓励民营企业家,我觉得给一段时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是会恢复的。
至于中美贸易摩擦,我认为是一个长期的局面。中央的判断是对的,就是我们最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样我们面对这一切都会游刃有余。
2、侠客岛:中信资本投资了不少国企,对国企改革也多有参与。对国企的混改,您有什么观点?
张懿宸:我们做国企改制的投资是比较多,也应该是最早的。比如哈药(集团),我们在15年前就投了它,但这个案例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还在里边就证明不是太成功,哪有做投资做这么长时间?因为整体机制并没有变,所以好多东西根本就推不下去。
你在业绩增长非常好的时候,实际上是很难做改革的。当年我们入股之后,(哈药)前六年盈利增长了六倍。你说你逼着管理层做该做的事,他觉得盈利这么好,凭什么做?但是2012年开始急转直下。我们也在下滑中,把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弊病看得非常清楚了。
这几年间,中国强力反腐。如果没有反腐营造的局面,我们根本没法改变国企,这么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太深了。我最深的感受是,进入国企之后,一定要改变它的机制,真正让它市场化,真正让他有职业经理人,让董事会来决策,而不是主管的机构来决策。真正市场化的管理对企业是最好的。
3、侠客岛:您怎样理解倡导的企业家精神?
张懿宸:企业家精神确实是个大话题。市场经济,最关键还是在人。
整体来讲,中国人是一个非常重商、非常有创业激情的民族。但如果这种想创业想冒险主要是靠政府关系,靠行贿,把“敢想敢干”都体现在这事上了,他最后也就是个商人,而且是个不法商人,绝对成不了企业家。
十八大之后,反腐风暴确实在社会整体风气上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讲“清”和“亲”的政商关系,过去两三年一直在强调,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整体来讲,我对中国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家是非常有信心的。中国一些新企业家非常了不起,既有国际视野,还接地气,对市场有非常敏锐的判断。这些人绝对是世界级的企业家。
国有企业是不是应该有企业家?我觉得讲的还是不够。
我们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是非常好的,我们的决策快,无论在财政政策上还是货币政策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但光靠民企是带不动的,这么大的资产沉淀在整个国有系统里面,你不靠企业家精神来带动,谁冒这个险?目前国企还面临很多问题,同时还要面对层层检查,一个企业这一年得应付多少次?比如,做投资只要有失误就盯着你,这对于国有企业束缚太大了。这几十万亿的国有资产,是不可能盘活的。
所以,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家这事上,我是觉得国家要采取一些措施,出台一些政策,真正把国有企业家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4、侠客岛: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好像又不敢花钱。那么高的储蓄率,怎么办?
张懿宸:我觉得这些问题慢慢都会解决。像我这一代、以及比我更老的,他们是不会消费的,他只要觉得能吃得饱,穿得不错,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到了我子女这一代,他们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几年非常明显,储蓄率是在下降的。
这中间可能有一点是不太健康的就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挤压了一部分储蓄。但这个钱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消费中去。我觉得,如果任由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的话,可能很快我们就会到香港今天的境地。
香港经济是“地产霸权”,除此之外就是金融业,因为金融业本身就是高端,强势行业。零售业等一般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行业,都很难。我们拥有麦当劳中国,在香港有240家店,按说应该有很强大的议价能力、谈判能力对不对?没用的,房租年年涨。我们尚且如此,你如果是个一般的小店,真就是给房东打工。
所以你看,这些年,咱们这么多的游客去香港自由行,香港一般老百姓并没觉得好,他工资没涨。开店的人也觉得没赚到什么钱,全是地产商赚钱,不停地提房租。所以,一般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强。当然我们内地还没到这种程度,但我觉得对房地产的控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5、侠客岛:中央一直说,要警惕金融“脱实向虚”,不能系统内空转。金融究竟应该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张懿宸:一是要利用市场,尤其是资本上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减少资金从投资者达到实体经济的环节。我们做的事情,一边是投资人,一边是企业,而投资人的钱是直接投进企业的。我一直不认为我们做的事是虚的,因为我们拿着钱进的全是实体经济。但是你整个产业链上或者是资金链上的环节多了的话,必然带来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二是市场中投机的成分不能过强。任何一个市场它必须是既有做投资或者套期保值的,也要有做投机的;没有做投机的,往往市场是不活跃的,达不到真正价格发现的市场功能。但是究竟这个比例怎样是好?美国每天大量的交易,99.9%都在做投机,对冲基金和投行之间互相来回倒,钱并不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确实要吸取美国市场金融过度自由化的教训。很明显,美国量化宽松出了这么多钱,但央行不能直接对接老百姓,钱要先去各大银行;各大银行拿到钱,又觉得给实体经济贷款风险太大,那就只能拿这个钱在资本市场中间转。
所以,把中间的环节降到越低越好,不让资金空转,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直观、最直接的方法。
6、侠客岛:国内一些人对美国的金融模式很推崇。您如何看待“美国模式”?中国要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张懿宸:美国整体是金融过度开放,过度自由,但对于美国来讲,它要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吸引全世界的资金,这是美元霸权的地位决定的。但是它的金融在经济中占的比例过高,过度自由化,这是有问题的。
美国的金融制度可以持续,但不代表任何其他国家该抄袭他的系统。因为你的全球定位达不到他那个位置。所以,应该选择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金融系统,金融体系是服务你自己的国家战略的。
我认为中央看得是很清楚的。为什么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因为我们就是需要发展实体经济。金融搞得再好,你也不可能跟美国去拼。所以从这点来讲,各个国家的发展定位不一样,遵循的规则也不一样,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的关系。
美国有很多东西值得学,像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这些都产生于美国,学过来对我们也有益。但是学到什么程度?这是个关键问题。
7、侠客岛:作为资深投资人士,您在达沃斯论坛上说长期来看,中国的投资机会还有很多。您最看好的领域是哪些?
张懿宸:从行业上说,中信资本过去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从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再到消费、服务业。这是跟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在走。
十年前刺激政策出来,各地大量上钢铁、煤炭、水泥、光伏这些,很多机构也觉得机会很好,但是我在公司内部明确说,这些行业一个都不能碰。从那时起我们对制造业的投资主要就是在海外买技术,比如买了美国一个半导体公司,还有汽车业务,这些最后也是国内同行买走,技术吸收了。
不是我多有远见,是因为中央政策很早就明确说了要转型。作为投资人,得有自己的眼光和节奏。到今天,我们还是坚定看好消费升级和服务业,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