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山川河流(江南游侠徐霞客)

徐霞客山川河流(江南游侠徐霞客)(1)

在我们徐氏家族中,有两个“文曲星”,一位是明代时期的江南游侠徐霞客,一位是民国诗人徐志摩,他俩都是我这个徐氏晚辈敬重和学习的榜样。其中,徐霞客是与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被誉为“东、西方游圣”的理学家、探险家、游记大家,这是多么了不起。很多年前在笔者追寻徐霞客人生和旅游经历时,内心受到了强烈震动,所以也就写了许多游记和研究这位前辈的文章。

儿时受父影响立下大志

公元1587年(明朝神宗万历十四年)1月5日,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原常州府江阴县,现为江苏省江阴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家是江阴的名门望族,祖上的生活富庶,家中出了很多读书人。

徐霞客父亲叫徐有勉,儿时饱读诗书,生性志行纯洁,根据其学识和家底,至少当个县官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徐有勉却不愿结交权贵,也不想去当官,而是爱好到周围处游览山水,偶尔也写写游记。

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儿子、女儿一般像父母。”受父亲基因的遗传,受徐氏耕读读家风的影响,徐霞客儿时好学并博览群书,渐渐长大后就钟爱收藏和翻阅地经图志这类书籍,因此,中国的一些名山大川也越来越多进入到他的心门和脑海之中,成为他的最爱,并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

转眼间到了1601年,15岁的徐霞客也去考过一次童子试,由于他的心早已进入到名山大川中了,对这场考试没作多少准备,临场发挥不好,所以没有考上。后来几次考试,他都不愿意去参考。

真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徐有勉见儿子无意去考功名,想想自己年轻时也曾不想为官,所以也不再勉强徐霞客了。他对儿子说:“一个人的成败,不在于是否考取功名,如果真想做官,家里出钱给你买一个官当当也行,但那也没有意思。我知道你喜欢国家的山水地理,你就继续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吧,到时也可出去走一走,做一个对地理有研究的人。”

听了父亲这些话后,徐霞客对读地理方面的书更积极了,他还在自己装订的小本子上,用毛笔把一些山川、河流的名字记下来,有一些还画下草图。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家中收藏藏的一些地理图志都让他读完了,他就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地理书籍,只要看到好书,身上即使没带钱,会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真可谓爱书如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605年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徐有勉不幸因病去世。家父的病故事,让年方十九的徐霞客好像成熟了很多,他想起儿时立下的“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志,便觉得自己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但是当时徐家有“父母病故,儿女应在家守孝3年”的家规,所以他还是以孝为本,坚持在家守孝3年。

在母亲的支持下出门远游

1608年(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在家守孝3年的徐霞客又准备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他不忍成行。没想到他母亲也是位大家闺秀,年轻时也读过一些书,为人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家父给徐霞客留下了良好家境,家人的生活不用他担忧,而且还能给他出游提供盘缠。

在母亲的鼓励下,22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告别母亲等家人,从故乡家乡走向邻近的太湖、泰山等地。

1613年,徐霞客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其中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1614年他游览了家门口附近的扬州、南京等地,还参观了扬州瘦西湖。1616年,徐霞客在参观了白岳山后,来到了黄山。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此后,徐霞客来到了福建省,开始了武夷山之行。1617年,徐霞客进行的主要是短线游,如善卷洞和张公洞。同年,他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他在家处理了大半年的后事。

1618年八九月份,徐霞客与亲友一起,溯长江而上,游览了江西庐山。此后,在这一年9月,他再一次游览了黄山——路线与第一次大同小异。1620年,徐霞客在这一年5月启程,继续在邻近省份进行短线游,旅游的景点包括浙江省内的江郎山,福建省的九鲤湖等处。1623年,他循运河北上,随后西行,进入河南境内,访问了少林寺和嵩山。随后,他又游览了龙门石窟。此后,他继续西游,来到了西岳华山。与登上华山后被吓哭的韩愈不同,他足足遍游了华山的五峰。此后,他又游览了峨眉山和武当山。1624年,由于他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本打算停止出游,在家侍奉母亲。不过母亲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竟然和儿子一起外出旅游。当然,这些景点基本限于徐霞客老家周围地区。第二年,他的母亲去世,悲痛的徐霞客也暂时停止了自己的出游。

1628年,在家守孝3年期满后,徐霞客再次踏上征程。他游览了福建的金斗山和玉华洞,随后来到广东罗浮山。1629年,他由大运河乘船北上,游览了盘山、崆峒山等地。1630年,他和叔祖在7月启程,再一次游览福建和浙江。此次游览的景区包括福建与浙江交界的浮盖山等景区,此外还进行了一次漂流活动。1632年,他和族兄一起,在农历3月启程,再次游览了浙江佛教名山天台山和雁荡山,随后与名士一起泛舟太湖,回到故乡。1633年夏天,他再一次北上京师,并游览了山西佛教名山五台山,遍游东南西北四台。八月,他离开五台山赶赴恒山,并游览了地势险要的悬空寺等处。

最后悲壮的“万里遐征”

1636年,年已半百的徐霞客因经常出游,劳累过度,深感到老病将至。但爱好旅游的他不辞辛劳,依然开始了最后那次悲壮的“万里遐征”。

从是年10月开始,徐霞客遍历江西、湖南,沿途游览了西塘、龟峰、龙虎山、会仙峰等景区,随后继续远征。当他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但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可惜在途中遗失达200多万字,后来只剩下60多万字)。此外,他还受当地人士之托,编纂一本《鸡足山志》。

1637年,徐霞客离开湖南后,又进入广西。在考察了灵渠后,他游览了现在仍是热门景点的桂林以及阳朔。在桂林,他游览的景区包括象鼻山、叠彩山、七星岩、尧山等。此后,徐霞客泛舟漓江,来到了阳朔附近。当时徐霞客非常想攀登桂林城内的独秀峰,但是这里却是王城的禁区,徐霞客未能如愿。

1638年,徐霞客开始了云贵之旅,观赏了当时叫白水河瀑布,现在叫黄果树瀑布。一路上,他经过的主要景区包括观音洞、碧云洞、丹霞山、石林、丽江、妙峰山等旅游胜地。1639年,徐霞客继续在西南边境游览,所参观过的景区包括金华山、蝴蝶山、澜沧江等到周边景区。

1640年正月,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在400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他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3次遭遇强盗,4次绝粮。最后这次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跳水脱险,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他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衣服袜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当江阴的官员来探望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回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他的墓在江阴市马镇乡(现已改名为“徐霞客镇”)南肠歧村,原在江阴市前马桥、南肠歧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又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晴山堂地处南肠歧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系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看上去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新华社社长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1985年,又按《徐氏宗谱》所附墓制图重建的徐霞客墓,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0.4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边一块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显得庄严肃穆。

徐霞客的故居也经过多次修缮,他的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在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由其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7间两进瓦房,1985年,江阴市政府拨款大修,占地2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有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故居现有3进、17间正房、两间厢房,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进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二进的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挂着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故居门前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

此外,江阴市政府还拨出经费,在江阴南部六镇的中南部,建立了徐霞客文化旅游区。在徐霞客故居正东侧,主要包括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徐霞客故居、仰圣园等项目。总规划面积约3.11平方千米,以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为纽带,连接徐霞客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和旅游商业街三个功能区,主题是以文化艺术、精致江南园林和诗化外景展示霞客文化内涵,印证“游圣”游览的大好河山。将旅博园建成集名人瞻仰、体验观光、休闲游憩、艺术修学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几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游客去瞻仰徐霞客故居等场所。

毛泽东等对徐霞客高度评价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游览了大半个中国(现21个省、市、自治区),写有江郎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200多万字外,还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广泛流传。

《徐霞客游记》曾引起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关注,而且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1958年1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在4年之后的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又对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再次作出充分肯定,他甚至提出来要学徐霞客。毛泽东指出:“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国务院对徐霞客的行动和《徐霞客游记》,也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县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以《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其中就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同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从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目前,在我国成立了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浙江等多省市也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或学会,有数万名会员,出版了许多研究徐霞客的书籍:以徐霞客为偶像的旅游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徐霞客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正激励着数亿群众走向祖国甚至是世界的名山大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